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2024-10-11 04:57:02 作者: 徐文

  納什均衡對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原理提出了挑戰。亞當·斯密的理論認為:在市場經濟中,每一個人都是從利己的目的出發的,但最終全社會會達到利他的效果。但是,納什均衡理論卻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利己的目的出發的,但結果卻是損人不利己,它反映了個體理性和集體理性的矛盾。囚徒困境如此,快餐店定位也是如此,我們接下來要說的頑猴博弈亦是如此。

  將一群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裡,主人每天都要打開籠子抓一隻猴子,然後當著其他猴子的面把這隻猴子殺掉。條件反射使這群猴子達成一個共識:不要被主人抓走,因為抓走就會被殺掉。所以每次當主人靠近籠子要抓猴子時,猴子們都極度緊張,畏縮在一起面面相覷,不敢有任何舉動,生怕引起主人的注意而被選走殺掉。

  當主人把目光定格在其中一隻猴子的身上時,其他猴子馬上遠離這隻猴子,統統畏縮在籠子的另一邊,希望主人趕快下定決心把它抓走。當主人把這隻猴子抓走時,沒有被選中的猴子就非常高興,在一旁幸災樂禍地看著被選中的猴子拼命反抗,直到這隻猴子被殺掉。可這樣的過程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重複進行的,日復一日,最終所有猴子都被主人宰殺了。

  我們假想一下,如果這群猴子從意識到被抓去就是被殺的那一刻起,群起反抗,當主人抓它們當中的任何一隻時,其他猴子都上去抓撓主人,主人迫於它們集體的壓力,或許會高抬貴手,放它們一馬。

  然而,每隻猴子都不知道其餘的猴子是否會和它一樣進行反抗,假如自己單獨反抗而其他猴子按兵不動,那自己就有被主人注意而被選中宰殺的危險。於是,在猴子的潛意識裡形成了一種某隻猴子被抓走,其他猴子「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納什均衡。因此,它們都不願意帶頭反抗,而最終結果是全體猴子都沒有擺脫被宰殺的悲劇命運。

  不要以為只有猴群才會出現這樣的悲劇,人類在這方面的教訓更是慘痛。

  德國牧師馬丁·尼莫拉的一首詩被刻在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可以說是對人類所形成的這種自私的納什均衡的絕妙註解,全文如下:

  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會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會員;

  本書首發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後來他們又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徒;

  最後他們奔我而來,那時已經沒有人能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可見「沉默是金,開口是銀」並非是人類永恆智慧的箴言,它也可能是自私狹隘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沉默?言語?福兮?禍兮?這就是上面那首詩留給我們的思考題。

  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喜歡保持沉默,並對在公共場合喋喋不休的人抱以怨言。但在有些時候,我們沒有保持沉默的權利,必須開口。看到別人掉進不幸、苦難的陷阱里,不要慶幸自己沒有落難,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陷阱,怎麼能夠保證自己、自己的家人及子孫後代不身陷其中呢?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就算我們再獨善其身,可環境充滿危險,我們又如何自保?

  請謹記一句話:對一個人的不公,就是對所有人的威脅。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