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太后,亡也太后
2024-10-11 03:01:38
作者: 張程
一
延昌四年(515),只有六歲的北魏孝明帝元詡登基。顯然,朝廷又要出現皇權旁落、內訌不斷的局面了。
北魏版的故事一開頭比較特殊。之前,外戚高肇擅權,搞得朝野天怒人怨,成了眾矢之的。皇位更替之時,高肇偏偏不在洛陽,被派去攻打四川了。大臣們很快結成了反高同盟。朝中做主的是中書監崔光和領軍將軍於忠。他們請出被高肇監視居住的宗室們,壯大力量。任城王元澄、高陽王元雍、清河王元懌、廣平王元懷等人都參與決策。大家很快就將高肇送上了西天,開始撥亂反正。
元詡的生母胡氏在元恪期間遭到高肇的無情打壓。高肇的女兒高皇后不能生育,在後宮一直想置胡氏於死地。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群臣先是尊她為皇太妃,又很快升她為皇太后,請她臨朝聽政。
胡太后是隴西安定人,祖輩曾在後秦、大夏當官,到父親胡國珍一代,胡家只是普通人家。胡氏年輕時一度入佛寺為尼,後因為美貌之名傳至宮廷,被召入後宮封為低級嬪妃。鮮卑民族入主中原後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對漢武帝預防後宮專權而賜死太子生母的殘酷做法非常欣賞,並且明定為宮廷制度。此後,北魏的妃子們都生活在矛盾之中。她們既希望生育兒子,因為那是她們將來地位的基礎,同時又擔心生出的孩子日後被選立為太子,因為那樣母親就要被迫服毒,再也享受不到榮華富貴了。胡氏卻非常希望生育皇子,沒有表現出一絲對死亡的恐懼。也許是她這種「冒死生子」的氣魄得到了宣武帝元恪的好感,元恪在高皇后的高壓下親近胡氏,二人生下了元詡。元詡是元恪唯一的兒子,元恪計劃立他為太子。按律,胡氏應該先被處死。但元恪非常喜愛胡氏,赦免了她。從此以後,中國宮廷「子貴母亡」的做法就成為歷史。
當時有傳言說元恪的前皇后于氏和其他皇子都被高皇后謀害了,元恪雖半信半疑,但為了留下血脈,對元詡格外愛護。他親自照料兒子的生活,既不讓高皇后過問,也不讓胡氏插手,挑選外面忠實可靠又有經驗的保姆將元詡撫養成人。
如今,元詡順利登基了。北魏帝國先輩擔心的太后掌權的局面還是出現了。朝臣們很快就發現,剛剛拋頭露面的胡太后並非恪守婦道的一介女流,而是深諳政壇、手腕高超的權力玩家。推翻高肇的勢力後,朝政由崔光、於忠主持。崔光是個明哲保身的老官僚,於忠則行為粗暴,手握實權。他把持政令,又負責宮廷宿衛,權力極大,重大決策幾乎由他一個人說了算。宗室王爺們被軟禁多年剛被放出來,即便對於忠不滿,也無力抗衡。結果,於忠表面上尊貴無比,人見人怕,實際上已經被孤立了起來。胡太后瞅准機會,乘於忠疏於防範之時,當眾解除他侍中和領軍將軍的職務,外放為冀州刺史。一鳴驚人後,胡太后不等朝臣們看明白她的招式,迅速任命妹夫元叉為侍中、領軍將軍,並提拔身邊宦官劉騰擔任衛將軍,掌握實權。她見清河王元懌英俊瀟灑,便和元懌勾搭成奸,引元懌為外援控制朝政。元懌背上了「男寵」之名,卻不影響他精明勤政的作風,他很好地協助胡太后掌控了朝政。北魏進入了胡太后當權時代。
胡太后接手的是一個國勢不斷下滑、各種矛盾開始顯現的帝國。她對這一切熟視無睹,對拯救頹勢沒有尺寸之功,卻一心享受。
胡太后佞佛。也許是早年做過尼姑的緣故,胡太后深信佛教可以贖罪。她大把大把地投資佛寺、助長寺院勢力的擴充,希望以此來贖罪孽、積功德。胡太后在洛陽主持興建了永寧寺、太上公寺等佛教工程。其中永寧寺規模宏大,寺中有一座木結構的佛塔,高九層,一百丈,離京城百里之遙都能看到(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塔四面窗扉上綴滿金釘,有風的夜晚,鍾鈴和鳴,聲傳十餘里。又鑄丈八金佛像一尊,中等金佛像十尊,玉佛像兩尊。佛剎上有金寶瓶,瓶下有容露盤三十重,周圍皆垂以金鐸。該寺有僧房多達千間,僧人過萬。胡太后還熱衷參加佛教活動,大小佛事有空必到,每次都少不了施捨,錢數動輒數以萬計。上行下效,地方官府也紛紛興建佛寺,資助佛事。不用說,這些大小工程和活動,都是官府出錢。
官府因佛事而大興土木、徵發無度,百姓疲於徭役之苦,市場上金銀價格攀升,嚴重破壞了正常的經濟活動,影響了國庫和官府的行政能力,官民都心生不滿。任城王元澄看不下去了,就勸侄孫媳婦胡太后,說春秋時楚靈王興建章華宮導致國力衰落,秦朝亡於阿房宮,希望她以史為鑑。元澄輩分高、功勞大、資歷老,胡太后惹不起,對他優答禮遇,但就是不採納意見。時間長了,元澄也懶得說了,乾脆閉門不出,落得個眼不見心不煩。神龜二年(519),元澄病逝。胡太后加以殊禮,備九錫,以帝王之禮安葬了這位經歷四朝的老王爺。她親自送靈柩到郊外,停輿悲哭,哀動左右。千餘官員參加葬禮,莫不唏噓。這一系列哀榮過後,北魏再也沒有出現像元澄那代人一樣忠勇能幹的人物,也再沒有人敢於直言勸諫了。
就在元澄病逝的這一年,朝廷採納征西將軍張彝之子張仲瑀的建議,宣布改革人事制度,武人不得擔任清要的官職。北魏以武力興國,之初文武官職劃分並不明確,官員在文武官職之間調動很自然。漢化之後,「文武分治」開始固定,文官序列開始壓過武將序列。官職開始分「清濁」,文官職位比較清要,發展前途廣闊,而武將職位升轉調任不易。漸漸地,朝野出現重文輕武的趨勢。張仲瑀的建議,就是在制度上將對武將的歧視固定化。消息傳出,洛陽城中駐紮的羽林、虎賁將士們(都屬于禁衛軍)一片譁然。他們在街上定期集會,張貼告示,宣稱要殺張氏全家。張彝父子認為是武士們虛聲恫嚇,不以為意。二月二十日,近千名羽林、虎賁在最高行政機關尚書省前大鬧大罵,指名要找張仲瑀之兄張始均。尚書省的大小官吏嚇得緊閉大門,不敢進出,同時也沒有其他官吏趕來處理這場群體性事件。事情越鬧越大,將士們開始用磚瓦石塊砸尚書省大門,砸了好一會兒後又向張家奔去。他們一路上拾取柴草,收集木棒石塊,衝到張家就四處打砸,點燃火堆要燒房子。征西將軍張彝被拖到堂下,任意打罵,張始均已爬牆逃到外面,見狀返回向亂黨叩頭,哀求將士們饒過父親性命,竟被抓起來丟到火里活活燒死。始作俑者張仲瑀被打得身受重傷,僥倖逃脫,張彝則被打得奄奄一息,兩天後不治身亡。事後,胡太后只將為首的八人斬首了事,其餘人等一概不問,充分暴露出姑息裱糊的作風。更惡劣的是,胡太后取消了已經頒布的禁止武人任清要官職的制度,下詔大赦,宣布准許武官參選。
在這場禁衛軍的鬧劇中,朝廷有關部門毫無作為,事後胡太后的輕描淡寫,更是對鬧事者的屈從,最終使得朝廷的威信蕩然無存。不僅洛陽的禁衛軍不念胡太后的好,還讓有識之士捕捉到了天下將亂的徵兆。
事件發生時,一個叫作高歡的北方軍鎮信使,因傳遞文件恰好滯留洛陽,目睹了整場事件。他斷定天下將亂,返回軍鎮後散盡錢財以結交朋友。親朋好友好奇地問他為什麼這樣做,高歡回答:「我在洛陽看到禁衛官兵焚燒將軍宅邸,朝廷怕出事而不聞不問。為政如此,政府的前途可想而知。天下都要亂了,財物還有什麼可留戀的?」在高歡結交的朋友中,多數是和他一樣的低級軍官,比如司馬子如、孫騰、侯景等人,而就是這些人將在此後掀起驚濤駭浪。
二
事變的第二年(520),洛陽就爆發了內訌。掌權的元叉、劉騰發動政變,殺死清河王元懌,幽禁了胡太后。
昔日的親密夥伴和親戚,怎麼就刀兵相見了呢?原來,胡太后越來越喜歡元懌這個美男子,日益倚重,使得元叉、劉騰的權力受到了限制。而元懌很有才幹,平日常常批評元叉、劉騰違法亂紀的行為。元叉、劉騰二人因此恨上了元懌,必欲去之而後快。他們先是指使他人告發有人要擁立清河王元懌做皇帝,可是胡太后壓根就不信這樣的誣告。元叉、劉騰知道只要胡太后在就扳不倒元懌,於是他們決定利用十一歲的小皇帝元詡,將胡太后和元懌一塊扳倒。
二人先買通了負責皇帝食物的主食中黃門,由他向元詡「自首」:「清河王收買小人,要毒死陛下。」元詡信以為真。他慢慢長大,開始對元懌和母親的醜事看不下去,知道元懌要害自己後更是氣憤。元叉、劉騰趁機靠近小皇帝,為他出謀劃策,教他如何如何。七月的一天,元叉突然請出孝明帝元詡升殿召見群臣,劉騰則關上後宮大門把胡太后軟禁。清河王元懌隨著大臣們進宮,立即被抓了起來。劉騰拿出詔書,宣布元懌謀反。當晚,元懌即被殺害。元叉、劉騰又假造胡太后詔書,說她因病不能理事,還政給皇帝。群臣在錯愕之餘,都不敢反對。元叉、劉騰戲劇性地登台掌權了。
此後幾年,大小政事都由元叉與劉騰二人決定。元叉及其父親京兆王元繼貪財好貨,一味斂財。刺史、太守、縣令、縣長,絕大部分官職都可以用錢購買。北魏吏治敗壞到了極點,對老百姓的壓迫也到了極點。而劉騰想幹事,有權謀,就以太監之身出任司空,每天對中央各部門發號施令。整個朝廷唯他馬首是瞻。在宮廷內,劉騰十分注意被囚禁的胡太后。內宮宮門緊閉,鑰匙由劉騰親自掌握,即便是皇帝元詡也不能進去看母親。胡太后終日幽居深宮,很少有人過問,甚至有時缺衣少食,生活在饑寒之中。
正光四年(523),劉騰死了。劉騰死後,對胡太后的囚禁開始鬆弛。小皇帝元詡可以去探望胡太后了。也就是在這一年,北方六鎮起義爆發,天下局勢開始動盪。朝野對元叉等人的專權、貪腐紛紛表示不滿。這些因素都便利胡太后東山再起。正光五年(524)的秋天,胡太后趁著兒子和群臣來探望自己,發脾氣說:「你們不准我們母子往來,防我像防賊一樣,我待在這裡做什麼!我決意出家,去嵩山當尼姑。」說著,她就動手剪起了頭髮。元詡和大臣們叩頭勸阻,胡太后反而鬧得更凶了。元叉見狀,居然不疑心,答應胡太后可以與元詡自由往來。胡太后因此留元詡在身邊住了好幾天,逐漸挽回了兒子的好感,把小皇帝拉到自己這一邊。
正光六年(525)二月,胡太后和孝明帝元詡出遊洛水。途中,高陽王元雍邀請太后和皇上到他家中。三人秘密商定共同對付元叉。元叉兼任領軍將軍一職,指揮著禁衛軍,讓政敵忌憚三分。好在元叉政治遲鈍又麻痹大意,胡太后選了個機會對元叉說:「你既忠於朝廷,操心國事,為什麼不解除領軍一職,集中精力輔政呢?」元叉聽了這話,還是不起疑心,竟然乖乖請求卸任領軍將軍。胡太后求之不得,當然恩准。兵權一沒,胡太后馬上動了手。四月初二,胡太后宣布重新臨朝攝政,下詔追削劉騰官爵,免掉元叉一切官職。有人隨即上書為清河王元懌申冤,又有人告發元叉勾結六鎮、陰謀造反,結果元叉被賜死,其父元繼被廢黜。胡太后過了四五年苦日子後,重操權柄。她此時面臨的局面,比上一次掌權時更惡劣、更危急。北方六鎮起義導致的造反活動愈演愈烈,南方梁朝趁火打劫,連年騷擾邊界,攻克了北魏壽陽等數十座軍鎮。胡太后非但不奮發圖強、收拾殘局,反而加倍貪圖享受。
胡太后似乎是要把「失去的時光」奪回來,愛上了化妝打扮,縱情聲色,蓄養男寵。她之前就與父親胡國珍的屬員鄭儼相好,再次臨朝後任命
鄭儼為諫議大夫、中書舍人,又讓他出任嘗食典御一職,經常留在宮裡淫亂。中書舍人徐紇是個善於察言觀色的小人,看到鄭儼得勢,就委身投靠。鄭儼見他有才有謀,遇事可以商量,也真心與他結為一黨。鄭儼很快升到中書令、車騎將軍。而徐紇則升為黃門侍郎,仍兼舍人,實際把持了帝國政令。
在朝堂上胡太后自欺欺人,聞喜不聽憂。上下官僚就都向胡太后匯報北魏境內是一派安居樂業的景象,對日益壯大的造反隊伍,他們輕描淡寫地說是少數盜賊騷動,很快就會被地方官吏肅清。胡太后就生活在虛假的保溫箱、無菌室中,渾然不知其所作所為助長了造反者的氣焰、惡化了局勢。
胡太后、鄭儼、徐紇等人對一些日常性的政務也沒有正確的理解,舉止失措。比如胡太后對「文武分治」趨勢無動於衷,對可能引發的嚴重後果也沒有任何預期,自然談不上改正了。結果,作為王朝支柱的軍隊和胡太后離心離德。又比如胡太后等人輕視世家大族,侵犯他們的既得利益,招致豪門大族的憤怒。胡太后為兒子元詡選妃,北方的大家族,如博陵崔孝芬、范陽盧道約、隴西李瓚等,都送女兒參選。這些大家閨秀都入選了,可是只被封為低級嬪妃,即世婦,讓各大豪門顏面盡失。
正史很不客氣地說胡太后掌權期間,「朝政疏緩,威恩不立,天下牧守,所在貪婪。鄭儼污亂宮掖,勢傾海內;李神軌、徐紇並見親侍」。政治黑暗引起朝野上下的普遍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