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壇盛宴聚三友

2024-10-11 05:38:20 作者: 沈念

  往事如新茶,每每回想曾經的風華,難免沉浸在回憶中,或笑或悲,但總是美好的。然而當回到現實中,卻發現,往事在時光的浸泡中漸漸失去了味道,唯有心中那一絲若隱若現的牽掛,始終把過去的情愫牽引於心,牽一髮而動心神。

  1924年4月,在梁啓超、蔡元培等新月社骨幹的邀請下,印度詩人泰戈爾答應來華演講。作為當時蜚聲海外的詩人,泰戈爾的來訪在北京文藝界掀起了巨大的波瀾。尤其是新月社,作為此次泰戈爾訪華的主辦方,一眾文人墨客如同籌備一次大型聯歡會一般賣力,除了在各大刊物上加以宣傳外,他們甚至還即興排練了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

  4月23日,墨綠色的車廂如同從遠海歸航的古船停泊在了北京前門火車站的月台上。一群文化名人打扮一新,嚴肅的神情中透出期待和焦急。梁啓超、蔡元培、胡適、梁漱溟、辜鴻銘、林長民等人或西裝革履,或長衫飄逸,個個氣度不凡。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林徽因,身著咖啡色連衣裙搭配米黃色外套,素淨淡雅。她手捧一束紅色鬱金香,年輕嬌美的面容被襯托得更加動人。

  泰戈爾在訪華期間,出席了各類活動及座談會。這位詩人偏愛徐志摩與林徽因,所到之處都領著二人同行。他們一同前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大學演講,在演講之餘更是游遍北京。

  在泰戈爾初到北京的那一天,按照日程他下車後便馬不停蹄地前往日壇進行演講,一旁的林徽因看泰戈爾年事已高,便主動上前攙扶。恰逢當時的媒體記者把這一幕拍下,將泰戈爾、林徽因以及當時兼任翻譯的徐志摩三人定格在照片中。各大媒體紛紛對這張照片加以評論,其中更有如此記載:「林小姐人艷如花,和老詩人挾臂而行,加上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徐志摩,有如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圖。徐氏翻譯泰戈爾的演說,用了中國語彙中最美的修辭,以硤石官話出之,便是一首首小詩,飛瀑流泉,琮琮可聽。」一時間成為京城文藝界的佳話,大家甚至將他們三人戲稱為「歲寒三友」。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便是如此奇妙,趣味相投的人即使是初次見面亦恍如相識多年,而道不同者無論相交多年依然清淡如水。泰戈爾與徐志摩、林徽因三人便是出乎意料地一見如故,詩人間的交往永遠都是浪漫而神聖的,他們為了飛鳥南遷而感嘆,為一花一樹而讚美,共同的情趣讓三人在一面之緣以後便成為無話不說的好友。

  後來,泰戈爾與徐志摩成為當時少有的「異國之交」,而這位蜚聲國際的大詩人不止一次在公眾面前對林徽因不吝讚美:「馬尼浦王的女兒,你的美麗和智慧不是借來的。是愛神早已給你的饋贈,不只是讓你擁有一天、一年,而是伴隨你終生,你因此而放射出光輝。」

  在泰戈爾眼中,徐志摩與林徽因便是世間少見的郎才女貌,因此在訪華期間泰戈爾總是有意無意地撮合二人。心思細膩如徐、林二人豈能不知?但鑑於往日種種,林徽因不得不對此視而不見,而徐志摩雖然看似平靜,實則內心塵封已久的希冀早已升起。

  1924年5月8日恰是泰戈爾64歲的生日,這一天泰戈爾來到了西單石虎胡同新月社本部,胡適及新月社各社員籌備多時的祝壽會在此舉辦。梁啓超主持祝壽會,並親自給泰戈爾贈名「竺震旦」。當梁啓超把印有「竺震旦」的印章交給泰戈爾時,頓時掌聲四起,大家都為中印文化友好交流而發自肺腑地欣喜。在祝壽會的最後,由新月社成員演出的泰戈爾的劇作《齊德拉》更是將氣氛推向了高潮。劇中,林徽因飾演公主齊德拉,而徐志摩則飾演愛神瑪達那。也許是兩人曾經的情愫依然存留在心,在舞台上他們很快投入角色,他們的超水平發揮讓台下掌聲四起。

  

  尤其是徐志摩,原本對舊情念念不忘的他如今在舞台上得以與佳人相伴,那日思夜想的倩影如今觸手可及,台上的他似乎忘卻了自己在演戲,當眼前的現實與幻想重疊交錯時,徐志摩將心頭壓抑已久的情愫傾注,使得林徽因與台下觀眾也不禁動情。

  然而戲中的愛意盎然又怎敵現實的殘酷,待到戲終落幕時,徐志摩方才恍然醒悟,原來一切不過是一場戲罷了。都說戲如人生,奈何最終不過夢一場,大夢初醒方才發覺那不過是一時荒唐。失望與彷徨占據了徐志摩的心頭,命運仿佛總是喜歡捉弄這位痴情才子,要說往日情愫在一瞬間消散無蹤倒還好,最怕的便是這份一廂情願的情愫欲斷還連,在一次次希望與失望中徘徊,最是令人身心俱裂。

  林徽因怎能不懂徐志摩的心思?尤其是在泰戈爾生日當天,那發自肺腑的獨白與如夢如幻的場景讓林徽因亦不禁動容,也許就連林徽因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出現竟在徐志摩心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烙印。

  與梁思成同行赴美的期限在即,面對著徐志摩重新煥發的希冀,林徽因不願在留學前夕再因感情之事節外生枝,但她亦不願生生看著徐志摩被愛情的熊熊烈火焚毀而置之不理,一時之間束手無策。

  也許只有時間才能撫平曾經的一切,也許只有時光的流逝才能讓人不經意間淡忘過去,走向另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