首頁> 其他類型> 兒童教育心理學> 行為背後的意義: 應重點關注的兒童行為問題

行為背後的意義: 應重點關注的兒童行為問題

2024-10-11 06:12:09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了解孩子是只和一個人保持親密關係,還是能和多個人保持親密關係,是很重要的。通常,孩子對母親依戀最深,或者是家庭中的另一個成員。每個兒童都有這種能力,除非他有智力障礙。如果孩子由母親撫養長大,他依戀的卻是另一個人,這就要好好探究其中的原因了。很明顯,任何孩子都不應該把所有感情和注意力都集中在母親一個人身上,因為母親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把孩子的興趣和信任擴展到其他人身上。祖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通常都是溺愛和縱容孩子。因為老年人由於擔心自己不再被需要而形成了一種過分的自卑感,結果他們不是吹毛求疵,就是心軟和善。為了讓自己在孩子眼裡顯得重要,他們從不拒絕孩子們的任何要求。那些在祖父母家受到溺愛的孩子,不願意回到自己的家裡受約束。回家以後,他們會抱怨家裡不如祖父母的家舒適。我們在這裡提及祖父母有時在孩子成長中扮演的角色,目的是讓教育者在研究某一特定兒童的生活方式時,要綜合考慮這一重要事實。

  兒童由佝僂病引起的動作笨拙(見附錄1心理問卷問題二),在很長時間的治療後依然沒有得到改善,通常是因為他得到了太多的關心和照顧,受到過分寵愛。母親們要有足夠的教育智慧,不應扼殺孩子的獨立性,即使在孩子生病了,需要專門照顧的時候。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兒童是否製造了太多的麻煩(見附錄1心理問卷問題三)。如果情況的確如此,就表明母親太溺愛孩子了,她沒有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兒童故意製造麻煩通常表現在他睡覺、起床、吃飯、洗澡的時候,他們有時會出現噩夢或尿床的症狀。他們的種種行為表明他想引起別人的注意。甚至可以說,他接二連三地製造種種麻煩,就是在不斷地尋找控制家人的武器。如果一個兒童暴露出這些跡象,說明他的成長環境出了問題。此時,懲罰是沒有用的,這些孩子甚至會故意刺激他們的父母來懲罰自己,讓父母明白他們不怕懲罰。

  兒童的智力發育情況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目前,要正確回答這個問題是很難的。有時,人們會使用「比奈-西蒙量表」進行測試,但它的結果並不可靠。其他智力測試也是這樣,孩子的智力是會發展變化的。一般來說,兒童的智力發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環境。較好的家境能在這方面給予孩子幫助,身體健壯的孩子通常也能得到較好的心智發展。不幸的是,那些心智發育順利的孩子往往被認為會從事「高素質的工作」或更好的工作;而那些發育比較遲緩的孩子只能從事體力勞動或較差的工作。許多國家還設立制度,為智力或精神發展落後的學生設立專門班級。可我們發現,這些學生大多來自貧困家庭。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相對窮困的孩子如果能生活在更好的環境中,他們完全能夠獲得相應的好成績。

  我們還需要觀察兒童會不會因為別人的嘲笑變得灰心喪氣。一些兒童能忍受這些令人沮喪的事情,另一些兒童卻會因此失去勇氣。後一種兒童會迴避困難,不去做有益的工作,只專注於表面上的事情。如果一個兒童總是不斷跟別人吵架,他擔心如果不主動進攻別人,別人就會攻擊他,就說明這個兒童對周圍環境充滿敵意。這些兒童桀驁不馴,他們認為順從是卑下的表現。他們認為有禮貌地回應別人的問候是一種屈辱的行為,於是總是傲慢無禮地回應別人;他們從不抱怨,因為他們將別人的同情視為奇恥大辱;他們也從不在別人面前哭泣,甚至在本該哭的時候卻笑起來——給人留下他們好像缺乏感情的印象。實際上,這只不過是因為這些兒童害怕暴露出自己的弱點。任何殘酷的行為背後都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脆弱。真正強大的人不會對殘酷感興趣。通常情況下,這些孩子都邋裡邋遢、髒兮兮的,他們咬指甲,挖鼻孔,並且固執己見。事實上,我們需要給他們更多的鼓勵,也應該讓他們明白:他們做出這些舉動只是因為害怕表現出自己的脆弱。

  第四個問題是,兒童是否能與人友好相處,他在社會交往中是個領導者還是個追隨者。這些與兒童的社交能力密切相關,還與兒童的社會感情的強弱程度或者是否有信心有關,以及與孩子控制別人的欲望有關。如果一個兒童自願與人隔絕,這表明他沒有足夠的信心與同伴競爭,但他對優越感的渴望又過於強烈,害怕在交往時會屈從他人的領導。如果兒童有收集物品傾向,表明他們想充實自己,超越別人。這種收集的傾向是危險的,因為它容易發展過度,最終變成過分的野心或貪婪。這種尋找外在支持的行為體現了兒童內心的脆弱。如果這類兒童覺得自己備受冷遇和忽視,就容易開始偷竊,因為他們比別的兒童更加敏感,更加渴望被關注。

  第五個問題是了解兒童對學校的態度。我們要留意兒童上學是否磨蹭拖拉,上學是否會情緒激動(這種強烈情緒通常表示不情願上學)。兒童對學校的擔憂和害怕會以多種形式表現出來:需要做功課的時候,他們會生氣憤怒,精神緊張,並由此產生類似心悸的症狀;有些特別嚴重的兒童甚至會出現某些器官組織的變化。學校給兒童評分的制度並不值得提倡,因為有些孩子面對考試總是極度緊張。現在學校變得考試接連不斷,學生必須要全力以赴拿高分,因為低分就好像一個終生的判決。

  兒童是否自願做家庭作業,還是需要家長強迫?忘記做功課表明兒童有逃避責任的傾向。兒童作業成績不好和做作業時的不耐煩通常是他們用來逃避上學的手段,因為他們更願意做其他的事情。

  兒童是否真的懶惰?如果兒童沒有完成作業,他寧願把懶惰當作藉口,而不是自己能力不足。如果一個懶惰的兒童出色地完成了一項任務,他就會受到讚揚,並聽到這樣的話:「他如果不懶惰,他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好。」對於這種言論他當然很高興,因為他確信不再需要去證明自己的能力了。這種類型的兒童通常還有以下負面特徵:喪失勇氣、無精打采、三心二意、總是依賴別人。那些被寵壞的和為了吸引注意力而擾亂課堂紀律的兒童也屬於這個類型。

  兒童對老師是什麼態度?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孩子一般會隱藏他們對老師的真實感情。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不斷地指責並羞辱同學,我們就可以把這個孩子故意貶損別人的行為視為他對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現。這種孩子傲慢、挑剔,總自以為是。他們實際上是用這種態度來掩飾自己的弱點。

  那些無動於衷、感覺冷漠、消極被動的兒童相對來說最難應付。他們戴著一副面具,將自己在乎的隱藏起來。這種孩子失控的時候,常常會勃然大怒,甚至試圖一死了之。他們從不會主動去做事情,除非他們接到命令。他們害怕遭遇挫折,總是高估別人,低估自己,因此這種孩子應該多受到一些鼓勵。

  那些在體操和運動方面想一顯身手的兒童,往往也想在其他方面一展風采,只不過他們因為擔心失敗而不去做罷了。

  那些閱讀量大於正常兒童的孩子通常也缺乏勇氣,他們希望通過閱讀來贏得力量。這種孩子雖然想像力豐富,卻沒有勇氣面對現實。還有重要的一點是,要注意兒童喜歡什麼類型的書籍:小說、童話故事、傳記、遊記或是科學著作都是很好的閱讀題材。在青春期,孩子們很容易受色情圖書的吸引。不幸的是,這樣的出版物在每個大城市的書店都有售賣。孩子日益增強的性慾和對性經驗的渴望也將他們的心思引向這一方面。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措施來抵禦對孩子有害的影響:幫助孩子為成年人的角色做好準備,對孩子進行早期性啟蒙教育,父母與孩子建立親切友好的關係。

  第六個問題是了解孩子的家庭情況——家庭成員是否患有疾病,例如酒精中毒(酗酒)、精神病、肺病、梅毒和癲癇病等。

  詳細全面地記錄孩子的身體狀況也很重要。如果孩子用嘴呼吸並且面部表情通常傻乎乎的,通常是由於扁桃體肥大妨礙了孩子正常呼吸。做手術來消除這種呼吸障礙非常重要,因為做了手術他就會痊癒。有時,這一信念會在孩子康復返校後,給予他更多的勇氣去應付學業。

  家人患病的情況通常也會妨礙孩子的成長。父母患有慢性病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家人患有神經和心理錯亂的疾病,會讓整個家庭感到壓抑。如果可能的話,應該儘量不要讓孩子知道家庭中有精神病患者,因為迷信的人會認為精神病會遺傳。其他疾病如肺病、癌症等也是如此。所有這些疾病都會給孩子的精神留下可怕的印象,條件允許的話,把孩子從這樣的家庭環境中轉移出來,對他們會更有好處。此外,家庭中慢性酒精中毒和犯罪傾向就像毒素一樣,讓孩子們難以抵禦。癲癇病患者通常容易激動發怒,破壞家庭的和諧氣氛。但所有疾病中最糟糕的是梅毒。梅毒患者的孩子一般都很虛弱,他們遺傳了這一疾病,在應付生活中的瑣事時,常常遭遇嚴重困難,表現出悲觀態度。

  我們不能忽視的事實是,家庭的物質條件會影響孩子的人生觀。與家庭富裕的孩子相比,貧窮的孩子會有一種匱乏不足的感覺。那些原本生活在物質相對富足家庭中的孩子,一旦家庭經濟拮据,失去了往日的舒適,就會難以應對生活。如果祖父母的家境比父母要好,那種不安的感受會更加強烈,就像彼特·根特一樣,他始終認為:祖父能力超群,而父親卻一事無成。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會變得異常勤奮,這其實是他對懶惰的父親的一種抗議。

  此外,兒童和死亡初次接觸的時刻過於突然,那種震撼將會影響他的一生。一個兒童如果對死亡沒有思想準備,突然地面對死亡,他就會詫異於生命有走到盡頭的時候。這種認識可能會讓他們變得灰心喪氣,或至少讓他們變得膽怯。在很多醫生的傳記里,我們經常會發現他們選擇醫生這門職業的契機就是由於小時候突然接觸了死亡。這也是死亡對一個人造成的極大影響。因此,避免讓孩子突然面對死亡是明智的事,因為他們還不能夠完全地理解死亡這個問題。孤兒或者繼子女經常把自己的不幸歸咎於他們父母的死亡。

  家裡由誰當家做主,這一點對了解孩子也很重要。家裡通常都是父親做主,也應該由父親做主。如果是母親或者繼母掌管家庭,會不利於孩子成長,而父親通常會失去孩子對他的尊敬。如果母親掌控家裡的一切,那兒子以後可能一生都無法擺脫對女人的畏懼。他長大後不是躲避女人,就是讓家裡的女人(包括妻子)心生不悅。

  我們還有必要了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嚴厲的還是溫和的。個體心理學認為太嚴厲或者太溫和的教育方法都不值得提倡。正確的做法是,理解孩子,讓他們避免形成錯誤的觀念,不斷地鼓勵他們勇敢地面對和解決問題,並培養社會感情。父母對孩子過於嚴苛只會傷害他們,使孩子喪失鬥志。父母對孩子溺愛會讓他們形成依賴的心理,傾向於依附他人。父母既要避免用浪漫來美化現實,也不要用悲觀的詞語來形容它。父母的職責是儘量幫助孩子為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讓他們能夠照顧好自己。那些不曾學會應對困難的孩子,在遇到困難時只會一味退縮,從而使自己的活動範圍越加狹小。

  我們要了解管教孩子的人是誰,這很重要。母親不一定總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但她一定要知道是誰在管教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在合理範圍內讓孩子在實踐中學習。這樣的話,孩子的行為就不會受到他人的限制,而是遵循客觀事實的邏輯。

  第七個問題是,孩子在家庭處於什麼位置?這對孩子的性格有很大影響。獨生子女通常處於一個特殊的位置,有幾個姐妹的男孩或者有幾個兄弟的女孩同樣也處境特殊。

  問題八:如何看待孩子對職業的選擇?這很重要,因為它顯示了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孩子所具備的勇氣、孩子的社會感情以及生活節奏。孩子的白日夢(問題九)和對童年的記憶(問題十)也同樣意義重大。如果我們試著解釋孩子回憶中的含義,通常可以從中發現他們的整個生活方式。孩子的夢可以顯示出他的發展方向,遇到問題時他是會努力解決還是迴避。

  我們還要了解孩子說話是否存在缺陷(問題十一),長相英俊還是醜陋(問題十二),身材是否標準等(問題十三)。

  問題十四:孩子是否會公開談論自己的情況?有些孩子習慣吹噓來補償他們的自卑感。有些孩子則絕口不提自己的情況,他們擔心吃虧上當,或者如果暴露弱點,就會受到新的傷害。

  問題十五:如果兒童在某一科目上很成功,例如繪畫或音樂,那他應該在這個基礎上受到鼓勵,爭取在其他科目上取得更好的成績。

  如果孩子到了15歲還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或做什麼工作,說明他們對自己失去了信心,應該得到相應的幫助。此外,我們還要考慮到孩子家人的職業,還有兄弟姐妹間社會地位的差距。父母不幸的婚姻也會影響孩子的成長。教師的責任就是要謹慎行事,正確了解孩子和他所處的環境,並利用問卷調查所掌握的情況來矯正和指導孩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