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兒童教育心理學> 自卑感的表現: 自卑外露及過度追求優越

自卑感的表現: 自卑外露及過度追求優越

2024-10-11 06:11:55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自卑感有許多表達形式,眼神就是其中的一種。眼睛不只用來接收傳遞光線,還可以用來進行社會交流。從一個人打量他人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他對與人交往的傾向和程度。因此,所有的心理學家和作家都非常重視一個人的眼神。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所有人都可以根據別人打量自己的方式來判斷他對自己的看法。儘管這一方法可能偶爾會出現判斷或理解錯誤,但是我們還是能通過觀察兒童的眼神來判斷他是否友善。

  眾所周知,那些不敢正視他人的兒童都心存疑惑。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品德不佳,或是有不良習慣。他們躲閃的眼神只是在表達他們不想與別人產生聯繫,哪怕是短暫的時間,這顯示了他的不合群。通常情況下,兒童靠近大人的距離也是類似眼神迴避的一種信號。如果你招呼兒童過去,一般情況下他會先保持一段距離,看看情況,再決定什麼時候有必要靠近你。他對親密關係有懷疑的態度,也許是因為他有不愉快的經歷,然後他以偏概全,把自己的片面認識運用到所有情況。有趣的是,我們會發現一些兒童喜歡賴在老師或母親身邊,兒童願意親近的人在他們心中要比他們宣稱愛的人要重要得多。

  有些兒童走路仰頭挺胸,說話落落大方,堅定不移,無一不顯示出自信和勇敢。而有些兒童在和別人說話時畏畏縮縮,明顯表現出一種不能應付處境的膽怯和自卑。

  在探討自卑情結時,經常會有人認為自卑情結是天生的。事實上,每個兒童無論他多麼勇敢,我們都有辦法讓他喪失勇氣,變得膽小怯懦。這也反駁了「自卑是與生俱來的」的觀點。如果父母膽小怯懦,他們的兒童也可能膽小怯懦。但是,這並不是因為遺傳,而是受到了父母性格的影響。家庭氣氛和父母性格對兒童的成長和發展極其重要。那些家庭環境沉悶的兒童,通常在學校里也沉默寡言。這些情況自然會使人們首先聯想到性格的遺傳,但這經不起推敲。一個人不善於和別人打交道,並不是由大腦或者器官的生理變化造成的。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最簡單的案例來理解這種情況,至少在理論上理解。一個小男孩生來就有器官缺陷,曾長時間生病,飽受病痛和羸弱的折磨。於是,這個兒童開始陷入自己的世界之中,認為外界的世界是冷漠和充滿敵意的。此外,一個羸弱的兒童必須依賴別人全身心地照顧才能得以生存,正是因為別人的照顧和庇佑,他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

  兒童在體型和力量上與成人都有差距,這本身就讓他們有一定的自卑感。再加上,他們經常會聽到成人說「小孩只能被看顧,不能被傾聽」,這種觀點加劇了兒童的自卑感,促使他們認為自己處於劣勢。他們很難接受比成人的身材更矮小,力量也更微弱的事實。他們越是強烈地感到自己弱小,就越是努力彌補不足。這樣一來,他們追求別人的認可就多了一份動力。但是,他們並沒有努力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而是自己定下了這樣的處事原則:「只為自己著想」。不擅長與人交往的兒童就屬於這一類。

  有些體弱、殘疾和長相醜陋的兒童會有一種強烈的自卑感,這種自卑感通常以兩種極端的形式表現出來。他們與人說話時,要麼畏畏縮縮,要麼咄咄逼人。這兩種表現從表面上看截然相反,實際上卻同根同源,都是為了追求他人的認可。他們幾乎沒有社會情感,一是因為他們對生活灰心喪氣,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為社會做出貢獻;二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社會情感用來服務於個人目的,他們希望成為領導者或英雄人物,贏得世人關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