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泊名利 活出本色
2024-10-11 05:53:17
作者: 李宏民
《四十二章經》中說:「人隨情慾求華名,譬如燒香,眾人聞其香,然香以熏自燒。」佛教對人們追求的諸如名聲那些沒有任何實際價值的行為一向是貶斥的。日蓮和尚曾經說道:「被愚人所稱讚乃是最大的恥辱。」
人們不懂得名聲就是虛名,時常有人稍有名氣就到處揚揚得意地自誇,喜歡被一些人奉承。作為一個聰明人,你應該知道,名聲沒有實體,它不過是偶爾因人們的喧嚷與傳播而被人們談論的話柄。一個能淡泊名利的人,一定會被那些熱衷名利的人所懷疑;一個言行謹慎處處檢點的真君子,常常會遭到那些肆無忌憚的人的忌妒。所以,當你不幸處在這種既被猜疑又遭忌恨的惡劣環境中時,最好不要譁眾取寵,而應憑藉自己的才華和節操創造立世的根基。
我們應該知道,無論是官場、生意場,還是其他社會圈子,成功者、青雲直上者、名利雙收者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為名利所困擾、因過分追求名利而落敗的悲劇。既然現實生活如此之嚴酷,那我們為什麼不把名利看淡一些,為什麼不能視名利如過眼煙雲呢?其實生活的道路是很寬闊的,人生的價值並不全是能用名和利來衡量的,因此,如果想活得有滋有味,就應該在名利的砝碼上減輕幾分,看淡名利,活出生活的本色來。
許多人知道北京故宮有個「養心殿」,養心是什麼?其實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最易疲勞的是心,如果心靈得不到解脫,終日為名為利,終會有心力交瘁的時候;如果能淡化世間的名利,時常保持一種寧靜的心態,那麼我們就會有更充沛的精力去干自己喜歡幹的事,就不會被外物所役而中斷了自己的前程。
魯迅先生有一句警世恆言:「毀或無妨,譽則可怕。」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名和利,那麼已有的名利的反面效應也是相當危險的,尤其是那些人生觀不太牢靠、在事業上淺嘗輒止的人,很容易被捧殺,造成了他的事業與人生的曇花一現。
所以,我們要把名利看淡一些,當名利場中的過客。如何才能做到呢?首先,對不屬於自己應得的名和利,絕不可要。如果做一個沽名釣譽者,即使能暫時獲得某些大紅大紫的虛榮,日後真相大白時,也必然會有無窮無盡的煩惱接踵而來。其次,對於那些勉強可以得的名和利,要有一種謙讓的精神,推讓給他人,這既會增加同事間友好的關係,又是個人具有自知之明的一種表現。最後,即使是自己應得的名和利,也要善於把它化為前進的動力,絕不能使之成為人生的負累、前進的阻力,絕對不能把名利當作炫耀的資本。我們知道,滿桶水不響,半桶水晃蕩,我們絕不能做「半桶水」。須知人外有人,對待功成名就能有一種謙遜的態度,自覺地在名利場中做看客,說明他有一種廣闊的心境,自然能自得其樂。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名人總是受到人群的圍觀騷擾,連散步、購物之類的基本行動自由都很難保證;至於因名聲引來的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麻煩事乃至災禍,在報刊上也比比皆是。
「我的上帝,我此後的生活又將怎樣呢?」這是李政道知道自己榮獲諾貝爾獎時發出的一聲感嘆。他當時的心情並不是和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全是被歡欣與高興所充斥,而是更長遠地考慮到了自己獲獎之後的人生道路該怎麼走。眾多的事實表明,獲獎,尤其是獲諾貝爾獎那樣舉世矚目的大獎,能使獲獎的科學家在一夜之間成為人人皆知的名人,而這對他們日後包括科學研究在內的各項人生抉擇,都將產生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在負面上至少有這麼幾項:在獲獎者與自己以往親密的同事之間劃出一道鴻溝,造成了一定的距離;少數獲獎後的科學家將主要精力放在社會領域與政治活動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充當了賢明的社會角色;因為公眾將他們視為權威,他們也會遭受到名人所遭受的騷擾,對他們繼續潛心於科學研究帶來不利影響。有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回憶說:「我得獎的那一年真糟糕,得獎當然是好極了,但一年內我什麼工作也沒做。」
《菜根譚》中說:「人知名位為樂,不知無名位之樂為最真;人知饑寒為憂,不知不飢不寒之憂為更甚。」
本章節來源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這就告訴我們,平凡的人生才是幸福的,靜靜地生活,靜靜地享受,用不著去承受大起大落,也用不著去追求大富大貴。世人為了更高的職務不辭辛苦,為了更多的利益絞盡腦汁尋找達到目標的手段和妙方,殊不知,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玷污了自己純潔的心靈,即使是撈到了一丁點兒名利上的好處,卻已不受人喜愛,這才是真正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