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拓跋家族強盛史 主角是這樣煉成的
2024-10-11 03:00:28
作者: 張程
一
談到南北朝,首先要來認識一下它的主角拓跋部落。
拓跋部和魏晉時期建立五個燕國的主角慕容部一樣,都屬於鮮卑族,都發源於東北地區。和慕容鮮卑的「少年得志」不同,拓跋鮮卑在歷史上長期「跑龍套」,直到南北朝時期才熬出頭。
拓跋鮮卑作為中國的古老民族,可能發源於現在東北嫩江流域和大興安嶺附近的地區,後來南遷。拓跋部的遷徙,不是漸進的、鬆散的,而是所有部落人民集體性地徹底遷走,因此事後難以確定他們最初的居住地。等拓跋部發達後,《魏書》上說他們祖上發源於大鮮卑山,在山上鑿有石室作為祖宗之廟。北魏太武帝拓跋燾(tāo)還曾派人去祖宗發源地祭祀,《魏書》還抄錄了祭祀的祝文。
後人對拓跋部的發源地始終有爭論,直到1980年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的嘎仙洞內發現的石刻銘文,與《魏書》所記載的祝文完全相同,才證明嘎仙洞就是拓跋部落的祖宗之廟,而大鮮卑山就是現在的大興安嶺。當時,拓跋部處於原始的氏族部落階段,沒有明顯的階級分化和組織形式。
南方溫潤的氣候和豐饒的物產,對遠處大興安嶺的拓跋部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在東漢時期,恰好占據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被東漢打敗西遷,空出了一大片無主的土地。拓跋部趁機向南、向西遷移,逐步占領並消化了原來匈奴人的領地。到東漢桓、靈二帝的時候,拓跋部已經在現在的遼河西部地區開始了遊牧生活。此後,他們沿著陰山山脈繼續向西南遷徙,進入內蒙古南部地區。
隨著越來越靠近中原地區,拓跋部開始進入傳統史書的視野。不過他們僅僅被當作可有可無的配角,出現在朝貢表演和邊地軼聞之中。拓跋部的人民有一個特殊的習俗,喜歡剃掉頭頂的部分頭髮,再把周邊的頭髮編成小辮子垂下來,所以他們被東漢人稱為「索頭鮮卑」。
拓跋部的遊牧生活過得比較滋潤,部族人口不斷增長,其中也吸收了部分匈奴殘部。他們保留著氏族社會的特點,加上不斷遷徙而導致的不確定性,使得內部凝聚力特別強。到了三國時期,拓跋部出現了一個傑出的領袖,名叫拓跋力微。他擔任大酋長時,帶著部落大規模南下,最後遷居到盛樂(約今內蒙古和林格爾)一帶。拓跋力微施行強權統治,部落中有首領不服號令或者僅僅是沒有按時參加部落集會,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不過,拓跋力微並沒有組建明確的政權形式,更沒有編練固定的軍隊,還是有事的時候就召集部落,沒事的時候聽任部落四散遊牧。
拓跋力微先是臣服於三國中的曹魏,後來又是西晉的屬臣。拓跋部和中原王朝展開了積極的交往,用北方的皮毛、牲畜交換中原的糧食、布匹和金錢。魏晉為了籠絡拓跋部,不時給予其豐厚的賞賜,使拓跋部的力量進一步增強。拓跋力微還派兒子拓跋沙漠汗去洛陽當質子,結果拓跋沙漠汗被嚴重漢化,幾十年後返回草原時已儼然是一副漢族貴族的做派了。拓跋貴族們接受不了這樣的拓跋沙漠汗,又擔心拓跋力微傳位給他,就設下埋伏將拓跋沙漠汗暗殺了。
請記住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據說拓跋力微活了一百多歲。北魏建國後,追諡他為神元皇帝,廟號始祖。
這應該是一個民族在童年時期編造的神話。拓跋鮮卑類似的神話還有他們在遷徙過程中經歷的「九難八阻」,以及如何在上天的幫助下戰勝諸多困難,等等。神話迭出,恰恰說明了一個民族還沒有發展成熟。
拓跋力微死後,拓跋部出現了短暫的動盪,最後他的孫子拓跋猗盧重新統一了部落。拓跋猗盧很有祖父的風範,並且將祖父的強權統治發揚光大。他屠殺了任何膽敢挑戰自己權威的部落貴族和百姓,進一步打破了部落內部的民主傳統,把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當時,中原大亂,強大的拓跋部自然成了北方各派爭取和利用的對象。拓跋猗盧支持的是西晉的殘餘勢力,和劉琨勢力一起四處出擊,並由劉琨出面爭取,西晉在愍帝建興三年(315)封拓跋猗盧為代王。拓跋部落第一次有了明確的政權名稱和形式,拓跋猗盧也徹底從一個部落聯盟的大酋長變成了割據勢力的君主。
拓跋猗盧死後,拓跋部又經歷了短暫的動盪,直到東晉咸康四年(338),拓跋猗盧的侄孫拓跋什翼犍(jiān)成為新一任代王。
根據史書的描繪,拓跋什翼犍天生就有君王像。他「生而奇偉,寬仁大度,喜怒不形於色。身長八尺,隆準龍顏,立發委地,臥則乳垂至席」。如果拓跋什翼犍真長成這樣,的確不是「凡人」。拓跋什翼犍的經歷也很傳奇。他從小被當作質子送往後趙,居住在趙都襄國(今河北邢台)多年,漢化程度比較深。拓跋什翼犍學會了不少漢族的政治話語和手腕,比兇悍的同胞們更懂得收買人心。比如有一次在作戰中他被射瞎了一隻眼睛,後來抓住了射箭的敵人,大臣們提議將射箭的人活活割死,拓跋什翼犍說:「各為其主,何罪之有?」於是將其釋放了。
在政治上,拓跋什翼犍對拓跋部落的貢獻是里程碑式的。如果說拓跋猗盧為拓跋鮮卑描繪了政權的藍圖,那麼拓跋什翼犍則實現了這個藍圖。他設官分職,頒布法律,組建國家機構,正式建立了代國。拓跋人建國過程中,漢族人幫了大忙。拓跋什翼犍以漢人燕鳳為長史、許謙為郎中令,幫助自己建立法制。經過一番努力後,拓跋部實力大漲,統治區域東到遼寧,西到甘肅一帶,南距陰山,北盡沙漠,面積達幾百萬平方公里。拓跋部的軍隊有多少人呢?史書說拓跋什翼犍「帶甲四十萬」,這就過於誇張了。如果拓跋什翼犍真的有四十萬武裝,早就可以爭奪天下了。比較可信的說法是,這四十萬人可能是拓跋部能夠動員的所有青壯年的總數。那時候,青壯年在一定程度上都算是軍人,部落有事都得跨馬橫刀出征。
拓跋什翼犍還想走得更遠,讓部落定居下來。他計劃在盛樂等地築造城池。可是,以他母親為代表的貴族們表示反對。理由是,一旦定居下來就可能遭到敵人的包圍,到時候連迴旋的餘地都沒有了,還不如遊牧來得安全自在。拓跋什翼犍覺得也有道理,最終放棄了築城定居的計劃。
初生的代國四處征戰,到處擄掠,日子過得挺滋潤。可惜拓跋什翼犍的運氣實在不好,遇到了更強大的敵人——前秦。前秦在苻堅的率領下,逐一消滅北方割據力量,勢力如日中天。苻堅不能容忍代國的存在,於376年率領五十萬秦軍大舉北伐拓跋部。拓跋什翼犍硬著頭皮應戰,結果敗得一塌糊塗,倉皇向蒙古高原逃亡。沿途因為缺乏糧草,拓跋部死傷慘重。屋漏偏逢連夜雨。拓跋什翼犍的庶長子拓跋寔(shí)君又聽信讒言,先殺諸弟,後殺拓跋什翼犍,拓跋什翼犍死時五十七歲。苻堅捕殺了拓跋寔君,將拓跋鮮卑的殘餘百姓分別劃歸到匈奴劉庫仁、劉衛辰兩部治理。代國正式滅亡。
二
如果是一般的部落,遭到如此重創,在歷史舞台上的戲基本上就算唱完了。可拓跋部不是一般的部落。他們在常年的遷徙和遊牧中強化了內部凝聚力,如今即便亡國了,相互之間還保持著緊密的聯繫,一心謀劃著名復國。同時,他們要感謝時代動盪,亂世中隱藏著大把的機會。
383年,前秦在淝水之戰中慘敗,被它征服的北方各族紛紛復國。386年,散落的拓跋部一致推舉拓跋什翼犍的嫡孫、十六歲的拓跋珪(guī)為代王,正式復國。拓跋珪移居盛樂,不久改國號為魏。為了與三國時的曹魏相區別,歷史上將拓跋珪建立的魏國稱為北魏。
拓跋珪稱魏王后,陸續擊敗周圍部落,兼併劉衛辰等匈奴部落,勢力日益強大。其中,劉衛辰的兒子劉勃勃逃脫拓跋人的追殺,後來改名赫連勃勃,建立了夏國。不過這也是後話了。當時北方最強大的割據勢力是慕容鮮卑建立的後燕。拓跋珪和後燕皇帝慕容垂有親戚關係。他的爺爺拓跋什翼犍曾向前燕的慕容皝求婚,迎娶了慕容皝的妹妹。按照輩分來說,拓跋珪是慕容垂的外甥。北魏起初作為後燕的附庸,也向後燕稱臣。慕容垂很關照拓跋珪這個小外甥,客觀上他也需要在北方有個盟友安定邊境,牽制其他部落。所以,北魏和後燕很快進入了蜜月期。拓跋珪得以全心全意在北方作戰,有的時候兵力不夠還向舅舅慕容垂求援。慕容垂也很爽快地出兵相助。
但是拓跋珪並不甘心做後燕的附庸,所以當慕容垂封他做西單于、上谷王時,他沒有接受。又過了兩年,他的羽毛愈加豐滿,對後燕的態度也便有了變化。388年,拓跋珪派堂弟拓跋儀出使後燕首都中山。慕容垂問他,魏王為什麼不親自前來朝賀。拓跋儀回答說,北魏和後燕的先世都是晉朝臣子,兩國應該世代結為兄弟,並委婉地提出了地位平等的主張。一心蕩平天下的慕容垂對此很是不快。
此時的慕容垂已經六十三歲了,拓跋珪等人看到「燕主衰老,太子暗弱」,判斷後燕強盛不了多久,暗暗有了兼併後燕之心。
後燕不久發動了滅亡西燕的戰役。西燕向拓跋珪求援,拓跋珪出兵援助。結果,西燕滅亡得太快,北魏軍隊都沒趕上與後燕交鋒。但如此一來,北魏和後燕就處於敵對狀態了。慕容垂滅掉西燕後,決定要遠征北魏。395年,慕容垂以太子慕容寶為主帥,率領後燕主力大舉進攻北魏。拓跋珪避其鋒芒,堅壁清野,帶著軍隊和百姓隱藏在黃河南岸的河套地區。害得慕容寶在黃河以北遊蕩了幾個月,硬是找不到敵人戰鬥。初冬很快就到了,慕容寶失去戰鬥意志,又風聞父親慕容垂在後方病危,倉促決定撤退。為了防止北魏軍隊追擊,慕容寶撤退前留了一手。他燒毀了黃河上的所有渡船,以為這樣北魏軍隊就無法追擊了。不想,拓跋珪挑選了兩萬精兵,親自披掛上陣,踩著黃河的薄冰尾隨而去。在一個冬天的早晨,北魏追兵在參合陂包圍了還在睡夢中的後燕大軍,一場決戰變成了屠殺。慕容寶僅帶少數人倉皇逃命。北魏大獲全勝,僅戰後俘虜的燕軍就有四五萬人。拓跋珪殘忍地將這些俘虜全部活埋了。
這場戰鬥扭轉了北魏和後燕的力量對比。慕容垂鬱鬱而終,拓跋珪趁熱打鐵,大口吞噬後燕的領土。396年,北魏占領了并州(今山西地區),並越過太行山進入冀州(今河北地區)。拓跋珪親臨陣前,率軍包圍了中山城。後燕已到生死關頭,慕容家卻還在起內訌。即位的慕容寶要求遼東龍城(今遼寧朝陽)的軍隊南下增援。不想龍城方面希望慕容寶早死,可以爭奪帝位。最後無奈之下,慕容寶放棄中山,帶領精幹軍隊北逃。其實,中山城內的多數百姓都有親友在參合陂被魏軍殺害或者活埋,抵抗意志很強。他們在慕容寶逃跑後,又堅持抵抗了半年。後來因為彈盡糧絕,被北魏攻克。這回,拓跋珪吸取教訓,沒有大開殺戒,還救死扶傷,以收攬人心。
自此,後燕被截為兩段。慕容寶北逃後,勢力融入北燕。南邊的後燕勢力以困守鄴城(今河北臨漳)的慕容德為核心。慕容德在北魏的逼迫下,南逃山東,建立南燕政權。後燕大部被北魏吞併。398年,拓跋珪稱帝,即道武帝,從盛樂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勢力。
拓跋珪不僅建立了赫赫武功,在文治上也頗多建樹。攻占并州後,拓跋珪仿照漢族政治制度建立台、省等官署,又在地方上設置刺史、太守等官職。這些官職都由三個人同時擔任,一人是拓跋宗室,一人是鮮卑貴族,還有一人是鮮卑平民或者漢族人。當時地方上治安不好,地方官的主要職責就是抓強盜、保境安民。北魏規定有能力穩定一縣治安的縣令可以兼任兩個縣的縣令,穩定兩個縣治安的縣令可以兼任三個縣的縣令,如果能持續三年穩定三個縣的治安就可以直接升任太守。而能夠治理多個郡的太守也可以同樣的方式提升,最後成為刺史。由此可見,當時北魏的統治還不穩定,政權組織也很粗糙,保留著許多原始的習俗,但畢竟走出了質變的一步。
拓跋珪很重視生產,立國不久就讓拓跋儀組織屯田。占領華北大部後,拓跋珪強迫上百萬各族百姓遷移到平城。他們當中有的「計口受田」,租種國有土地,做了國家的農奴;有的被分配到作坊從事手工業,為官府和貴族生產商品;有的被劃定為「營戶」,世世代代當兵;有的被賞賜給鮮卑貴族當奴婢。北魏規定鮮卑貴族可以擁有二百名奴婢,達官顯貴們實際擁有的奴婢都數以千計。這些移民被稱為「新民」,低人一等,甚至沒有人身自由,情況比奴隸好不到哪裡去。普通拓跋部落的人民有人身自由,可以從事各種職業,不過絕大多數人都從事單一職業:當兵打仗。他們中的少數人在戰爭中劫掠致富,不過多數人始終一貧如洗。這部分人在戰鬥間隙四處遊蕩,沒有固定的職業,又被稱為「游手」。這部分人大約占拓跋部人口的三分之二。
以平城為核心的地區,過去就是拓跋部遊牧的地區,如今成了北魏的根據地和政治中心。北魏著力經營這一地區,然後再輻射到四周去。他們把平城周圍叫作畿內,環繞畿內一千多里的地方,叫作近畿。這一地區以外的地區,分別叫作方和維,一共有四方和四維,組成八部,由八部大人管理。所謂八部大人和之前拓跋部的部落酋長不同,不是民主推舉而是由拓跋珪任命的,不負責領兵打仗而是監督百姓耕種納稅。拓跋珪用徵收賦稅的多少來考核八部大人。雙方的關係已經完全不是部落內部大小酋長之間的關係,而是君臣關係了。
鮮卑貴族也接受了這種上下關係的變化,原因是他們從國家的發展中獲得了切實的好處。定居農耕的收穫遠比遊牧要輕鬆,收穫也多。戰爭的不斷勝利給他們帶來了無數的戰利品,還分配了眾多的奴婢。或者可以這樣說,拓跋珪用物質利益換取了鮮卑貴族們的政治權力,北魏膨脹的發展所帶來的收益淹沒了貴族們的失落感。
政權在不斷穩固,北魏和漢族的關係也得到改善。不少漢族人或主動或被動地進入了北魏政權。拓跋珪曾問博士李先:「天下有什麼好東西對人的神智有益?」李先說:「沒有比書籍更好的了。」於是拓跋珪下令徵集書籍,送到平城。自然,這些都是講授儒家學說和漢族政治的圖書。
華北的世家大族們已經接受了新的統治者,為了給自己「投靠蠻夷」找個藉口,同時也為了增強拓跋鮮卑統治中原的合法性,漢族讀書人經過「仔細研究」,發現鮮卑族拓跋部原來是黃帝後裔。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黃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的小兒子悃(kǔn)被封到北方。黃帝以土得王,而北方習俗將土稱為拓,將後稱為跋,所以黃帝的這一支後裔就以拓跋為姓了。這個說法很合拓跋貴族們的胃口,被欣然接受。既然大家都是黃帝後代,那麼拓跋鮮卑統治中原就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了。
拓跋珪創建了北魏王朝,文治武功都很了得,但性格殘暴。地位越高,拓跋珪就越不自信,老覺得有人覬覦皇位,於是更加殘暴地鎮壓部下。堂兄弟拓跋遵、拓跋儀等人先後被推上了斷頭台,還有不少人被滿門誅殺。他們當中只有少數人有謀反的真憑實據,多數人都是死於拓跋珪的猜疑。在恐怖氣氛的籠罩下,北魏朝廷人人自危。天賜六年(409)十月,拓跋珪猜疑自己的嬪妃賀夫人,準備殺掉她。賀夫人所生的兒子清河王拓跋紹惶恐不安,搶先動手,殺掉了拓跋珪。拓跋珪當時只有三十九歲。
在拓跋部之前的歷史上,首領死後都引起了動盪。但是,拓跋珪被殺後,北魏並沒有陷入之前的循環。這要歸功於其政權的穩固,它已經迅速從類似部落聯盟的階段飛躍到封建政權的階段了。
拓跋珪死時,十七歲的長子拓跋嗣正在外地。拓跋鮮卑有個傳統,就是皇子被挑選為繼承人後,生母要自盡。拓跋珪要立拓跋嗣為太子時,就逼其生母劉貴人自盡了。拓跋嗣知道後悲傷不已,日夜哀號。拓跋珪聽了,要怒責他。拓跋嗣不得不逃出平城,流亡在外。拓跋紹殺了父皇后,平城的貴族們卻不擁戴他。大家都希望由拓跋珪的長子拓跋嗣即位。於是,拓跋嗣在宮中衛士的支持下順利地殺入皇宮,砍死弟弟拓跋紹,於同年(409)即位。拓跋嗣就是北魏明元帝,廟號太宗。
拓跋嗣是一個平穩的過渡型皇帝。他喜歡漢學,尤其喜歡學習歷史。在位十五年,拓跋嗣繼續推進父親的制度建設。在對外征伐上,拓跋嗣抓住南朝宋劉裕病死的良機南征,和南朝在河南一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當時南朝力量還相當強大,拓跋嗣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後,才打敗了宋朝軍隊,占領了河南和山東等地,將南北邊界線由黃河推向淮北一帶。這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對南方戰爭的第一場勝利。由於長途征戰勞頓,拓跋嗣回到平城不久就病死了,年僅三十二歲。他留下了一個蓬勃向上的新帝國。
至此,北魏成了一個令天下人不可小覷的重要角色,終於從一個龍套蛻變為耀眼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