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時代
2024-10-11 02:58:05
作者: 隈研吾
以屋頂吊在塔上這種懸索結構而聞名的代代木競技場首先憑藉其高度征服了人們,成為祭祀「建築」這一神祇的神殿。
作為同一結構的建築,經常會被拿來和代代木競技場相提並論的是埃羅·沙里寧(Eero Saarinen, 1910—1961)設計的耶魯大學冰球館(1958年,見圖16)。身為同時代人的丹下和沙里寧經常被看作競爭對手,兩座懸索結構的體育設施則被視為特殊建築結構的雙璧。沙里寧是當時引領世界的美國建築設計界的王牌,這位大建築師設計了TWA(Trans World Airlines,環球航空公司)航站樓(1962年)等美國的標誌性建築,而美國是工業化社會的領袖。據說丹下在設計代代木競技場時,曾在很大程度上把耶魯大學冰球館作為參照物,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是,當我很久以後造訪這座冰球館時,對其毫不張揚的外形感到很是驚愕。首先,沙里寧沒有搭建垂直的塔,而是在屋頂的中間建造了一個像脊梁骨一樣的混凝土弓形結構,然後把屋頂吊在上面。因為沒有塔,所以整個建築低矮得令人吃驚,與地面融為一體,與代代木競技場給人的那種仿佛將手伸向天空的印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圖16 據說丹下曾經參考過的耶魯大學英格斯冰場(美國康乃狄克)
當然,如果考慮到一邊是拼盡整個國家的尊嚴,在決定該國命運時建造的巨大奧運設施,另一邊則是一所民辦大學校園內的體育設施,那麼這種形成鮮明對比的印象就毫不奇怪了。但是,並非所有的奧運設施都具有代代木競技場那樣的象徵性,倒不如說奧運設施中能夠被稱為傑作的不多。因為必須在短時間內建造起眾多設施,所以日程上和成本上都不寬裕,這就給建築質量帶來了不良影響。但是,丹下成功突破了這一限制。他準確理解了在那個時候,人們對於這一設施的期待是什麼,以及奧運會是何種類型的活動,對於國家有何種意義。儘管有工期上的限制,丹下還是把他的理解外化為了一座建築。
關於建築師需要具備的能力,有各種答案,比如造型能力、美感等,但最需要的其實是理解能力,即能夠理解人們想從一座建築上獲得什麼,社會需要一座建築具備什麼。正是在這方面,丹下是個天才。建築師最需要擁有的是通過物質、通過細節、通過形態,把想法變為現實的能力。因此,哪怕丹下是從冰球館獲得的啟發,但他在其基礎上進行了創新,打造出了級別完全不同的傑作。也就是說,丹下一飛沖天,成為了比美國王牌沙里寧還優秀的建築師。
本章節來源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