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段清淺的康橋時光

2024-10-11 05:37:53 作者: 沈念

  方文山曾經寫過這樣的歌詞:「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與你躲過雨的屋檐。」凡塵漫長,每個人終究會遇到那一抹翩翩白衣的身影,在冷清的世界裡深情地相擁,自此,漫漫長路不再乏味,四季草木不再枯竭,靜謐的時光變得雀躍,眼前灰白從此色彩斑斕。

  恰如此時林徽因與徐志摩一同漫步在康橋大學,康橋的一花一草在林徽因眼中均化作搖曳的微笑。白雲飄飄,晴空正好,遮陽傘下,兩人微微相依,林徽因偶爾碰及徐志摩臂膀時,抬頭望去,總能看到他溫柔如風的笑容。他們順著蜿蜒的小河緩緩前行,涓涓流水在陽光下閃爍著光亮,河岸三三兩兩的灌木叢中,總有幾株小草伸出水面,隨著流水搖擺著身軀。

  雖然林徽因在英國已經逗留了一段時間,可深居公寓的她卻沒能好好欣賞真正的倫敦,若不是赴了徐志摩之約,恐怕她此次倫敦之行便要與眼前莊嚴優雅的學府失之交臂。在此之前,她對於英國的印象多是連綿細雨且枯燥乏味,而如今康橋一行讓她即將枯萎的詩意重新煥發。

  走至半途,徐志摩邀約她同游拜倫潭。一想到能一睹當年拜倫所沉迷的風景,林徽因頓覺無比憧憬。對於林徽因而言,康橋一日便勝過英倫百天,他們走過靜謐的幽徑,看古老石磚上的青苔與牆角嬌艷的薔薇;他們走過落葉滿地的校道,看夕陽如火飛鳥歸巢;他們走過華美神聖的教堂,那莊嚴而渾厚的鐘聲直擊心靈……

  

  有人說,這一對才子佳人造就了康橋的百態;也有人認為,恰是康橋的古典浪漫才使他們的相逢如此唯美。不論怎樣,那一夜,康橋上兩人的相依相偎喚醒了彼此內心的悸動,那一剎那的對視仿佛融化了時光,那溢出心田的愛意更是在康橋之上刻下了永恆的烙印。

  也許是當時月夜太過朦朧,又或許是康橋揮別的那一幕如此雋永,月下佳人的顰目從此烙印在徐志摩的心中。外表儒雅瀟灑的徐志摩內心有無比強烈的情感,他喜歡林徽因眉目間颯爽的英氣,喜歡她的明眸善睞、顧盼神飛,她的一顰一笑足以讓他為之沉迷,那一顆善解人意的心讓他仿佛尋得了今生之靈魂伴侶。

  然而,愛情總如手中沙一般,越是緊握則越難以擁有。在徐志摩猛烈且真誠的追求下,林徽因竟開始變得不知所措。他的每一首情詩都飽含著對林徽因的思念之情,他的每一次邀約都帶著無比的期盼,但徐志摩的愛意越是濃烈,林徽因就越感到無所適從,燎原的愛意讓她望而卻步。

  才子的愛意總是如此炫目耀眼,恍如大漠黃沙里的薔薇般引人注目。兩人在倫敦綿密交往的消息終究傳到了國內,在林家引起了軒然大波。尤其是林徽因家中的幾位姑姑,她們在寄給林長民的書信中措辭激烈,甚至以家族的名義譴責林徽因的做法。

  如此佳人才子本是佳偶天成,為何二人之間若有若無的傳言竟會引發如此嚴重的後果呢?其中緣由皆因命運捉弄。遇見林徽因那一年,徐志摩23歲,雖然當時的他正值青年,可實際上早已與髮妻張幼儀結婚6年,並且是一名孩子的父親。

  當徐志摩還在杭州讀高中時,他的文筆與見識便受到政界名流張嘉璈的讚賞。在盛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當時,張嘉璈很快找到了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希望把妹妹張幼儀許給徐志摩。想到當時張家在政界、金融界的地位,張幼儀更是飽讀詩書的大家閨秀,徐申如便欣然答應了這門親事。

  雖然徐志摩遵循父親的意願迎娶了素未謀面的張幼儀,然而在他追求自由的人生中,從來不存在任何妥協。對於髮妻張幼儀,徐志摩可謂無情至極,他認為這段無情無愛的婚姻始終是他追求自由與理想路上不可磨滅的「污點」,他與張幼儀之間的夫妻關係名存實亡,並時刻想要結束這段無愛的婚姻,讓自由的火焰重新燃燒。

  張幼儀多年來為了維護這段婚姻低眉垂首,無悔無怨,到頭來等到的卻是徐志摩遠赴英美的消息,而看似無情的徐志摩卻能夠為林徽因寫下無數深情款款的詩句,甘願化作她身邊遊走的一粒微塵,緊緊相隨,這不免令人唏噓。

  多年後,當康橋揮別的情景再次從徐志摩腦海中閃現時,曾經的那一抹淡澀的愛情已化作雲煙,曾經攜手共赴天涯的諾言終究也在時光的推移中變得支離破碎,僅剩下些許斑駁掠影困擾在心。往後的時光里,康橋成了徐志摩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回憶,恍如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寫的一般:「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說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這也難怪,畢竟那天晚上的月光是如此迷人,就連康橋的優雅浪漫也只能淪為背景,這對月光下的戀人互訴柔情,無論日後如何,當年的匆匆一瞥,足以令人沉浸其中,難以忘懷。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