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一場互相成全的細水長流
2024-10-11 05:37:55
作者: 沈念
紅塵奔走,難免牽掛萬千。有的人高朋滿座卻內心孤獨,而有的人只得三五知己仍內心充實。但無論是誰,在茫茫人海中浮沉,終究難以孑然一身毫無牽掛。浮沉聚散中,誰又能夠真正地罔顧世俗,隨心而行?
少女懷春的慌亂與羞澀過去後,林徽因開始重新審視這一段感情。雖然徐志摩的浪漫與瀟灑對充滿詩意的林徽因而言是無法抵抗的,然而在濃烈的情愫消退以後,她的理智讓她再次墮入沮喪。
多年以後,林徽因的摯友費慰梅談及此事時,對於這段看似浪漫唯美的戀情卻有另外的看法:「在多年以後聽到她談及徐志摩,我注意到她的記憶總是和那些文學大師聯繫在一起,雪萊、濟慈、拜倫、曼斯菲爾德等人。在我看來,在她的摯愛中他可能承擔了教師和引導者的角色,將林徽因引導到英國詩歌與戲劇的世界,以及那些把他自己也同時迷住的新的美、新的理想與新的詩意。」
與徐志摩濃烈且激進的愛情觀相比,林徽因的愛情觀相對而言更為理智,尤其是處於當時的時代中,即便清高如林徽因也難以抵擋世俗的眼光。她不如徐志摩灑脫,為了心中所愛可以眾叛親離,但說到底在這段感情中誰也不曾有錯,僅僅是造化弄人罷了。
1920年,徐志摩離家兩年定居英國後,髮妻張幼儀攜長子阿歡前往倫敦。在張家的不滿與抱怨中,徐志摩不得不將張幼儀接回身邊,兩人居住在沙世頓的小鎮中。這正值丈夫徐志摩為林徽因傾情之時,於是,每日早出晚歸的徐志摩成了張幼儀心裡求而不得的期盼。初次漂洋過海,張幼儀對於國外的一切都無比陌生,而在徐志摩的漠視中她不得不默默承受著一切。
張幼儀的前半生是可悲的,本以為如徐志摩一樣溫文爾雅的才子,哪怕是不愛也會寬容相待,然而現實就是如此殘酷,徐志摩不愛她,甚至是厭惡她。也許,這就是許多民國女子不可避免的悲劇,身處時代的夾縫中,嫁給不愛自己的人,被孤獨折磨。
林徽因雖與張幼儀從未謀面,但與生俱來的高貴讓她下定決心結束這段匆匆的戀情。在徐志摩率真的追求下,林徽因敏感地意識到徐志摩已經陷入愛情的泥沼中,稍有差池兩人都免不了遍體鱗傷,於是當機立斷,尋求父親幫忙。
當林長民看了徐志摩寫給女兒的情信時,他同樣也感受到了這位忘年交的用情至深,思及若處理不當恐難免傷及他人。於是,林長民隨即給徐志摩回了一封信函,寫道:「閣下用情之烈,令人感驚,徽亦惶惑不知何以為答,並無絲毫嘲笑之意,想足下誤解了。」信函發出後,林長民為防女兒被情愛迷惑不能自已,立即安排林徽因隨好友柏烈特醫生一家前往英國南部的海濱小城布萊頓度暑假,待自己完成公事後便立即起程回國。
請記住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望著窗外的細雨,林徽因雖心有不願卻又不得已為之,畢竟在他們的愛情面前橫著一條無法逾越的鴻溝,與其雙雙墜入深淵留得罵名,倒不如強忍傷痛轉身離去。
很多時候都很佩服林徽因,畢竟那樣小的年紀就如此清醒自持,在美好的錯誤中忍痛抽離,斷然放手。也許,這就是林徽因與常人的不同之處。在她看來,愛情終究是一場互相成全的細水長流,並非形神俱裂的火光,她的離去不但不是懦弱,更是面對錯愛時的一種勇氣。我們傾其所有,總希望能在愛情里修得滿分,然而,世間圓滿不易尋,缺憾倒俯拾皆是。
總有塵埃落定的一刻,你有你棲息的心田,我有我依靠的港灣,愛情原本就是這樣清潔,互不相欠。轉身天涯,各自安好,世間就算煙火瀰漫,也不會再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