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傳說

2024-10-11 03:01:54 作者: 張程

  一

  南北朝中期,南方的梁朝出了一位不得不說的「百戰戰神」。他身經百戰,以一敵十、以一敵百甚至是以一敵千,從來都是以處在絕對劣勢的兵力取得輝煌的勝利。這位戰神貫穿了梁朝和北魏的恩恩怨怨,也影響了北魏末期的歷史。在他死後,對他戰績的稱頌和追思伴隨著質疑的聲音,延續了上千年。

  他,就是陳慶之。

  陳慶之,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市)人,出生於普通人家,屬於庶族子弟。南朝極端講求門第,一個庶族子弟要想在政治上飛黃騰達難於上青天,就連進入仕途也是困難重重。陳慶之就面臨著入仕無門的困境。好在他有一門吃飯的手藝:下圍棋。巧的是,大臣蕭衍是鐵桿圍棋粉絲,於是陳慶之就在蕭衍身邊找到了一份工作:陪下棋。更巧的是,蕭衍後來奪權當了皇帝,建立了梁朝,陳慶之順帶著進了皇宮成了皇帝身邊的人。蕭衍任命他做了宮中的主書,即管理文書的小官。陳慶之總算是實現了自己入仕的夢想,不過他的工作內容不變,還是陪蕭衍下棋。

  蕭衍很喜歡陳慶之。倒不是因為他發現了陳慶之有什麼傑出的才能,而是陳慶之是蕭衍眾多「棋友」中最能熬夜的人。蕭衍這個人嗜棋到了通宵達旦的程度,陪他下棋的人必須要隨叫隨到,一天二十四小時不能休息,而且還要很投入、很認真地輸棋。一般人做不到這一點,不是時間久了昏昏欲睡,就是一不小心贏了蕭衍。只有陳慶之例外,他可以做到幾天幾夜不睡覺,只要蕭衍還要下棋,就能隨時投入戰鬥。所以蕭衍很信任陳慶之。

  本書首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可惜的是,皇帝的欣賞和信任並沒有給陳慶之帶來任何實質的好處。陳慶之的出身基本決定了他的前途。即便是蕭衍褒獎他的詔書,開頭也寫道:「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蕭衍還是把他當作身邊可以說上話、可以相信的陪客而已。

  陳慶之身體素質也有問題。他十分文弱,力氣很小,拉弓射出去的箭連紙張都穿不透,騎馬也很困難。這樣的身體素質放在世族子弟身上,可能不會影響仕途,該統兵的繼續統兵,該當將軍的還是當將軍。但對要真刀真槍殺出政績來的庶族寒門來說,陳慶之這樣的體格就慘了,連上戰場殺敵立功升遷的可能性都沒了。他似乎只能在宮中陪蕭衍下棋,了此一生。事實上,陳慶之從青年陪到中年,從滿頭黑髮陪到頭髮花白,一晃就過去了二十年。

  不過,關注陳慶之的人往往忽視了圍棋的重要作用。下棋和辦事,甚至和做人的道理都是相通的。棋下好了,很多道理也就明白了。陳慶之二十年的陪棋經歷,其實也是個人的修煉過程。機遇只光顧有準備的頭腦,與其埋怨社會的不公和下棋的無聊,還不如將它當作一種磨礪。陳慶之就一邊潛心修煉,一邊等待機會的到來。

  525年,陳慶之終於得到了一次表現的機會,已經四十二歲的他生平第一次要領兵打仗去了。

  這一年,北魏的徐州刺史元法僧納土歸降,請南朝前來接收。能夠不戰而得人之地,蕭衍很高興,決定派官兵去接收。他要在派遣的將領中摻入自己信任的人,於是就任命陳慶之為武威將軍,隨同大部隊去接收徐州。這個「武威將軍」屬於雜號將軍,是南北朝時期眾多濫封的將軍名號之一,在軍隊序列中只算是中等偏上的軍銜。儘管地位不高,不過對陳慶之來說,卻是質的改變——他終於獲得了施展真正才華的舞台!

  二

  遺憾的是,接收徐州的行動很順利,沒有遇到任何抵抗。陳慶之的第一次帶兵和平收場,並沒有打成仗。自然,陳慶之也沒有任何可以發揮才能的機會。

  但很快,陳慶之就得到了第二次機會。

  蕭衍派兒子豫章王蕭綜接管徐州。考慮到陳慶之有接收徐州的經驗,就任命他為宣猛將軍,領兵兩千護送兒子去上任。蕭衍以為這是一個簡單的任務,所以沒有配備更多的軍隊和將領,讓陳慶之一個人挑大樑。他可能想:不就是赴任嘛,又安全又輕鬆,讓小陳去,綽綽有餘!

  蕭衍看錯了。北魏對徐州這塊戰略要地叛降南朝非常在意,不能坐視南朝派王子和部隊接管。北魏宗室元延明、元彧奉命領兵兩萬,前來「迎接」蕭綜赴任。他們搶先在陟口一帶紮下營寨,以逸待勞,準備痛擊梁軍。兩千人對兩萬人,而且是毫無經驗、看似文弱的陳慶之對北魏鐵騎,梁朝還能接管徐州嗎?

  結果是,陳慶之「棋」開得勝,以少勝多,將兩萬魏軍殺得潰不成軍。他是怎麼做到的呢?就簡單的一個字:打!正面進攻。

  關於戰鬥,人們往往附加了許多累贅的東西,比如各種戰略戰術、各種策略和小動作,卻忘記了決定戰鬥勝負最原始的要素:勇敢。正面的、勇猛的、漠視死亡的廝殺永遠是影響戰鬥結果的關鍵因素,其他的都是浮雲。對於勇猛的軍隊來說,各種計策能夠錦上添花;對於懦弱的軍隊來說,再多的策略和伎倆也不能給他們帶來勝利。去繁就簡,最簡單的往往是最有用的。陳慶之深諳此理,得知前方有敵人後,督促軍隊逼近敵人,發動正面猛攻。在一通鼓之間,陳慶之的兩千人馬竟然擊潰了兩萬魏軍,取得了難得的勝利。

  勝負已定,梁軍順利接管徐州。不想,陳慶之護送的豫章王蕭綜卻叛變了!原來,蕭綜的母親吳氏原是南齊末代皇帝蕭寶卷的嬪妃,蕭衍篡位後才跟了蕭衍。和蕭衍在一起七個月後,吳氏就生了蕭綜。蕭綜和其他人一樣,懷疑自己是蕭寶卷的孩子。據說,蕭綜曾經悄悄挖開蕭寶卷的墳墓,把自己的血滴在蕭寶卷的骨頭上,血滲了進去。蕭綜確信自己就是蕭寶卷的骨肉,覺得自己現在是認賊作父,連夜就帶了幾個人投奔魏軍大帳去了。主帥臨陣投敵,梁軍陣腳大亂。陳慶之只好斬關後退。

  雖說接管徐州行動失敗,陳慶之卻一戰成名,讓南北雙方都刮目相看。

  兩年後(527),陳慶之參加了梁軍的一次大行動:進攻南北方拉鋸的據點渦陽(今安徽蒙城)。他依然當不了主帥,而是眾多跟隨主帥曹仲宗出征的部將之一。蕭衍發現陳慶之的軍事才能後,就放他去前線歷練。出於信任,蕭衍給了陳慶之象徵皇帝親臨的「節」,可以假節代行部分皇帝職權。所以陳慶之的角色類似於部將兼監軍。

  北魏很重視這場戰鬥,派遣宗室元昭等人領軍數萬迎戰,先頭部隊趕到駝澗。兩軍相遇了,如何對戰?陳慶之建議正面猛攻,同事韋放認為敵人的先頭部隊都是精銳,不易取勝,反對正面進攻。陳慶之堅持自己的風格,寧願帶本部人馬進攻。他率領的人馬有多少呢?兩百人。陳慶之帶領部屬二百人,連夜奔襲駝澗,在夜幕中一舉擊敗北魏的先頭部隊。正面交鋒似乎從來是北朝鐵騎的專利,當北魏主力聽到先頭部隊被夜襲的梁軍正面擊潰後,全軍震動,士氣跌落。

  南北兩軍在渦陽附近打了近一年,戰鬥上百次,未分勝負。魏軍做好了持久戰的準備,執行堡壘戰術,一座一座地建堡壘,步步逼近。他們一共造了十三座堡壘,成半圓形,對梁軍形成了夾擊之勢。主帥曹仲宗、將領韋放二人見狀,沒有了信心,準備撤退。部隊都做好撤退準備了,只見陳慶之持節堵在大營門口,說:「全軍官兵在此鏖戰一年,耗費了無數糧草軍需。諸軍並無鬥志,都想要退縮,這難道是要建功立業的樣子,簡直是為了聚集搶掠。我聽說置之死地而後生,等敵人部隊會合了我們再和他們大戰。我有密敕在此,如果誰要班師,就請他來以身試法吧。」陳慶之想置之死地而後生是真,所謂的密敕很可能是假的,嚇唬眾人而已。但是曹、韋等人被嚇住了,不敢撤退,聽從了陳慶之的指揮。陳慶之當即組織精兵強將,突襲北魏的營壘。他的打法一如既往的簡單,就是一座接著一座地去進攻堡壘。陳慶之領兵一連攻破了四壘,雖然沒有技術含量,但殺得魏軍心驚膽寒。渦陽城的守軍見狀投降。梁軍乘勝發動全面強攻,魏軍其餘九個堡壘也紛紛潰敗,魏軍的屍首淤塞了淮水的支流。梁軍大獲全勝,陳慶之聲譽日隆。

  三

  陳慶之最輝煌燦爛的時刻,發生在又一個兩年之後。那一年(529),蕭衍不經意地發動了一次潦草的北伐,陳慶之抓住了機遇,登上了戰神的巔峰。

  事情的起因是大通二年(528)北魏發生了內亂。這一年,北魏宗室在河陰之變中遭到爾朱榮大肆屠殺。一些僥倖脫逃的宗室成員倉皇逃奔梁朝,其中就包括北海王元顥。他們向蕭衍稱臣,乞求梁朝出兵平定北魏內亂。天上掉下個大餡餅,蕭衍大喜過望,封元顥為魏王,計劃派兵助他收復領土,建造一個南朝的藩屬。

  派誰去呢?陳慶之。派多少人去呢?七千人。

  蕭衍派陳慶之只帶七千人護送元顥北伐,只能說明蕭衍並沒有對元顥一行抱有多大的信心,反正是天上掉下來的橫財,能收多少就是多少。派出了陳慶之的七千人隊伍後,蕭衍就算是把元顥給敷衍過去了。不想,他又一次小看了陳慶之。

  陳慶之把這支小小的隊伍指揮得出神入化,屢戰屢捷。

  河陰之變後,北魏內訌不斷,邊境守衛力量削弱。中大通元年(529)四月,陳慶之乘虛攻占河南滎城,進軍重鎮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有北魏的七萬守軍(梁朝方面的數據),以逸待勞,還修築了九座營壘以滯緩梁軍的進攻。陳慶之發揮敢闖敢幹的精神,指揮部隊毫不畏懼地猛攻營壘。戰鬥從清晨開始,到中午的時候,梁軍就已經攻陷了三座魏軍營壘,殺得其他北魏守軍喪失鬥志、舉眾投降。陳慶之成功占領睢陽。元顥旋即在睢陽登基稱帝,史稱北魏建武帝。

  北魏的元暉業率領兩萬士兵占據考城(在今河南蘭考),阻擋陳慶之繼續前進。考城四面環水,易守難攻。陳慶之就指揮官兵強渡護城河,逼近城牆修築土壘,越上城池擊敗守軍。此戰,陳慶之生擒元暉業,還繳獲大批糧草車架。勝利之後,陳慶之揮師西進洛陽,沿途不少州縣聞風歸降。北魏在黃河中流的統治根基鬆動了。這都是一個月之內發生的事情。

  北魏孝莊帝元子攸召集軍隊保衛首都洛陽。北魏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等率羽林軍數萬守滎陽(在今鄭州西部)、虎牢等地。這支軍隊是河南魏軍的精銳,正面阻擋了陳慶之前進的步伐。陳慶之督促部隊猛攻,無奈北魏羽林軍裝備精良,滎陽城的城牆又很堅固,梁軍攻之不克。

  北魏上黨王元天穆統率著鮮卑主力,正在北方鎮壓內亂,聽說河南危急,派將軍爾朱吐沒兒領騎兵五千、魯安率步騎九千馳援滎陽,又派出爾朱世隆、王羆率騎兵一萬進據虎牢。元天穆自己督率十數萬鮮卑主力隨後南返,計劃合圍陳慶之這支小部隊,將其消滅在滎陽附近。

  一旦合圍成功,陳慶之將陷入數十倍於己的敵人的重重包圍中。梁軍將士都很害怕。陳慶之眼看就要陷入一盤死棋,破解困局的唯一辦法,就是攻陷滎陽城!陳慶之解鞍秣馬,向大家做了一番戰前動員:「我們北伐以來屠城略地,實為不少;你們殺人父兄,掠人子女,和北魏軍隊結下了深仇大恨。現在魏軍氣勢洶洶地來報仇了。我們才七千人,敵人超過三十萬。我們不能有僥倖圖存之心,只能奮力死戰。我們步兵在大平原上無法和鮮卑騎兵對抗,只有在他們到來之前踏平滎陽!」梁軍將士們都激起了死裡求生的心來,於是陳慶之親自擂鼓,全軍吶喊著殺向滎陽。勇士宋景休、魚天愍首先登上城牆,梁軍相繼而入,只一通鼓梁軍便悉數登城。北魏主帥楊昱被俘,三十多名將領被殺,北魏在滎陽儲備的牛馬谷帛數量眾多,都成了陳慶之的戰利品。

  滎陽失陷,魏軍失去了合圍梁軍的支撐點。元天穆不甘心失敗,帶著數萬大軍兵臨滎陽城下。他沒想到,滎陽城城門大開!陳慶之壓根就沒想守城,挑選三千名精騎出城背水一戰。此戰,三千梁軍以必死之心奮勇殺敵,殺得魏軍節節敗退。魏將魯安在陣前投降,元天穆等人只帶少數殘兵敗將逃生。陳慶之乘勝追擊,帶著這三千人馬進軍虎牢關。虎牢關自古便是天下雄關,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守將爾朱世隆有數千守軍,竟不敢迎戰,棄城而逃。

  自此,洛陽門戶洞開,無險可守。元子攸為避梁軍鋒芒,被迫撤至山西長子。洛陽守將元彧、元延明等人向陳慶之投降。梁軍護衛著元顥進入洛陽,受到北魏降將們的歡迎。外圍的元天穆等人反撲,先後攻克大梁、睢陽,魏將費穆圍攻虎牢關。洛陽告急。陳慶之回師迎戰,元天穆等人怯戰,率軍北渡黃河,費穆則在虎牢關投降。陳慶之順利收復大梁、睢陽,洛陽之危盡解。元顥就在洛陽改元大赦,建立了稱藩梁朝的傀儡政權。他封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

  至此,陳慶之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裡,以區區七千之眾從長江邊上打到黃河邊上,一路所向披靡,歷經四十餘戰,攻破城池三十多座,殺死、俘虜或迫降敵將數百人,擊潰或殲滅敵人數以十萬計,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勝利!因為陳慶之和部下皆穿白袍,所以洛陽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陳慶之由此被稱為「白袍將軍」。

  四

  戰爭是一項綜合事業,英雄個人離開了背後的支持就維持不了不敗的神話。如果陳慶之效力於蒸蒸日上的政權,他可能還會是常勝將軍,遺憾的是,他效忠的梁朝隱患重重、軍事力量薄弱,這就註定了他的北伐更多是「一個人的戰鬥」。

  更糟糕的是,陳慶之護送的北魏建武帝元顥是個典型的昏君。元顥先是懦弱怯戰,讓陳慶之在前面北伐,自己躲在後面觀望。占領洛陽後,他一頭扎入後宮,醉生夢死,荒廢政務。陳慶之是元顥傀儡政權的頂樑柱,但元顥君臣卻嫉妒他的輝煌戰績,那些降將們老在元顥耳朵邊說陳慶之的壞話。陳慶之眼看北方魏軍不斷雲集黃河北岸伺機反撲,讓元顥向南梁請求援兵。元顥怕陳慶之勢力繼續增長,又怕永遠當南朝的傀儡,竟然向蕭衍上奏說北方局勢穩定,無須增兵。結果,梁朝沒有派一兵一卒增援洛陽。實際上,元顥的小朝廷雖然占據了洛陽,政令卻只能到達洛陽周邊的少數地方,多數地區依然在元子攸的統治之下。洛陽城內人心不穩,暗流涌動。

  在北魏那邊,接連的失敗讓他們痛下決心,由爾朱榮傾全國之兵,號稱百萬,大舉向洛陽撲來。洛陽周邊州縣在重兵威脅下,紛紛反叛。陳慶之毅然率領孤軍,主動要求到黃河以北去防守洛陽的門戶北中郎城。北中郎城成了洛陽在黃河北岸的唯一據點,承受了爾朱榮大軍的輪番進攻。三天中,魏軍進攻這座小城十一次,都被陳慶之擊退。

  爾朱榮心生退意。有個名叫劉靈助者的部下,擅長天文,對爾朱榮說:「不出十日,河南大定。」爾朱榮知道這個「天意」後信心大增,調整思路,決定繞過北中郎城直取洛陽。魏軍伐木造筏,主力渡過黃河去洛陽擒拿元顥。元顥哪裡是打仗的料,拔腿就棄城而逃。爾朱榮攻陷洛陽。元顥逃到臨潁後,被縣卒江豐斬殺。依然堅守北中郎城的陳慶之就變成了滯留敵後的孤軍,處境危險。沒有了後方,沒有了主帥,陳慶之的部隊便東撤準備返回建康。魏軍尾隨追擊。撤退途中,碰巧蒿高山洪水泛濫,梁軍前有洪水,後有追兵,將士死散,全軍覆滅。陳慶之化裝成和尚,孤身潛回建康。

  南歸後,陳慶之雖敗猶榮。鑑於北伐的輝煌戰績,蕭衍任命陳慶之為右衛將軍,封永興縣侯,邑一千五百戶。

  成就名將之譽的陳慶之此後不用再陪蕭衍下棋了。蕭衍真正認識到了陳慶之的能力,好鋼用在刀刃上,將他配置在南北征戰的前線。陳慶之北上淮河流域,都督沿淮諸州梁軍。他在任上消滅了自稱天子作亂的妖僧僧強和土豪蔡伯龍等人,平定北徐州的叛亂。中大通二年(530),陳慶之圍攻中原懸瓠(hù,今河南汝南),大破魏軍。大同二年(536)十月,東魏定州刺史侯景率七萬人南侵,陳慶之率領部下不足萬人抵擋。蕭衍聞訊,急調援軍馳援。援軍出發不久,前線傳來消息:魏軍已經被殲滅,侯景隻身逃跑。除了打仗,陳慶之還在任上展開屯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幾年時間讓前線梁軍糧食充實。行政上,他還精簡機構,將虛置的州簡化為郡。

  大同五年(539)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因其忠於職守,戰功卓著,政績斐然,梁朝追贈陳慶之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

  關於陳慶之,最可琢磨的就是他北伐的赫赫戰功。《梁書》記載陳慶之自述「我輩眾才七千,虜眾三十餘萬」。《南史》則升格為陳慶之破「賊眾四十餘萬」。如果記載屬實,陳慶之能夠取得如此懸殊的勝利,令人驚嘆。後人多有懷疑陳慶之的戰績,認為陳慶之和南方的史書虛誇了戰功。實際情況如何呢?

  縱觀陳慶之北伐時的南北格局,南方梁軍固然虛弱,但北魏也內外交困,變亂四起。剛剛發生的河陰之變讓洛陽方圓百里內兵力空虛、士氣低落。這給陳慶之的北伐創造了良機。梁軍北伐後,魏軍主力並未在前線。比如爾朱榮所部在鎮壓葛榮暴動,之後屯兵河北,元天穆所部在濟南鎮壓邢杲暴動。陳慶之消滅的敵人都是河南的小股魏軍,北魏主力並未受損。既然是小股魏軍,人數就不可能動輒數萬甚至十幾萬了。梁軍對戰果的匯報多少存在虛誇,陳慶之消滅的魏軍可能還包括裹脅的北魏百姓。據今人考證,北魏總兵力在二十萬左右。那麼陳慶之北伐擊潰、殲滅的魏軍數目在幾萬左右,比較可信。

  不管陳慶之的戰神傳說是否存在虛誇、虛誇了多少,這都無損於陳慶之勇敢善戰的精神。對於他英勇奮戰、一掃南朝柔弱氣息的壯舉,當時的人和後人都應該給予稱許。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