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隈研吾談建築> 金融資本主義之後的建築

金融資本主義之後的建築

2024-10-11 02:59:49 作者: 隈研吾

  雷姆確實徹底否定了支撐著產業資本主義的現代主義建築。但是,在《癲狂的紐約》出版七年後的1985年開始住在紐約的我卻是以不太一樣的心情來觀望這座城市的。《癲狂的紐約》出版的1978年是金融資本主義的前夜,金融資本主義正是即將登場的未來。而在我到達紐約的1985年,金融資本主義已經不是讓大家充滿期待的未來,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是無法預測的、可怕而又危險的現在進行時。在那一年,雖然簽訂了廣場協議,但大家都覺得,紐約的泡沫隨時都有可能破滅。

  在當時紐約的建築界,後現代的豪華超高層建築不斷拔地而起,盛況空前(比如1984年菲利普·詹森設計的AT&T大樓)。在建築設計的同行之間,人們都在談論「那個黑色星期四什麼時候到來啊」,因為大家都感到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曾經襲擊紐約的那次股市暴跌隨時可能發生。

  雷姆在泡沫發生之前,以略帶興奮的心情寫出了《癲狂的紐約》一書,而我則身處泡沫之中,一邊思考著自己的未來,一邊在紐約度日。現實是: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襲來,股價跌幅高達22.6%,遠遠超過了黑色星期四的12.8%。

  接著,在1991年,日本的泡沫也破滅了。我身處資本主義病態旋渦中的紐約,在不安中生活著。暴跌毫無疑問會到來。雖然暴跌和不景氣讓我感到不安,但更讓我不安的是之後的事情。在暴跌和不景氣之後,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未來呢?人類和建築的關係應該變成什麼樣呢?

  我來到紐約時,並不清楚如何協調我在撒哈拉發現的某種模糊的東西與眼前的現實之間的關係。紐約的氣氛不僅沒能幫我解決問題,反而加重了我的不安。我在校區位於哈勒姆區邊上的西115街的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客座研究員,沒有工資,同時也沒有任何義務,很是自由,於是我就在美國到處亂逛。到了晚上,為了發泄不安,就開始寫稿子。

  這段時間寫的稿子後來結集為《十宅論》和《再見,後現代》(1989年,鹿島出版會)出版了。前面也提到的《十宅論》是我的第一本著作。但是,如今重讀,發現書中只是信筆由韁地寫出了在資本主義結構發生變化、時代發生巨大轉變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種來歷不明的、模糊的不安和不滿,讓人感覺有點草率。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再見,後現代》是當時在泡沫經濟中異常活躍的美國明星建築師的訪談集。貫穿這本書始終的是一種嘲諷的語氣:泡沫馬上就要結束了,各位是抱著怎樣的打算在不停搭建奇怪的超高層建築呢?雖然書的標題是《再見,後現代》,但我的真實想法是「再見,泡沫」,「再見,資本主義——產業資本主義和金融資本主義都包括在內」。

  金融資本主義把「癲狂」的設計當作投機對象,將其打造成高額商品,以此來給即將落後於時代的建築這一引擎進行不穩定的渦輪增壓,企圖延長其壽命。靠著這種渦輪增壓,建築的私有依然充當著引擎的角色,讓人感覺世界還在保持著運轉。另外,也可以說,和我一起搭建合作住宅並一起失敗的夥伴們是「私有」這一引擎的犧牲者。在對產業資本主義、金融資本主義和「私有」加以全盤否定之後,我們究竟能夠擁有怎樣的未來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