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兒童的優越情結
2024-10-11 04:18:29
作者: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正常兒童——如果說有這樣一種類型——不是我們所要關注的。如果我們看到那些發展良好適應社會的兒童,最好不要妨礙他們,要相信這些孩子會找到一個有益的目標,以此來產生優越感。正是因為他們的優越感是對生活有益的,所以它不屬於優越情結。
另一方面,問題孩子、神經症患者、少年犯等,將優越情結表現為對自己自卑心理的補償。這些自卑感,如之前所述的存在於所有人心中,但是只有在它們使人們灰心,並且驅使他們做出破壞性或者沒有價值的事情時,才會成為自卑情結。
所有的這些自卑和自尊問題,都來自於孩子上學前那個階段的家庭生活。正是在這個階段,他們建立起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跟成年人的生活方式相對,我們稱之為原型。原型是未成熟的果實,像所有生澀的水果一樣,如果裡面有條蟲,它長得越大越熟,裡面的蟲子也變得越大。
我們已經知道,那些麻煩通常來自於生理問題或者器官自卑感。造成問題的不是器官自卑感本身,而是它所引起的社會適應不良的後果,這正是教育機會的所在,因為可以教育人們以使其適應社會,器官問題可能會成為他們的寶貴財富。因為我們已經看到,生理問題可能會激發與眾不同的愛好,通過訓練可以得以開發,它可能會影響個體的一生,並且假如這種愛好向有利的方向發展,它可能會非常有優勢。
它全部依賴於器官問題適應社會調節的方式。因此,對於那些只對視覺或只對聽覺感興趣的孩子,老師要做到在使用他們所有感官的同時開發其興趣愛好,否則,同其他同學相比,他們就會處於不利的地位。
本書首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除了那些有器官缺陷的孩子,另外一個問題來自於學校里很多嬌生慣養的孩子。由於學校的組織方式很難讓某一個小孩總是成為關注的焦點,有時,老師可能會非常親切和藹,會遷就喜歡的孩子,但是隨著這些孩子不斷地換班級,他們就失去了老師的青睞。在日後的生活中,情況更加糟糕,因為一個人不可能不做任何有價值的事情就永遠是被關注的焦點。
所有這些問題兒童都有某些明確的特徵:沒有面對生活問題的能力;野心勃勃,想要實現個人的成功,而不是站在社會的角度。此外,他們愛爭吵,愛跟別人唱反調。他們通常是膽小鬼,因為他們不想面對生活中的所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