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這樣對孩子說話
2024-10-11 03:22:57
作者: 韓雨
父母要解除與孩子之間的代溝,讓孩子敞開心扉和自己說話,贏得孩子的熱愛,就要首先懂得孩子內心的秘密。而孩子內心最大的秘密是情感,或情感的焦慮。因此,父母必須要掌握情感交流的秘方,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和感情。
作為孩子如果遭遇了問題或煩惱,首先求助的便是父母。如果做父母的不善於與孩子交流,也就從一開始就阻斷了與孩子之間的融洽關係。
小花是一個緊張而又愛哭的女孩子。她的表妹小羽來跟她住了一個假期。暑假快結束時,就要回家了。小花非常捨不得,眼淚汪汪地對媽媽說:「羽羽就要走了,以後又是只有我一個人了。」
媽媽很輕快地說:「你會另外再找到一個好朋友的。」
小花回答說:「可是我還是會很寂寞的。」
媽媽開始安慰她:「過不了多久,你就會忘了。」
「啊,媽媽!」小花說著就哭起來了。
媽媽生氣了:「你都快念中學了,還是這麼愛哭。」
小花狠狠地瞪了媽一眼,跑進臥室里,哭得更傷心了。
本書首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結果呢?原因就在於,孩子對於友情、親情的渴望沒有得到滿足。他們會對自己的感情需求很在意。然而,成人的世故與冷漠,往往對孩子的這種情感需求很不在乎。這樣,就會忽視孩子的感覺,對孩子細小的情感波動表現過於冷酷。這樣一種對待孩子的情感的反應方式顯然不利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交流。
事實上,孩子們最需要的,就是父母對他的重視,哪怕是當時的實際情況一點兒也不嚴重,父母也不能掉以輕心。或許在故事中的母親看來,女兒不應該因為與表妹的分離就流淚哭鼻子,但是她的反應卻不應該沒有同情。做母親的應該這麼想:女兒很難過,我應該盡最大的努力來幫助她。儘量設法使她知道我明白她內心的感覺。如果這樣想,她就可以用以下方式來安慰女兒:「羽羽走了,真叫人覺得寂寞。」「你們倆這麼要好,真捨不得讓她走。」「你會想她的。」這種反應使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親密的感覺。孩子的內心感受一旦被父母了解了,她的寂寞和情感創傷就會消失。父母對於孩子的了解和同情是情感的繃帶,可以治癒孩子受了損傷的心靈。因此,要達成和諧美滿的親子交流,做父母的也必須要對情感交流的技巧加以自覺領會。
做父母的如何才能架設好與孩子之間情感交流的「橋樑」呢?比較實際的做法,就是從克服自己與孩子的情感交流的障礙開始。通常而言,當孩子試圖與你談論他內心的煩惱時,如下反應方式,都有可能加速交流障礙的形成:
用命令、指示或指揮的語氣,告訴孩子該去做什麼事情,給他下命令:「我不管別的父母如何做,你必須給我……」
用警告、責備或威脅的語氣,告訴孩子如果他做了某件事情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如果你知道好歹的話……」
用說教、教化或規勸的語氣,告訴孩子他應該如何做:「你應當……」
以提出忠告、方法或建議的方式,告訴孩子該怎樣解決問題:「為什麼不用另一種方法來替代呢……」
用評判、批評、否定或指責的語氣,對孩子進行負面的評判:「你那樣做太不應該了……」
以謾罵、嘲笑或羞辱的方式,使孩子感到自己犯傻,把孩子歸入另類,羞辱他:「你的行為像一個不懂事的孩子……」
通過解釋、分析或診斷的方式,告訴孩子他的動機是什麼,或者分析他為什麼那樣說、那樣做,讓孩子感到你在給他籌劃,幫他分析:「你那樣說是想……」
用保證、同情、安慰或支持的方式,努力使孩子感覺好受一些。勸說他從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盡力消除他的不良情緒,否認不良情緒的影響:「不要擔心,情況會變好的……」
用探索、詢問的方式,努力去找理由、動機和原因,以獲取更多的信息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關於這件事情,你還和哪些孩子說過了?」
以退縮、轉移或遷就的方式,努力使孩子從問題中擺脫出來,自己也避開問題,分散孩子對問題的注意力,引導孩子把問題擱置起來:「吃飯的時間咱們不談這個。」
而正確的反映方式則是基本不需要表達自己的意見、評判和感覺,讓孩子把自己的意見、判斷和感受充分表達出來,給孩子打開一扇門,引導孩子去說話,使孩子在交流過程中發泄自己的情緒,理清自己的思路,進而自己找出解決的方法。
用這種態度來與孩子進行情感方面的溝通,以下一些回應方式是比較簡單而又有用的:
「我懂了!」
「有意思。」
「怎麼樣啦?」
「真的?!」
「我簡直不敢相信,真是這樣?」
「把這件事情講給我聽聽。」
「我想聽聽這件事情。」
「後來呢?」
「聽起來你對這件事情有話要說。」
「這件事看起來對你很重要。」
「咱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