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讓強者更強
2024-10-11 05:29:55
作者: 張世平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些發展日漸成熟且優秀的公司逐步走上了上市的道路,上市融資之後進一步做強做大,而那些沒有發展起來的公司,最終會遵循「優勝劣汰」的規律,被淘汰出局。而這,正是「馬太效應」的體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碧桂園就是「馬太效應」中強者的代表。
2007年4月20日,碧桂園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剛一上市,股價就迅速攀升,截止到當日收盤,股價為7.27港元。據報導,碧桂園上市前淨資產不足10億港元,而就在上市當天,市值猛增到1189.37億港元,位居中國房地產企業之首。而碧桂園當時年僅26歲、持股最多的楊惠妍,若以收盤價計算,她所持股票總值約692億港元,成為當時內地的新首富。實際上,碧桂園的發行價並不算低,但公開發售後依舊得到了超額認購,那麼,投資者為什麼如此看好碧桂園呢?
首先,碧桂園擁有優質的固定資產、豐富的土地儲備與物業持有,是最為關鍵的一點。其次,碧桂園的商業模式深受廣大投資者的認可。碧桂園網站的公司介紹里有這樣一段話:「我們的主要業務是開發大型住宅區項目及銷售各種類型的產品,包括單體住宅、聯體住宅、洋房、車庫及商鋪。作為綜合房地產開發商,我們亦參與建築、安裝、裝修、裝飾及物業管理業務。同時我們亦開發及管理若干項目內的酒店,使房地產項目具有更完善的配套服務和更大的升值潛力。」不難看出,以「大規模社區+優美環境+優質產品+五星級管理服務+超級配套體系+合理定價」為內容的碧桂園商業模式受到了市場的普遍青睞,為碧桂園品牌實現從佛山、珠三角走向全國打下了基礎。
最後,碧桂園的資本運作快速實現了擴張。碧桂園通過大規模開發與資產迅速周轉,最大限度提升了回報。曾有記者問碧桂園的負債率是多少,董事長楊國強說:「其實負債多少不是問題,我們有能力現在便還清所有負債,我們要借錢是為了回報,你要看我們為股東帶來多少利益。」根據招股書,2004—2006年,碧桂園每年的營業額與純利潤分別達到56.5%與141.1%的複合增長,這對投資者來說顯然很有吸引力。
站在碧桂園發展的角度來看,持續做大做強的碧桂園經過十多年的積累,其規模已經相當大了。特別是當它成功地從廣東省走出去,積極地在全國進行布局的關鍵時期,為了使飛速的發展狀態得以穩固,便進行資本市場運作,這是最好的時機。
碧桂園在香港上市後醞釀大發展,創始人楊國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碧桂園作為中國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受益者,將會抓住這個龐大商機,同時藉助在香港上市融資的良機以及自身品牌在國內的知名度,全力以赴把成功的商業模式逐漸向新興的經濟高增長地區推廣。
可見,公司要想做大做強首先要具備優越的條件,讓自身得到完備才能承載更強大的規模,而只有強者才有可能通過必要的途徑變得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