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財心態」引發更多的消費
2024-10-11 05:55:44
作者: 朱丹
一個朋友很喜歡看女性類的雜誌,每個月都會固定買幾本回家翻閱,漸漸地她們家裡的雜誌都堆成小山了。於是,有些人就建議她既然這麼喜歡這一類的雜誌,何不訂閱一年的雜誌呢?一般來說訂閱一年的雜誌比每月買單本的要便宜不少,而且還省去了自己每月買雜誌的麻煩。朋友一想也對,於是就想要訂閱一年的雜誌,可是她打電話諮詢訂閱全年雜誌的價格時,一下子就決定不訂了。以前每個月買雜誌花上十塊二十塊的,覺得都是小錢,沒什麼,自己花得起。可是一下子要訂閱全年的雜誌,要花掉幾百塊,這讓朋友無法接受,於是她便打消了要訂閱全年雜誌的想法。
其實,做為一個旁觀者,我們都不難分析出,訂閱全年的雜誌要比每月買雜誌省錢,因為訂閱全年的雜誌,商家不但會有小幅度的優惠,還會提供一些贈品,且可以省去每月去報刊亭購買雜誌的麻煩。這麼划算,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選擇每個月單獨購買呢?這和人的心態有關,不同的表達方式會讓人產生不同的心態,就比如說每天兩塊錢和每年730塊,前者給人的感覺肯定是小錢,而後者已經達到幾百塊,就屬於大錢了,可是,稍加注意,我們就會發現這兩個的錢數實際上是一樣的。這是小財心態的影響,當我們把一部分錢認定為「小錢」時,就會覺得這筆錢是微不足道的,消費起來也就更加不在乎,每次遇到三塊五塊的消費時,就毫不猶豫地掏腰包了,心裡並沒有半點想法。
但是,現實生活中,恰恰是因為「小財心態」才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消費。心理學家曾經做了這樣的實驗,找到一批願意參加實驗的人,詢問這些人願不願意為一所貧困小學捐款,幾乎所有人都表示願意,於是研究人員繼續問,如果每天捐一塊錢,大家是否願意,結果有68%的人表示願意。研究人員繼續問,如果每年捐款365塊,大家是否願意,結果只有27%表示願意捐款。其實,這並不是因為大家沒有愛心,而是小財心態在作祟。
在這種小財心態的影響下,很多商家都開始動腦筋了。許多雜誌或是報紙,開始標識出每本或每張的價錢,慢慢摒棄填寫年訂購價的標識。據不完全統計,出示單個價格要比出示年訂購價的銷售量高出10%-40%;保險機構也同樣開始推出一些「每天交納**元,就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保險」等活動,如果保險機構推出的是健康保險每年交納多少元,這樣一筆大數字出現在眼前,是會嚇退很多想要購買保險的人的;越來越多的商品可以採取分期付款的方式,每月付一部分錢,就可以擁有一部幾千塊的手機或是上萬元的筆記本電腦,都是同樣的道理。
正是因為大家對於小財不在乎,所以,消費起小財來就更加不在乎了。可是,隨著這樣的「不在乎」的增多,小財也就變成了大財。就好像一個人很喜歡吃糖葫蘆,他覺得每天吃一串糖葫蘆,才花三塊錢,這麼點兒小錢誰在乎呢?於是,他每天吃一串糖葫蘆,可是每天三塊,每月就是90塊,每年就是1080塊,一年吃糖葫蘆的錢都可以買一套十分不錯的名牌西裝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你還捨得每天都吃一根糖葫蘆嗎?
不在乎小財,小財消費的多了,也就變成了大財。所以,我們絕對不能養成這種小財」的習慣。對此,我們應該做到兩點。
本章節來源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第一點,避免因小財失大財。買東西花小錢自然沒問題,但是這種小錢花的多了,你就會發現自己每月的工資,沒見到自己買什麼東西,就已經消失不見了,所以,花小錢的時候也需要仔細盤算,不要過多的花小錢。而且有些東西雖然一次性花了大錢,可這也是為了以後不花更多的小錢。還有那些分期付款的商品,很多人分期付款買手機、買電腦,仔細看著的確很合適,可是這和你一次性付款有什麼區別呢?一分錢都沒有便宜,而且電子產品更新換代很快,你不但沒撈著便宜,反而還吃了虧呢。
第二點,將小財變大財。很多人都覺得五塊、十塊是小錢,要存錢,那得是上千、上萬才值得自己存,其實,小財才是你真正需要存起來的,因為是小財,如果你不存起來就會花掉。與其花掉,還不如存起來。如果每天存一塊,每年就能存365塊,這個錢足夠自己年底買件新衣服了,如果每天存10塊,每年就能存3650塊,恐怕這個數字就已經是一部分人每個月的工資了。
第三點,別小看小財,也別不在意小財。有時候你會覺得那些富人怎麼會那麼摳門,連幾塊錢都計較,其實不是他們摳門和計較,而是他們更在意小財,更懂得積少成多的道理。在生活中進行消費,一定要提防商家的「小財」障眼法,更要養成「保護小財」的習慣,讓自己避免在「小財」上吃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