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進與退的兩難選擇 鬥雞博弈
2024-10-11 04:57:27
作者: 徐文
眾所周知,「呆若木雞」這一成語源於古代的鬥雞遊戲,現形容人呆板不靈活,像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但其本來意思卻與此正好相反,通過閱讀下面的典故你就會明白一二。
紀渻子是西周時期訓練鬥雞的名家,鑑於他響亮的名聲,鬥雞愛好者周宣王把他召來專門訓練即將上戰場的「雞戰士」。
訓練十天後,周宣王迫不及待地問道:「雞訓練好了嗎?」紀渻子搖搖頭,回答說:「還不行,它一看見別的雞或聽到別的雞叫,就躍躍欲試,沒有達到我想要的那種境界。」
請記住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次派人來問訓練好了沒有。紀渻子皺皺眉,說:「還不到火候,這雞的鬥氣還沒有完全隱藏,心神還相當活躍。」
再過了十天,周宣王有些不高興地問:「現在怎麼樣啦?該訓練好了吧?」紀渻子胸有成竹地說:「好了,驕氣沒有了,鬥氣深藏了,心神也安定了,可以上戰場了。」
周宣王高興至極,馬上去看鬥雞的情況,察驗訓練的成果。只見那隻鬥雞好像木頭似的,面對別的鬥雞挑釁的鳴叫,毫無反應,不動也不驚,好像沒有聽到似的。周宣王有些納悶兒了:「雞都被訓練成呆頭雞了,何談取勝呢?」可當紀渻子把它放進鬥雞場時,對手一看到它,轉身就逃,斗也不敢鬥了。
果然名不虛傳啊!原來,紀渻子訓練雞的最佳效果就是要雞達到這種呆若木雞的境界,讓其精神凝聚在內,不為外面的光亮聲音所動,用霸氣鎮住對手,這樣既可以起到嚇退對手的作用,又可以起到麻痹對手的作用,從而達到不戰而勝的效果。
由上面的典故我們可以得知:呆若木雞原來是比喻精神內斂、修養到家的。再延伸至為人處世上,就是人如果不斷絕競爭的心理,則容易樹敵,造成關係緊張,彼此仇視;若消除競爭之心,則必會化干戈為玉帛,不戰而勝。
故事聽完了,相信聰明的讀者也知道我們將要談到哪個博弈模型了吧,那就是鬥雞博弈。其實「呆若木雞」的典故就包含了我們接下來要說的鬥雞博弈的基本原理:讓對手對雙方的力量對比進行錯誤的估計,進而產生錯誤的期望,再以自己的實力戰勝對手。
話說某一天,一隻紅公雞與一隻白公雞在鬥雞場上比斗。兩隻公雞各有兩個行動可供選擇:要麼後退離開,要麼前進攻擊。如果紅公雞後退了,而白公雞沒有退下來,就說明白公雞獲得勝利;如果紅公雞後退了,而白公雞也退下來了,則雙方打成平手,不分勝負;如果紅公雞沒有退下來,而白公雞退下來了,就說明紅公雞勝利;如果紅公雞和白公雞都沒有退下來,都選擇了前進,則兩敗俱傷。
所以,對任何一隻公雞來說,最好的結果就是:對方退下來而自己不退。但是,這種選擇存在著對方也不退,從而造成兩敗俱傷的可能。
如果兩隻公雞都選擇前進,結果是兩敗俱傷,雙方都得-2;如果一隻公雞前進,而另一隻公雞後退,則選擇前進的公雞得1,而選擇後退的公雞得-1;如果兩隻公雞都選擇後退,則兩隻公雞都得-1,但沒有兩隻公雞都選擇前進受到的損失大。
鬥雞博弈的支付矩陣如下圖所示:
鬥雞博弈
白公雞
前進 後退
紅公雞前進 -2,-2 1,-1後退 -1,1 -1,-1
在鬥雞博弈中存在兩個納什均衡點:紅公雞前進,白公雞後退;或者是白公雞前進,紅公雞後退。但關鍵問題是誰前進,誰後退呢?
如果在一局博弈中,只有唯一的一個納什均衡點,那麼這局博弈的結果是可預測的,即這局博弈唯一的納什均衡點就是我們預測的博弈結果。但如果在這局博弈中存在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納什均衡點,那我們就無法確定會出現哪一種結果。鬥雞博弈就屬於後者,我們無法準確預測其博弈結果,不能確定誰前進,誰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