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陰之變是如何釀成的

2024-10-11 03:01:47 作者: 張程

  一

  胡太后第二次臨朝後,和兒子元詡的關係很快惡化。元詡年紀越來越大,不甘心做有名無實的君主,又對母親淫亂宮廷很厭惡。他想培養親信,可胡太后不希望兒子有所作為,找個機會將兒子的親信都殺死了。

  武泰元年(528),元詡的妃子生下一個女兒。胡太后竟然宣稱生的是一位皇子,還大赦天下。元詡那時已經十八歲,對母后傷害帝國的種種行徑痛心疾首。現在,他再也不能忍受。元詡計劃驅逐朝廷中的奸佞,限制母親。可是環顧朝廷,元詡都沒有可以信任的大臣。缺乏經驗的元詡竟然選擇藉助外藩將領來清除母親的勢力。

  被選中的外藩將領就是晉陽大將爾朱榮。如前所述,爾朱榮是在鎮壓六鎮起義過程中崛起的地方實力派。經過兩三年的征戰,爾朱榮基本鎮壓了今山西地區的起義,成為黃河以北最強大並尚且忠於朝廷的地方勢力。爾朱榮的軍隊人數不滿一萬人,但個個能騎善射,又有高歡、賀拔兄弟等干將指揮,真所謂是精兵強將。胡太后對他也有所忌憚,雖然任命他為大都督,但把他的力量局限在山西地區。爾朱榮曾上表,主動要求去河北鎮壓六鎮起義,胡太后沒有答應——這一點可能讓元詡覺得爾朱榮會站在自己一邊。而接到元詡向洛陽進兵的密令後,爾朱榮馬上整軍南下。當爾朱榮大軍到達上黨時,元詡卻猶豫起來,命令他就地駐紮。

  元詡優柔寡斷之間,消息早已經泄露。胡太后聯合情夫,殘忍地將親生兒子元詡毒死,年僅十八歲。胡太后此舉不僅殘忍,而且也給自己造成了巨大的麻煩。皇帝暴亡,朝野都知道是誰幹的。胡太后執掌朝政的法律依據就是因為她是皇帝的生母。元詡死時還沒有兒子,這就為胡太后繼續執掌朝政設置了障礙。按理,元詡死後,不久前向天下宣布降生的「皇子」應該即位為新皇帝。事到如今,胡太后不得不宣布所謂皇子其實並不存在,而是女兒身。她選擇元詡的侄子、年僅三歲的元釗為新皇帝,想平息來自北方的進攻。胡太后將爾朱榮想得太簡單了。爾朱榮早在起兵之時,就想做第二個董卓了。皇帝的死只是給他提供了絕好的藉口而已。他根本就不承認洛陽的新政府,反而通告天下要追查元詡的死因。

  爾朱榮的精兵很快逼近黃河北岸,洛陽掌權的徐紇等人不以為意,認為:「爾朱榮是馬邑小胡,人才卑劣,自不量力來冒犯天顏,簡直是自取滅亡。我們只要發動禁衛將士,就足以一戰。爾朱榮不遠千里揮兵南下,兵老師疲,我們不用做什麼準備,以逸待勞就能打敗他們。」胡太后採納了情夫的意見,派遣黃門侍郎李神軌為大都督,派遣鄭儼的族兄弟鄭季明、鄭先護二人駐守黃河河橋,派遣武衛將軍費穆駐守黃河渡口小平津,採取守勢。

  爾朱榮想做董卓第二,卻比董卓有頭腦得多。他深知,要想在政壇上有大作為,政治永遠比軍事重要。四月十一日,爾朱榮在河陰(今河南洛陽東北)擁立元詡的叔叔、長樂王元子攸登基稱帝,和洛陽的元釗對峙。這是一招好棋,一下子讓爾朱榮從叛亂者躍升為「挾天子以令天下」的正義之師。

  

  其實早在起兵之初,爾朱榮就開始物色政治上的盟友。他派侄子爾朱天光潛入洛陽。爾朱榮的堂弟爾朱世隆在朝中任直閣將軍。直閣將軍屬於近衛軍官,胡太后竟然讓爾朱榮的堂弟出現在朝堂之上,可見政治敏感全無。是爾朱世隆向爾朱天光推薦的長樂王元子攸。原因有二:第一,元子攸是彭城王元勰的第三子,受到胡太后一黨的排擠,和胡太后等人有矛盾。第二,元子攸長期擔任禁衛軍將領,在朝廷中有相當的根基。不僅有一幫禁衛軍官兵支持他,清流世族和文官集團也擁戴他,元子攸是個不錯的人選。他既有當新皇帝的資格,又可以讓爾朱榮集團爭取到洛陽禁衛軍和世家大族們的支持。

  於是爾朱天光秘密會見了元子攸,將爾朱榮的橄欖枝傳遞了過去。元子攸欣然應允,帶著家眷跟著爾朱天光逃出了洛陽。

  爾朱榮有心改立新君,但人選還不確定。當時北方少數民族擇立君主有一個傳統:將所有的候選人鑄銅像,請示天意,如果銅像鑄成說明此人受命於天,可立為君;如果鑄像不成,則上天不認可此人。爾朱榮挑選了六位王爺作為候選人,一一鑄像,只有元子攸的銅像一舉成功,爾朱榮這才擁立他為皇帝。元子攸就是孝莊帝,他封爾朱榮為都督中外諸軍事、大將軍、尚書令等,晉爵太原王。

  孝莊帝登基後,局勢就明朗了。胡太后立的小皇帝元釗原本就不為朝野所接受,人們普遍覺得他即位沒有合法性。聽說元子攸登基後,原本就與胡太后離心離德的洛陽禁衛軍官兵、清流文官和世家大族,紛紛爭相出迎,向新皇帝表示效忠。早在元子攸登基的當天,鎮守黃河的鄭先護、費穆等人就主動歸附,導致洛陽門戶大開,大都督李神軌不戰而退。消息傳到洛陽,禁衛官兵四處潰散。仗不用打了,爾朱榮兵不血刃就提前鎖定了勝局。

  爾朱榮能大獲全勝,在洛陽的族弟爾朱世隆等人自不用說,洛陽禁衛軍的倒戈也起了決定性作用。領軍將軍元鷙是禁衛軍的最高長官,暗中投靠了爾朱榮。爾朱榮起兵前後,密探細作頻繁往來於晉陽和洛陽之間,胡太后等人都被蒙在鼓裡。

  勝負已定後,鄭儼和徐紇兩個男寵跑得比誰都快。鄭儼逃歸鄉里,想在地方起兵,結果被部下所殺;徐紇逃到江南歸降蕭衍,因為好慕權利、奴顏媚骨,為時人所斥。眾叛親離的胡太后在絕望中要重新出家為尼,還強迫宮中所有嬪妃隨自己一起削髮出家。她逃入佛寺,寄希望於佛祖。洛陽的皇室貴族和文武百官群龍無首,第二天就拿著皇帝璽紱、擺出皇帝法駕,公開出城去迎接新皇帝元子攸。北魏朝野承認了元子攸,也就承認了爾朱榮造反的勝利果實。到此為止,爾朱榮起兵得以平靜收場,但平靜之中醞釀著波瀾。

  二

  爾朱榮年輕時,作為人質在洛陽待過一段時間。武衛將軍費穆當時就和爾朱榮認識,如今歸降爾朱榮,兩人久別重逢,都很高興。

  費穆不知是為了表忠心,還是發泄因為「文武分治」導致的對文官集團的不滿,給爾朱榮出了一個殘忍的主意:「您的兵馬不到萬人,如今輕易長驅直入洛陽,沒有戰勝之威,恐怕不能長久服眾。京師之眾,百官之盛,一旦知道您的虛實,必然會產生輕侮之心。如果不『大行誅罰』,樹立親信,恐怕等你北歸之後洛陽就會發生變故。到時候,您就前功盡棄了。」費穆所說的百官「輕侮之心」指的是文官集團對軍官們的輕視,爾朱榮久居軍陣,自然感同身受。他對費穆的意見很認同。面對不費吹灰之力得來的勝利,爾朱榮老覺得不踏實,對自身實力不自信。

  於是爾朱榮私下對部將說:「洛陽人物繁盛,驕侈成性,不除掉他們恐怕難以控制。我想趁著百官出迎新皇帝之時,『悉誅之』,如何?」爾朱榮已經把費穆的「大行誅罰」發展為「悉誅百官」了。部將慕容紹宗反對說:「我們之所以取勝,是因為太后無道,失去了民心。主公以正義之師入洛陽,突然要誅殺百官,不是良策。」爾朱榮沒有採納慕容紹宗的意見,還是決心通過大開殺戒來立威。

  元子攸登基的第三天,爾朱榮以「祭天」為名,命令洛陽百官到河陰行宮的西北集合參加。官員們陸續趕到河陰。當時的場面非常混亂,大臣們越聚越多,既沒有人出面組織,也談不上任何祭天的準備工作,反而有騎兵橫刀立馬、氣勢洶洶地圍繞著群臣。

  宣稱已經出家的胡太后被從寺廟中搜了出來,連同她立的幼帝元釗一道被爾朱榮的騎兵押送到了河陰。胡太后看到殺氣騰騰的爾朱榮,「多所陳說」,試圖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辯解。爾朱榮沒聽幾句就拂袖而去,下令把帝後扔到黃河裡去。於是士兵們把胡太后和元釗裝入竹籠,溺死在了黃河裡。

  接著,爾朱榮把宗室諸王集合起來,開始訓話。他大聲追問王爺們「天下喪亂」「明帝卒崩」的原因,諸位王爺無言以對。爾朱榮直言:「這都是你們貪腐暴虐,不相匡弼導致的惡果!」隨即,他揮手示意屠殺在場的所有王公。高陽王兼丞相元雍(炫富的那位)、司空元欽、儀同三司元恆芝、東平王元略、廣平王元悌、常山王元邵、北平王元超、任城王元彝、趙郡王元毓、中山王元叔仁、齊郡王元溫等人遇害。其中,東平王元略還是爾朱榮的內侄。元略平日自詡為皇親國戚,又是清流大臣,對赳赳武夫的姑父爾朱榮很輕慢,所以雖然是爾朱榮的近親,也遭到無情殺戮。

  宗室王公被殺,引起了雲集大臣們的恐慌,場面出現了騷動。爾朱榮又指揮外圍的騎兵,對手無寸鐵的文武百官展開了屠殺。頓時,河陰的土地上屍體相陳,血流成河。遇害的官員人數在兩千人左右,超過京官人數的一半,且都是有資格參與迎駕和祭天儀式的高級官員。被亂兵殺害的大臣,不僅有素來為武人厭惡的眾多世家大族子弟和奉行「文武分治」、鄙視虐待武人的文官,還有很多追隨元子攸、對爾朱榮有功的大臣。一時間,刀劈斧砍,亂箭交加,上至權貴,下至清官,不分忠奸,無一倖免。河陰之地,血流成河。史稱「河陰之變」。

  有一百多位「祭天」遲到的大臣,被騎兵包圍起來。在士兵們舉刀正要殺戮、大臣們伏地求饒的時候,有將領高喊:「你們誰能寫禪文,可以饒他一命。」所謂的禪文,自然是讓北魏皇帝禪讓天下給他人。當時在包圍圈中的隴西李神俊、頓丘李諧、太原溫子升等人都寫得一手好文章,名聲在外,但不願當亂臣賊子,恥於從命,趴在地上不吭聲。御史趙元則很怕死,連忙爬出來說自己能寫禪文。於是爾朱榮的將士授意他寫了一篇北魏國運已絕、爾朱榮堪當大任的文章。

  在屠殺之前,爾朱榮有選擇地保留了一批大臣,並不是對所有人都大開殺戒。元順是個耿直忠心的大臣,在萬馬齊喑的大環境中多次死諫。爾朱榮很讚賞他的品格,事先派人傳話給他:「大人留在洛陽辦公,不必去祭天。」一些曾經對外地官兵有恩或者為武人鳴不平的官員,事先也得到了關照。江陽王元繼對爾朱榮之前多方照顧和提攜,被告知留在洛陽;大臣山偉曾經建議提高北方將士的待遇,被爾朱榮的士兵們認為是好人,屠殺當天也特意被安排留在洛陽值班。

  還有一個容易被遺漏的史實是:部分大臣參與了對同僚的屠殺。這些人主要是不掌權的疏遠宗室和洛陽的禁衛軍將領。由於宗室繁衍及朝廷對宗室成員的恩賞隨著血緣的疏遠而遞減,越來越多的「皇親貴胄」被排除出權貴行列。那些血脈疏遠的元氏宗室生活並不如意,備感失落和嫉妒。最終,他們加入爾朱氏的陣營,參與骨肉殘殺。宗室元禹早在爾朱榮起兵前就投入其麾下,參與了大屠殺的醞釀和實施;并州刺史元天穆也是宗室,老早就和爾朱榮結為異姓兄弟,元天穆年紀大,爾朱榮稱他為兄,但在政治上元天穆緊跟爾朱榮。爾朱榮起兵後,并州的政務就全權委託給了元天穆。此外,領軍將軍元鷙也是宗室,投靠爾朱榮後,在大屠殺當天還和爾朱榮一同登上高冢俯瞰血淋淋的屠殺現場。

  在不遠處行宮中的孝莊帝元子攸在這場屠殺中又是如何表現的呢?

  和爾朱榮一樣,元子攸也是輕而易舉獲得勝利,當上了皇帝。他同樣不自信,害怕日後被人推翻,所以贊同用殺戮來立威——他也有仇家,也有殺心。然而元子攸萬萬沒想到,一場有限的誅罰,卻惡化成了一場殘忍的大屠殺,而且連忠於自己的大臣也被爾朱榮殺了,元子攸始料莫及,追悔萬分。元子攸知道:用血腥屠殺來立威,非但對帝王的威望不利,反而會動搖人心,危及政治的根本。

  當聲聲慘叫傳來時,元子攸和哥哥彭城王元劭及弟弟霸城王元子正一起走出帳外,正要看個究竟。迎面走來二三十個持刀武士。元子攸強裝鎮定,喝問來者。衝過來的武士藉口護駕,幾個人抱起元子攸就往帳里走,將他緊緊看管起來。剩下的人亂刀齊下,將彭城王、霸城王殺死,這些武士也是爾朱榮派來的。至此,元子攸命懸一線,就看爾朱榮的意思了。

  眼看著王朝很可能要滅亡在自己手中,元子攸恨自己助紂為虐,又擔心自身安危。他不是一個懦弱無能、束手等死的人,於是寫了一道詔書,買通武士傳遞給爾朱榮。元子攸在詔書中屈身說自己對帝位無所留戀,如果爾朱榮再緊緊相逼就將帝位傳給爾朱榮,如果爾朱榮想保存北魏社稷就聽任爾朱榮掌權。同時,元子攸又搬出「天意」「天命」來,提醒爾朱榮之所以能大獲全勝,是天意使然,不要逆天而為。這番話柔中帶剛,以退為進,把球踢給了爾朱榮。

  清洗了大臣,草擬了禪讓詔書,皇帝元子攸也服軟了,爾朱榮接下來怎麼做呢?他會不會滅亡北魏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