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之治,不過如此
2024-10-11 03:00:53
作者: 張程
一
在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中,劉宋王朝立國的時間最長,共六十年。其中,宋文帝劉義隆一個人就在位三十年,是宋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不過整個南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是梁武帝蕭衍,在位四十八年,但是年長而無功。論成就,劉義隆還是南朝皇帝中的第一。
劉義隆親政後,能有一番作為,離不開世族豪門的支持。整個東晉及南朝時期,世族豪門將官職當作家族遺產世代相傳,關係盤根錯節,勢力雄厚。從世族豪門的眼光來看,他們總覺得劉宋開國皇帝劉裕是個只知道衝鋒陷陣的持刀莽夫,不太能合得來。而到了劉義隆,他不僅博涉經史,寫得一手漂亮的隸書,而且談吐溫文爾雅,受到了世族們的歡迎。劉義隆清洗徐羨之、傅亮等人的行動,就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元嘉前期,劉義隆更是將朝政委託給王弘、王華、王曇首等世族子弟,政權得以穩定發展了十幾年。
王弘、王華、王曇首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的子孫。其中王弘是東晉締造者王導的嫡曾孫,對劉裕王朝出身草根的締造者們不太熱情。劉裕還沒篡位的時候,在一次宴會上半是感慨半是矯情地說:「我一介布衣,能有今天的地位,完全出乎意料。」傅亮等親信馬上出來拍馬屁,盛讚劉裕的功德,說他是眾望所歸,有今天的地位完全是應當的、正常的。王弘卻淡淡地說:「這就是命啊,求之不得,推之不去。」他的話反映了當時世族豪門普遍對劉裕抱持冷眼旁觀的態度。他的這句話,被「時論」,即世族們控制的輿論稱頌為「簡潔、直率」。劉裕、傅亮等人雖然聽著刺耳,但也無可奈何。
但是對劉義隆,也許是隔了一代人,世族們感覺他已經褪去了草莽之氣,便認可了他的高貴身份,轉而親近、支持他。不少大世族在劉義隆還沒發達前,就進入了他的幕府。徐羨之集團廢殺宋少帝、迎接劉義隆去建康登基的時候,有人擔心此行兇多吉少,反對劉義隆登基。王弘的弟弟王曇首當時在劉義隆幕府之中,卻堅定勸說劉義隆早日去登基。之後,世族們又支持劉義隆清除徐羨之集團。同屬於琅琊王氏的王華還帶著追兵捕殺了徐羨之。在內戰中,謝晦敢打出「清君側」的旗幟,要求誅殺王弘、王華、王曇首三人,也不是無憑無據。
大功告成後,劉義隆大宴群臣,向王弘兄弟等人舉杯勸酒,還撫摸著御床(當時人們以榻為床,坐在上面)說:「如果沒有愛卿兄弟,這張床哪能有今日。」
幸運的是,琅琊王氏眾位兄弟雖然在蜜罐中長大,卻沒有沾染上驕奢淫逸、懦弱無能的富貴病,反而能力出眾、生活簡樸、操心國事。王弘主政的基本思路就是保持穩定,不要出事。因此,他一方面建議劉義隆澄清吏治,嚴懲貪腐,一方面要與民為善,減輕百姓負擔。東晉時期,男子年滿十三歲要服半役,年滿十六歲要服全役。王弘認為天下太平,並已禁止大興土木,奏請將半役的年齡提高到十五歲,全役的年齡提高到十七歲,提議被劉義隆採納。百姓們從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王弘很懂為臣之道,知道月盈則虧、盛極而衰的道理,在主政的巔峰時期懂得謙讓,主動引進宗室、彭城王劉義康共同執政。王弘等人逐漸隱退,把劉義康推到了前台。元嘉中期以後,王弘、王華、王曇首相繼逝世,實權轉移到了劉義康的手中。
劉義康是劉裕的第四子,比劉義隆小兩歲。劉義康和文雅的三哥不同,他不喜歡讀書,知識淺薄,率性而為,主持朝政後獨攬大權,權勢顯赫。好在劉義康辦事勤勉、自強不息,政務沒有出亂子。劉義隆重視親情,對淺陋任性的四弟並不猜忌,所以兩人關係還算融洽。劉義康又調自己當彭城王時的長史劉湛到中央當自己的助手。劉湛不尚浮華,也很有實幹精神,協助劉義康把朝政處理得不錯。國家得以繼續發展。
請記住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天下承平日久,劉義康淺陋驕縱的小毛病惡化成了大問題。他獨攬朝野內外大權,在自己的王府中決策朝廷大事。每天一早,彭城王府門口停的車子常有數百輛之多。漸漸地,劉義康在劉義隆面前也越來越隨便,混亂了君臣之別。各地獻給皇帝的貢品,劉義康把上等貨送進彭城王府,把次等貨留給劉義隆使用。有一次,劉義隆嫌宮中的柑子形態、滋味都差,劉義康就說:「今年送上來的柑子,有一些還不錯。」他隨即派人到王府拿來上等柑子和劉義隆分享。劉義隆看到四弟享受的柑子比皇宮裡的大得多、好得多,頓時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不過,他在前期心胸還比較開闊,知道自己這個四弟不讀書、沒腦子,也知道劉義康沒有謀反之心,拿著柑子笑笑而已,並不深究。劉義康也拿起柑子剝開了吃,還吃得挺美,一點兒都沒意識到潛伏的危險。
劉義康入朝前擔任荊州刺史,入朝後荊州刺史出缺。劉義隆就任命江夏王劉義恭繼任。劉義恭是劉裕的第五個兒子,比劉義隆小六歲。在兄弟當中,劉義恭從小最受劉裕寵愛。劉裕講究節儉,其他兄弟都不敢向父親討要什麼好東西,即便開口要了劉裕也不會給。但是劉義恭要什麼,劉裕就給什麼。劉義恭出任荊州刺史的時候才十七歲,劉義隆不太放心,特地寫了一封《誡弟書》,語重心長地提醒五弟:昨日父皇打江山不容易,今日兄弟幾個守江山更不容易,所以要禮賢下士,要經常接見下屬,工作要勤奮,生活要節儉,不能大興土木,不能草率斷案等。劉義隆的諄諄教誨事無巨細,細緻到要求五弟每個月的零花錢不能超過三十萬錢。
劉義隆的可貴之處在於,他不僅這麼要求弟弟,也是這麼要求自己的。他繼承了父親儉樸的生活習慣和勤懇的工作態度。
劉義隆上台後,繼承並深化了父親與民生息的政策。除了上述提高百姓服役年齡的政令外,還在東晉義熙土斷的基礎上清理戶籍,擴大稅賦徵收面,減輕戶籍百姓的負擔。對於百姓拖欠政府的陳年舊帳,一律免除。劉義隆派官員視察地方行政,了解民間疾苦。為了維護社會正義,劉義隆每年三次親自在華林園堂審理案件,直接為老百姓主持公道。
在劉義隆統治的元嘉年間,南方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史書記載:「三十年間,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於歲賦。晨出暮歸,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無苟得。家給人足……凡百戶之鄉,有市之邑,歌謠舞蹈,觸處成群,蓋宋世之極盛也。」後世稱為「元嘉之治」。
在紛繁破敗的南北朝時期,與其說元嘉之治是盛世,不如說它更像是一個「治世」。與其說是經濟的繁榮,不如說是經濟的恢復。現實是,老百姓的生活仍然很窮苦,南朝在南北方的實力對抗中依然處於劣勢。元嘉之治持續的時間很短,更重要的是這個階段沒有創建出能夠深刻影響歷史的制度。只能說南方社會沿著之前的道路繼續前進,劉義隆等人沒有給發展設置障礙,給了百姓休養生息的機會,可最終也沒能走得更遠。
二
說完元嘉之治的內政,再來看看它的外交。
得益於劉裕北伐成功,東晉收復了關中地區和黃河以南幾乎所有的領土。劉裕時期,劉宋王朝依然保有現在黃河以南的河南省大部地區和山東省大部地區。儘管它對這一大片土地的控制並不嚴密,可相對於之前南北方沿著淮河對峙的情形,劉宋的戰略形勢已經大為改觀。
劉宋通過先控制戰略要點,再將這些點連成線,最終實現面的占領。在河南,劉宋主要防守洛陽、虎牢(今河南滎陽)、滑台(今河南滑縣)、碻磝(qiāo áo,今山東茌平縣)四個重鎮;山東的歷城(今山東濟南)、淄博、東陽(今山東青州)等城市也是宋軍防守的重點。這些點連起來就是劉宋的北方防線,保障黃河以南地區。
劉裕駕崩後,北魏覺得有機可乘,在永初三年(422)兵分兩路越過黃河:一路攻陷滑台、洛陽,進逼虎牢;一路向東攻陷臨淄,進逼東陽。宋軍在東陽、虎牢兩地頑強抵抗。中原局勢岌岌可危,檀道濟率軍北上增援北方防線。北方軍隊戰鬥力強,行動迅猛,掌握著戰場的主動權。檀道濟到達彭城(今江蘇徐州)後,無奈承認自己無力分兵兼顧虎牢和東陽,只能集中力量救援一處的友軍。兩難之下,考慮到彭城離東陽比較近,檀道濟決定救援東陽。
宋軍出發了,但是戰鬥卻沒有打響。因為圍攻東陽的北魏軍隊爆發了疾病,半數以上的官兵都患了病,不得不在檀道濟援軍即將到達東陽的時候主動燒營撤走。檀道濟到了東陽,本想乘勝追擊,不料糧草接濟不上,只能無奈放棄。在河南,虎牢的宋軍困守孤城苦戰兩百天。魏軍最終攻下了虎牢,兵力損失很大,無力繼續戰鬥。戰鬥就此停歇下來。南方丟失了多數重鎮,防守局勢惡化。
劉義隆對這次失敗耿耿於懷,一心要找機會收復失地。
元嘉六年(429),機會來了!當時北魏與大夏、柔然的戰爭不斷,黃河中下游魏軍兵力空虛。於是劉義隆寫信要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歸還河南各地,聲稱不給就要用武力奪取。拓跋燾對劉義隆的要求付之一笑。你說還就還啊?拓跋燾才沒那麼傻呢。要想收復失地,憑拳頭說話吧!
元嘉七年(430)三月,北魏因為北方戰事再次削減黃河以南的屯兵。劉義隆派遣使者出使北魏,告知北魏宋軍即將北伐,目的是收復黃河以南的失地,還明確說此戰「不關河北」。宋軍五萬人在劉義隆親信將領到彥之的率領下,走水路逼向各鎮。北魏在碻磝、滑台、虎牢、洛陽四鎮守軍薄弱,且無力增援,主動棄城退往黃河北岸。到彥之輕易收復四鎮,重新恢復了先前的北方防線,又派出先頭部隊向西進逼潼關,覬覦關中地區。如此大好形勢,宋軍上下歡欣鼓舞。殊不知,幾萬宋軍沿著黃河分散,防線綿延兩千里,連重要城市都只能分攤到幾千人防守,犯了兵家大忌。
北魏就等著宋軍漏出破綻。十月,黃河開始結冰,鮮卑騎兵可以長驅南下,加上魏軍陸續在河北集結完畢,一聲號令之下,魏軍開始渡河反攻。鮮卑騎兵像一把尖刀,瞬間將宋軍的防線撕得粉碎。洛陽、虎牢迅速失陷,分散各處的宋軍相繼奔散。到彥之在滑台附近,得悉城池失守、諸軍潰散,竟然嚇得下令全軍焚舟棄甲,狼狽地逃往彭城。
劉義隆見親信將領實在不成器,只好派遣並不是親信的將領去收拾殘局。他任命檀道濟為都督征討諸軍事,率眾北上。元嘉八年(431)初,檀道濟率軍在山東地區與魏軍激戰,幾乎是每日一戰,勝多敗少,扭轉了宋軍潰敗的局面。兩軍形成了對峙狀態。遺憾的是,檀道濟部隊糧盡,只得從歷城南退。有宋軍官兵投降北魏,將宋軍糧盡退兵的實情告訴了魏軍,魏軍馬上追擊。
檀道濟為迷惑魏軍,令人用沙子冒充糧食,並在最上層覆蓋真的穀米,然後帶領官兵公然在晚上高聲地測重、統計「存糧」。追兵看到這一幕,以為宋軍糧草充足,反認為投降告密的宋軍是奸細,將降兵全部殺掉。檀道濟又命將士們披甲穿戴整齊,自己穿著白服乘輿車,列隊緩緩出城南返。魏軍擔心有伏兵,不敢追擊。檀道濟安全將全軍帶回南方,留下了「唱籌量沙」的典故。
劉義隆的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此戰不僅沒有收復失地,還略有損失。但是檀道濟在魏軍的圍攻中全軍而退,威名大振。劉義隆嘉獎老將軍智勇雙全,提升他為司空。
三
檀道濟功名赫赫,統率著身經百戰的部隊。他的親信部將都勇猛無敵,幾個兒子又才氣非凡,讓人既羨慕又嫉妒。檀道濟下朝回家,從者如雲,儀仗威武,老百姓看到他威風凜凜的樣子,不禁說:「說不定這又是一個司馬懿啊。」自古武將功高震主、力強惹禍,檀道濟不幸犯了大忌。朝廷對他產生了疑畏之心。宋文帝劉義隆本就不信任檀道濟,加上自己身體羸弱,登基後疾病不斷,更不放心讓檀道濟留在身邊,就命他去鎮守尋陽(今江西九江)。
元嘉十二年(435),劉義隆忽然病重。劉湛就對劉義康說:「一旦皇上駕崩,就沒有人能控制得了檀道濟了。」劉義康便矯詔召檀道濟入朝。
檀道濟準備入京,夫人拉住他說:「皇上無故召你入朝,恐怕不是什麼好事。」檀道濟不聽,趕赴建康。他到的時候,劉義隆已病情好轉,便慰勞了他幾句,放他回尋陽。檀道濟在長江邊準備上船時,一群白鳥聚集在船篷上悲鳴。原來是劉義隆病情突然加重,劉義康派追兵趕來,將來不及登船的檀道濟逮捕。他矯詔殺死檀道濟及其子弟八人,還捕殺了被人們比作關羽、張飛的檀道濟的部將薛彤、高進之二人。檀道濟臨死之前,目光如炬,憤怒地摘下巾幘擲在地上,厲聲說:「你們這是自毀長城!」死訊傳出,南方官兵寒心、百姓震驚。宋文帝劉義隆心中雖有不忍,但也默認了四弟的做法。
倒是消息傳到北魏後,鮮卑官兵欣喜若狂,都說:「檀道濟已死,江南再無可懼怕之人。」魏軍自此頻頻南侵。
檀道濟死後,劉義隆繼續養病,政權被彭城王劉義康把持。劉義康日漸仰仗謀主劉湛,放權讓他去干。劉湛開始權傾朝野,但是他的權力來自劉義康的「私相授受」,並沒有合法依據。劉湛想從幕後走到前台,排擠掉名義上的丞相——尚書僕射殷景仁,取而代之。他不斷地在劉義康面前說殷景仁的壞話,在政務上一味和殷景仁作對。
殷景仁久經宦海,他覺得不能和劉湛正面交鋒,就稱疾解職,連續向宋文帝劉義隆上表請辭。劉義隆不是傻瓜,早就注意到了劉義康、劉湛的舉動。朝政已經把持在這兩個人手裡,劉義隆需要殷景仁作為外援。之前劉義康等人老在自己面前說殷景仁的壞話,劉義隆左耳進右耳出。現在,他沒有批准殷景仁的辭職申請,而是讓殷景仁在家好好養病,還派人噓寒問暖,以示尊崇。
劉湛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乾脆派人裝作強盜去劫殺殷景仁。劉湛覺得即便劉義隆知道了實情,也會照顧到兄弟感情,不會對自己和劉義康怎麼樣。劫殺的計劃還沒實施,劉義隆就聽到了風聲,他命人在皇宮邊上給殷景仁安排了住所,讓殷景仁就住在自己身邊。殷景仁搬過來之後,劉義隆秘密地和他交換意見,每日兩人住所之間文件政令的往來達十幾乃至數十次之多。朝政無論大小,劉義隆都徵詢殷景仁的意見。兩人暗中嘀咕商議什麼,宮女太監們都不知道,更不用說劉湛了。
麻痹大意的劉湛禍在眼前,還不知道悔改。他見劉義隆多病,為了常保富貴,竟然與親信商量,打算等劉義隆一死便以「天下艱難,宜立長君」為由,擁立劉義康即位。
不得不說,劉湛實在不是搞陰謀詭計的料。政變計劃還在謀劃之中,連劉義康這個主角都還不知道,劉義隆就再一次聽到了風聲。劉義隆講究兄弟感情是有限度的,劉湛的所作所為已經越界,超出了劉義隆的容忍範圍。
元嘉十七年(440)十月初三,宋文帝劉義隆讓彭城王劉義康在中書省住宿,處理政務,似乎他的身體又一次不行了,需要四弟來主政。這天白天,已經臥床「養病」五年之久、從來沒有出過門的殷景仁忽然命令家人拂拭衣冠,擺出要出門的樣子。家裡人都很迷惑,不知道老頭子要幹什麼。
當夜,劉義隆突然駕臨華林園,召殷景仁進宮。殷景仁因臥床太久,腿腳不方便,劉義隆就賜他坐在小床上,授權他主持今夜的行動——殺劉湛,廢劉義康!
劉義康、劉湛全無準備,且被分隔兩處,毫無還手之力。劉湛被闖入的官兵輕鬆逮捕。有人向他出示了劉義隆的詔書,詔書上羅列了他的種種罪狀,最後的判決是立即處死。劉湛被殺,同時被殺的還有他的兒子和黨羽。劉義隆對四弟劉義康還算客氣,將四弟軟禁在中書省十多天,最後貶他為江州刺史,送往豫章郡(今江西南昌)「上任」。劉義康來向二哥辭行,劉義隆只是對他慟哭,什麼話也說不出來。
劉義隆成功收回實權。殷景仁接替劉義康的職位,但沒過多久就死了。
劉義康在江州名為刺史,實際上就是囚犯,政事全都由咨議參軍蕭斌處理。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底,有人告發太子詹事范曄、孔熙先等人密謀擁立劉義康。劉義隆處死范曄等人,將劉義康及其子女廢為庶人,徙往安成郡正式軟禁。在安成郡,劉義康開始靜下心來好好讀書。一次,他讀《漢書》,看到淮南王劉長謀逆被漢武帝誅殺的事,感嘆道:「前代骨肉相殘的事,現在要落到我的身上了。」他早年不讀書,不知歷史興替和為臣之道,現在知道為時晚矣。
元嘉二十八年(451)北魏大軍南侵,南方局勢動盪。劉義隆擔心再有人把劉義康捧出來作亂,便遣人給劉義康送去毒藥賜死。劉義康也和東晉末代皇帝司馬德文一樣信佛,說:「佛說自殺者來世不復得人身,我不 能這麼死。」不肯服藥自殺。好在劉宋王朝的臣子在處理這種事情上很有經驗,照搬殺死司馬德文的先例,找了條被子將劉義康捂死了。劉義康時年四十三歲。
劉義康的一生,為朝廷做過貢獻,也有功績,但不知謙恭進退,自謀敗局。可他確實沒有要取代二哥劉義隆的意思。劉義隆聽到劉義康死訊後,感嘆了一番,下令以侯禮安葬他。劉義隆此舉,開了劉宋皇室骨肉相殘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