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情感: 確定兒童優越感的正確方向
2024-10-11 06:11:35
作者: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眾所周知,每一個兒童都追求優越感。父母和老師的任務就是把這種追求指引到富有成就且有益的方向。我們必須確保的是,兒童對優越感的追求能給他們帶來的是精神上的健康和富足,而不是精神上的疾病和思維混亂。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而區分追求優越感是有益還是無益時,又是以什麼為基礎的呢?答案是:要符合社會利益。古往今來,每一項有價值的事物和亮眼的成就都是與社會有關的。想一想那些我們所認為的偉大行為就會發現,他們不僅為行為者自身帶來了回報,更為社會創造了價值。因此,我們在兒童的教育過程中一定要培養他的社會情感,換句話說,就是要加強孩子對社會價值的認同感。
那些不理解社會感情為何物的兒童將會成為問題兒童,因為他們對優越感的追求很容易被導入歧途。
本書首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確實,人們對於什麼是有益於社會的看法不盡相同,就是所謂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能確定的是,正如我們可以通過樹結的果實來判斷這棵樹的優劣一樣,我們可以從某種行為所產生的結果來判斷它是否對社會有益。事物的普遍結構是對行為進行價值判斷的標準,這種評價技術十分複雜,因為行為的結果和這種標準的契合程度必須經過時間的檢驗。所幸,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會經常運用複雜的技巧對行為本身進行判斷。不過,在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中,一個行為所產生的結果終究會證明該行為是否有價值及正確與否。然而,從科學角度來看,沒有任何一種行為是絕對有益無害的。因為這關乎絕對真理,關乎對人生問題的正確解決,而人生的種種問題受到宇宙、地球及人類關係網的邏輯的制約。這種制約就像一道數學難題一直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明知道答案就藏在問題中,卻不一定能夠解開。我們只能通過參考問題以及問題解決的背景來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並判斷這種解決辦法是否正確。可惜,檢驗這些答案的時機可能會姍姍來遲,致使我們沒有時間去糾正錯誤。
由於我們難以從客觀性和邏輯性的角度審視自己的生命歷程,這使得我們很難發現自己的行為模式是連貫一致的。我們在生活中一遇到問題就害怕,第一時間不是在想怎麼去解決問題,而是質疑自己是因為選錯道路才落得這種下場。要注意的是,當偏離正確生活軌道時,兒童不會從錯誤的經驗中學到正確的教訓,因為他並不理解問題的真正含義。因此,教導兒童學會將生活中發生的事關聯起來是我們的重中之重。兒童應該明白,生命是一種貫穿所有相互關聯的事件的線索,任何事件都存在於自己的整體生命背景下,而且只有參照以往所有的事件才能得到理解。只有這樣,兒童才能真正明白自己偏離正軌的原因,並從消極經驗中獲得積極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