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兒童教育心理學> 自卑感的矯正: 重點是不讓兒童喪失信心

自卑感的矯正: 重點是不讓兒童喪失信心

2024-10-11 06:11:57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如果一個兒童多年來一直有錯誤的發展方向,我們就不能期望只通過一次談話就改變他的生活方式。教育者要有耐心。如果一個兒童努力要獲得進步,可是卻停滯不前,老師就需要向他解釋清楚——進步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樣的解釋可以讓兒童不喪失信心,達到安心的效果。比方說,一個兒童兩年來數學成績一直很差,那他就不可能在兩周內提高成績。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成績總會提高的,因為一個正常的、有信心的兒童能夠彌補任何錯誤。眾所周知的是,一個孩子能力的欠缺是因為總體人格的發展走上了錯誤的道路,他的人格結構偏離了常態,並漸漸陷入困境。幫助這些有行為問題的兒童是能產生效果的,前提是他們不存在天生的智力障礙。

  兒童能力欠缺,或表面上呆笨、漠然,並不能說明他有智力障礙。因為智力有障礙的兒童在大腦發育不正常的同時,身體也有缺陷。有時,身體缺陷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但它們仍會在兒童心理上留下痕跡。換句話說就是,曾因身體缺陷而體質羸弱的兒童,即使在他們恢復體質以後,仍然會表現得相當虛弱。

  進一步來說,兒童的自卑感和自我意識的形成,可能緣於器官缺陷或身體羸弱,也可能是成長環境造成的。比如說,家長對兒童的教育方式錯誤。不論缺乏慈愛還是管教太嚴,都會讓兒童認為生活本身就是一場災難,從而仇視周圍環境。這類情況產生的心理缺陷和由於身體缺陷引起的心理缺陷,雖說不完全相同,起碼也是相似的。

  可想而知,要治癒那些成長過程中缺乏慈愛的兒童將會困難重重。他們會以看待那些傷害他們的人的方式來看待我們,任何督促他們進步的努力都會被理解為對他們的限制。他們總是感到被束縛,並且一旦有機會就會反抗。他們對自己的夥伴也不能保持平常心態,因為他們對那些童年幸福的孩子充滿嫉妒。

  這些心懷怨恨的兒童通常會充滿破壞欲。他們缺少面對困境的勇氣,因此會通過欺負弱小來填充自身的無力感,或者通過虛偽的示好來滿足自己的優越感。只有當別人願意接受他們控制時,他們的友好態度才會維持下去。這類兒童在交友方面很極端,他們要麼與那些處境比較差的兒童交往,要麼與那些比他們年紀小、比他們貧窮的兒童交往,就像有些成年人只和遭遇不幸的人交往一樣。這種類型的男孩有時願意與那些非常溫柔、順從的女孩交往,這當然不是因為異性的吸引力,同樣是為了填充自己的無力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