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北魏分裂殃及南梁 兩魏爭鋒,神仙打架
2024-10-11 03:02:08
作者: 張程
一
北魏分裂後,東強西弱。東魏面積廣大,人口眾多,且經濟基礎好過千瘡百孔的西魏,自然國力要強一些。更重要的原因是,高歡繼承了六鎮起義的多數餘眾,而宇文泰周圍只聚集了少數六鎮官兵。這是東強西弱的軍事原因——當時,六鎮官兵戰鬥力最強。
高歡的部隊以鮮卑人為主,漢族人很少。內部存在著嚴重的民族矛盾,鮮卑官兵普遍歧視漢族人。東魏大將高敖曹是漢族人,英勇善戰。高歡發號施令的時候,一般用鮮卑語,但只要高敖曹在場就改用漢語。高歡如此敬重高敖曹,底下官兵也就很忌憚他。一次議事,有人報告說治河的漢族民工淹死了不少。在座的鮮卑族將領劉貴隨口就說:「漢人的性命不值一文,隨他死!」高敖曹聞言大怒,拔刀就向劉貴砍去。劉貴落荒而逃。高敖曹還不罷休,隨之鳴鼓起兵,集合部隊要進攻劉貴。同僚們好生相勸,高敖曹才罷手。
高歡深知屬下鮮卑人與漢族人之間的矛盾。他兩方面都不得罪,將民族矛盾壓製得很好。他對鮮卑人講:「漢人是你們的奴僕,男人為你們耕作,女人為你們紡織,上繳粟帛賦稅讓你們衣食無憂,你們為什麼還要欺凌他們呢?」遇到漢人,高歡又說:「鮮卑人是你們僱傭的兵客。你們給他們衣服穿,給他們東西吃,他們替你們防盜擊賊,保你們安寧度日。你們為什麼還要恨他們呢?」一次,漢族大臣杜弼請求高歡消除內賊。高歡就問內賊是什麼人。杜弼直言是那些掠奪百姓的鮮卑貴族。高歡默不作聲,而是下令營中將士搭弓上箭、高舉大刀、夾道而立,形成一片刀山箭林。然後,他命令杜弼到裡面來回走動一趟。杜弼一介書生,哪裡見過此等場面,嚇得渾身哆嗦、汗流浹背,不敢往前走。於是高歡就對杜弼說:「現在他們只是搭箭不射、舉刀不砍,你就被嚇得失魂落魄了。諸位鮮卑將士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百死一生,又怎麼說?他們之中或許有人犯了貪污冒搶的過錯,但與他們平時的戰功相比,怎能相提並論!」杜弼跪地頓首,為自己的冒失謝罪。可見,在高歡看來,漢族人和鮮卑人各有所長,自己的統治離不開任何一方。可他對雙方矛盾採取的「遮蓋子」的做法,對問題的解決沒有絲毫幫助。
高歡擁有實力優勢,很想平定關中,完成北方的統一。機會很快就來了。536年(東魏天平三年,西魏大統二年)年末,關中大飢,民不聊生,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高歡抓住機會,於十二月出兵進攻西魏,挑起了兩魏之間的第一次決戰。
高歡派遣高敖曹攻上洛(今陝西商州)、竇泰攻潼關,親自領兵於次年(537)正月在蒲坂(今山西永濟市西南)造三座浮橋,準備搶渡黃河。宇文泰的部隊人少,不足以分兵抵抗,部將們就建議集中主力先進攻北邊的高歡大軍。但是,冬天北方天寒地凍,黃河多處結冰,高歡如果真想進攻,直接涉冰渡河就行了,沒有必要大張旗鼓地搭建浮橋。因此宇文泰判斷高歡此舉是佯攻,是想掩護南邊竇泰這支偏師。於是,決定先集中兵力擊退竇泰。部將們都不以為然,認為高歡近在眼前,不做防備,反而掉頭進攻竇泰,很可能遭到高歡和竇泰的兩面夾擊。宇文泰力排眾議,堅持先打竇泰。果然,竇泰沒有料到西魏大軍如此重視自己,竟然集合兵馬掩殺過來。他猝不及防,倉促列陣迎戰,被宇文泰打得大敗。部下死傷殆盡,竇泰自殺身亡。高歡聽到竇泰兵敗後,失去信心,下令毀掉浮橋撤軍。西魏軍隊乘勢追擊,東魏軍隊連戰連敗。戰事異常慘烈,東魏大將薛孤延負責殿後,一連砍壞了十五把鋼刀,才保護高歡一行人安全脫險。高敖曹聞訊,也主動撤兵。這第一戰,以高歡的失敗告終。
勝利的宇文泰,日子也不好過。正值大饑荒,士兵們都吃不上飯。同年八月,為了搶奪糧食,宇文泰主動出兵河南。兩魏之間爆發了第二次大戰。
宇文泰順利攻克了恆農(即弘農,今河南靈寶),得到了此處的糧倉。高歡點起二十萬大軍,親自來會宇文泰。宇文泰趕緊帶上糧食,退回關中。閏九月,高歡領兵從山西渡過黃河,進入關中北部。在南邊,東魏大將高敖曹率兵三萬把恆農團團圍住。宇文泰手頭只有不到一萬的兵馬,又面臨著南北夾擊的困境。
高歡志在必得,督率大軍迅速向關中腹地進軍。宇文泰駐紮在渭水南岸,用搶來的糧食讓手下官兵恢復體力,同時徵召諸州兵馬。高歡的軍隊行進很快。西魏諸將認為實力懸殊,建議宇文泰按兵不動,等兵馬陸續會合、大家休息好之後再迎戰。宇文泰認為:「如果高歡逼近長安附近,民心必定降服於他。到時候,我們再想打敗他就難了。現在高歡新到關中,我們還有機會擊敗他。」於是宇文泰硬著頭皮帶領又餓又少的軍隊渡過渭河,向東北方向進軍迎敵。兩軍在沙苑(今山西大荔南)相遇。
戰前,宇文泰派手下將領達奚武帶兵化裝成東魏軍士,傍晚混入高歡營內,將東魏軍中一切部署都查明了。東魏方面對宇文泰的實力也一清二楚。大將侯景建議高歡不必與宇文泰交戰,只要僵持著,等到敵方軍民餓死大半,宇文泰不死也要投降。侯景還建議高歡趁宇文泰主力都在沙苑,分兵多處之時,占領關中其他地區。當時宇文泰的軍隊只有三天的軍糧,迫切需要速戰速決。侯景的建議不失為明智之舉,但是高歡沒有採納。高歡寄希望於在沙苑徹底消滅宇文泰,輕鬆收復整個關中。等敵人餓死的主意,在他看來太費時了。
宇文泰在沙苑以東十里長滿蘆葦的沼澤地埋伏精兵,然後背水列陣,等著高歡主動進攻。東魏將軍斛律羌舉再次建議高歡分出一支精兵偷襲長安,給宇文泰來個釜底抽薪。當時高歡完全具備這樣的實力,也有機會,但他對自身實力過於自信,還是嫌此舉多餘,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即將開始的沙苑之戰上。不過高歡看到渭河邊上那一大片密密麻麻的蘆葦叢,心生疑慮,下令放火燒掉渭曲蘆葦。關鍵時刻,侯景站出來說:「我們應該生擒宇文泰宣示百姓。如果他躲在蘆葦叢中,就會被燒成焦炭,那麼我們勝利之後,宇文泰活不見人死不見屍,就不會有人相信我們大勝了。」高歡躊躇之間,大將彭樂大聲叫嚷道:「我軍人多勢眾,以百敵一,還怕打不贏嗎?」這句話讓高歡信心滿滿,下令全線進攻。
東魏官兵看到渭河邊只有屈指可數的西魏官兵,個個貪功冒進,還沒排列隊形就爭相進攻,松松垮垮地散成一片。兩軍相交,宇文泰親自擂鼓,埋伏在蘆葦叢中的官兵奮起而出。大將李弼率領鐵騎橫擊東魏主力,將高歡大軍截成兩段。西魏將軍李標、耿貴技高膽大,鎧甲袍裳全被敵人鮮血染得透紅。東魏將領也不甘落後,大將彭樂殺入西魏陣中,腸子被敵人的長矛扎得流出來了,他就用手把腸子塞回肚子,掄槍再戰。無奈東魏大軍隊伍散亂,各自為戰,逐漸遭到西魏軍隊有組織的圍剿。在遠處觀戰的高歡看到自家軍隊漸漸處於下風,想集結兵力後再戰。派出去召集軍隊的軍官很快回來稟報,找不到成建制的軍隊,將不知兵,兵不見將,沒人應答。高歡知道大勢已去,又不甘心二十萬大軍就如此潰敗,是戰是退猶豫不決。大將斛律金勸他:「眾心離散,不可復用,不如立即退回黃河以東,整軍再戰。」他怕再打下去,東魏軍隊會全軍覆沒。高歡緊緊握住馬鞍,連聲嘆息,就是不說話。斛律金情急之下,狠狠鞭打高歡的坐騎。坐騎驚起,馱著高歡往回就跑。東魏官兵見狀,紛紛向東逃去。
高歡之前壓根沒做撤退準備,到了黃河邊上,既沒有船,更沒有橋。隨從找了一匹高大的駱駝讓高歡騎到黃河之中,再換乘大船狼狽渡過河去。回到山西一統計,東魏此戰喪失官兵超過八萬人,丟棄鎧仗十八萬件,元氣大傷。沙苑之戰中,高歡離長安是那麼近,沙苑之戰後,高歡離長安越來越遠,東西爭鋒的主戰場從河西和關中轉移到了河東(山西南部)和河南。東魏再也不能隨意侵入關中。
沙苑之戰的勝利出乎宇文泰的意料。他俘虜了數以萬計的東魏官兵,只挑選了其中精壯的兩萬名,補充西魏軍隊,其餘數萬人都趕回東邊去了。一方面是關中糧食奇缺,宇文泰養不起那麼多人,另一方面是宇文泰原本兵微將寡,收編、消化兩萬人已經是他的極限了。作為西魏軍隊核心的武川鎮兵不過數千人,宇文泰擊敗侯莫陳悅後,敵將李弼率萬人投降,跟隨孝武帝元修入關的河南軍隊也有近萬人,三股力量合起來不到三萬人。之後因為連年征戰和饑荒,到沙苑大戰前宇文泰能集合的士兵不過一萬人。戰後,通過收編俘虜、招募漢族百姓等措施,西魏軍隊人數開始增多。到大統八年(542)年初,宇文泰正式建立六軍,才有了大約十萬人——這個數額依然遠遠低於東魏的高歡大軍。
沙苑敗績傳到河南,高敖曹主動撤去恆農之圍,退軍洛陽。宇文泰乘勝追擊,高敖曹又放棄洛陽,撤到黃河之北。西魏收復洛陽,河南大部分郡縣紛紛改旗易幟,歸降西魏。這些都算是沙苑之戰的衍生戰果。宇文泰興奮地帶著西魏新皇帝元寶炬回洛陽祭掃先帝陵廟。因為這場大勝,大大鞏固了偏居一隅的西魏政權,也鞏固了宇文泰在朝中的主宰地位。
二
高歡並不服輸。大敗後的第二年(538),他任命老夥計侯景為河南方面的主將,集結軍隊,著手收復河南州郡。侯景順利奪回洛陽,燒毀了洛陽的大部分民居官寺。洛陽在東魏遷都鄴城之時,高歡就帶走了洛陽的絕大多數百姓及宮殿廟宇,僅存的一些建築如今又在熊熊火焰中成為一片廢墟瓦礫。宇文泰聞訊,親自領兵迎戰侯景。東西之間的第三次決戰,就在洛陽郊區展開了。
聽說宇文泰親自前來,侯景乘夜從洛陽後撤。宇文泰因為之前兩戰皆勝,滋生了驕傲輕敵的心理,以為侯景是怯戰逃跑,輕率地帶領部下輕騎追到黃河邊上。此時,侯景軍隊已經占據了優勢地形:北據河橋、南依邙山,甲冑鮮明,就等宇文泰前來廝殺了。混戰開始後,宇文泰的戰馬中流矢驚起,把宇文泰摔到地上。東魏士兵圍殺上來,宇文泰的大多數隨從都嚇得逃跑了。情況緊急!將軍李穆連忙下馬,用馬鞭抽打趴在地上的宇文泰,假裝叫罵:「你這個糊塗兵,你們主帥跑到哪裡去了,怎麼就你趴在這裡?」圍上來的東魏士兵聽李穆的口氣,就以為宇文泰不是什麼重要角色,紛紛扭頭散去追殺更重要的目標。李穆扶宇文泰上馬,雙雙西逃。
西魏大軍陸續趕到,加入了混戰。兩軍在黃河岸邊殺得硝煙四起,戰區越來越大,從河橋蔓延到邙山,又燃燒到洛陽城下。此戰因此被稱為「河橋-邙山之戰」或者「河陰之戰」。雙方官兵殺得興起,逐漸失去了聯絡,各自為戰。
東魏大將高敖曹一向輕視宇文泰,又自視甚高,樹起碩大無比的旌旗,上面寫著自己的官職和姓名,又擺出貴重的傘蓋,耀武揚威地殺到陣前。如此高調,豈能不招人矚目?西魏官兵認定這是個大角色,一窩蜂地圍攻高敖曹而來。越是西魏的精兵悍將,越不放棄這等立功良機,殺得就越英勇。可憐的高敖曹成了活靶子,很快就全軍覆沒,自己又遭西魏精銳追擊,孤身一騎跑向河陽城。
駐守河陽的是高歡的侄子高永樂,一向和高敖曹不和,下令關閉城門不讓高敖曹進城。高敖曹向城上大聲呼救,央求守軍放下繩來,沒人搭理。他只好揮刀猛砍城門,想劈個洞出來鑽入城中。無奈城門太厚,砍了很久也砍不開。眼看大隊追兵殺到,高敖曹知道性命不保,反而鎮定下來。他轉身昂首向追兵衝殺而去,一邊跑一邊大叫:「來!與汝開國公!」意思是殺了高敖曹,就能從宇文泰那裡獲封開國公作為賞賜。
據說殺死高敖曹的是一名普通西魏士兵。宇文泰並沒有封他為公爵,而是賞他布帛一萬匹。估計西魏財政拮据,一時半會兒拿不出那麼多布帛,就來了個「分期付款」,每年賞給這名士兵若干匹布。直到南北朝結束,這名士兵及其後代都還沒領完賞賜。
戰鬥持續了整整一天。兩軍從早到晚鏖戰,團團廝殺在一起。傍晚時分,戰場上氣霧四塞,一片陰暗。各自為政的將領們都不知道誰勝誰負。西魏大將獨孤信、趙貴等人感覺東魏的官兵越來越多,壓力越來越大,混亂之中又不知宇文泰和皇帝的消息(當時來洛陽掃墓的皇帝元寶炬還沒撤回),以為本方已經落敗。於是兩人率部撤退,西魏其他將領見狀,紛紛指揮部隊邊戰邊退。在後方觀戰的宇文泰見本方官兵後撤,也燒營逃走。東魏軍隊在後面掩殺。如此一來,戰局真的對西魏不利了。
西魏大臣王思政出身文人,當時也在洛陽前線。眾人無組織撤退之時,王思政卻帶領身邊的人主動阻擊東魏追兵。他跳下馬來,手持長矛,左挑右刺,連殺數人。敵軍越聚越多,王思政等人陷入重圍。左右之人無一倖免,王思政也重傷昏厥,被埋在屍體堆中。當時因為天黑,敵軍又急著追擊,所以沒有仔細打掃戰場。加上王思政當時破衣爛甲,躺在那裡一點兒都不像將帥,所以首級沒被敵人割去領賞。後來,下屬在屍體堆中好不容易把王思政扒出來,拉回營帳搶救,王思政這才撿回了一條命。
西魏軍隊陸續撤退到恆農,才緩過勁兒來,站穩了腳跟。宇文泰損失兵馬過萬,決心退兵回長安休整。王思政的表現給宇文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他刮目相看。所以宇文泰留王思政守恆農,負責河南事宜。
恆農以東的河南郡縣又紛紛投降東魏。東魏重新占領洛陽,高歡索性將這片廢墟夷為平地。洛陽自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徹底成了一個歷史地名,一個政治標記。此戰,東魏雖然奪回了大片土地,可也傷亡慘重。高歡痛失一代名將高敖曹。高敖曹雖然在東魏人緣極差,對高歡卻是忠心耿耿,鞍前馬後,出力不小。他死後,高歡追贈高敖曹為太師、大司馬、太尉。見死不救的高永樂,被打了二百軍棍。
此後四五年時間,河南地區安靜多了,並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決戰。在河陰之戰的那年冬天,西魏發動突襲,再占洛陽。這個戰果僅僅具有宣傳意義,連勝利都算不上。東魏都懶得出兵收復。真正有影響力的行為是王思政修築了玉壁城(在今山西稷山)。此城地處黃河北岸,周邊地勢險要、深谷縱橫,易守難攻。西魏以此作為據點,控制河東地區,間接威脅高歡的大本營晉陽。之後,玉壁成了西魏前進的重鎮,也成了東魏必除之而後快的眼中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