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日本史隨筆> 學習乎?洗腦乎?——明治時代的教育

學習乎?洗腦乎?——明治時代的教育

2024-10-11 02:46:27 作者: 王新生

  日本人重視教育倒是不假,但教育什麼內容卻是問題,近代灌輸忠君愛國思想,雖然對趕超歐美所需的服從、紀律、貢獻、犧牲等意識的形成起到推動作用,但很容易盲目地隨從並走向自我毀滅之路。

  在教育問題上,一開始明治政府模仿浪漫的法蘭西人,既搞學區制度,也崇尚個人立身治產的實用主義,甚至提出「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的有教無類原則。根據1872年頒布的《學制》,全日本分為八大學區,每個學區設1個大學、32個中學區;另外,一個中學區設210個小學區。通算下來,總共有8個大學、256個中學、53760個小學。作為義務教育制,從受益者負擔的理論出發,學校建設費、維持運營費均由地方負擔,也向受教育者徵收學費。

  上述計劃並不適合日本的現實狀況。首先從人口上看,平均每600名日本人就有一個小學。儘管早在江戶時代就有藩校、私塾、寺子屋等傳統學校,而且地方也熱衷辦學,例如利用寺院開設小學、富裕者出資興建學校、學費減半等,但入學率仍然不高。在1升米只有7錢的年代,每月學費高達50錢,普通人家實在承擔不起。當時小學分為上等小學、下等小學,各4年共8級,半年升1級,如果不能升級就退學,堅持到底者很少。例如伊丹小學下等小學入學時有291人,畢業時只有9人,同齡兒童中的畢業率為1.1%。1873年,全日本共有12597個小學,男生共有880335人,入學率為39.9%;女生共有302633人,入學率為15.14%,平均入學率不到30%。

  1879年,政府頒布修改《學制》的《教育令》,受「自由民權運動」的影響,新法參考美國的學校制度,地方政府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實施教育,小學最低就學年限規定為一年零六個月。但第二年政府以入學率低下為由修改《教育令》,學科中以「修身」課為第一,強化地方長官的教育行政權限,最低就學年限為3年。實際上,這一修改的背景是自由民權運動不斷高漲,政府感到威脅,希望在學校教育中剷除運動的思想基礎,這也是從自由主義教育向國家主義教育轉化的第一步。

  「洗腦」,無論什麼時候都是很可怕的事情。

  曾在1926年和1931年兩次擔任首相的若槻禮次郎1866年出生於島根縣松江藩下級武士家庭,回憶自己7歲時腰中插把木刀去寺子屋上學,功課是天天練字。很快轉到新式小學校就學,在20人的班級里寫字排第二。若槻小學畢業後進入中學,因交不起學費退學,1881年成為無須教師資格證明的代課教員,月工資為1日元50錢,伙食免費。學校最初是在民家,後來搬到牛棚的二樓。下面是牛叫,上面學生喊,一片嘈雜聲。牛棚的所有者是校長本人,是村裡的首富,十分受人尊敬,因而教員只有60歲的校長和16歲的若槻。此時全日本共有28742所小學,入學率男女平均為42.9%。男女教員共有76618人,平均每校不到3人,算起來若槻任職的學校教員還不是最少的。

  1886年,實施內閣制後擔任首位文部大臣的森有禮已經轉向國家主義,主張教育為國家服務。在其主導下頒布《小學校令》,為提高當時僅有48.9%的入學率,明確提出「義務教育制」,規定父母、監護人具有讓學齡兒童接受教育的義務。小學分為普通小學和高等小學,四年制的普通小學為義務制,上面設置四年制的高等小學。儘管是義務制,但仍然徵收學費。教科書是審查制,從中也可以看出國家主義的色彩。《中學校令》規定普通中學為5年,高等中學為2年。《師範學校令》規定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地方為普通師範學校,接受軍隊式的訓練,免除學費,並支付衣服等日常費用及其他補助。《帝國大學令》將1877年成立的東京大學改為東京帝國大學,明確規定這所大學為培養行政官僚的學校。在總稱為《學校令》的這些有關教育的法律中,森有禮提出其目的是「富國強兵」,但沒有強調「忠君愛國」,成為其被暗殺的原因之一。

  儘管採取上述措施,但入學率仍然沒有得到上升,到1890年時仍為48.9%。其主要原因是「松方財政」的影響,嚴重的財政緊縮使政府減少公共教育費,學校、教員的數量同時大幅度下降。

  曾在1882年制定《軍人敕諭》的山縣有朋1890年擔任政府首相,感到頒布憲法、召開國會之後應加強「忠君愛國」的道德教育,於是安排自己的心腹芳川顯正擔任文部大臣,在法制局長井上毅、天皇侍講元田永孚的協助下,制定了《教育敕語》。其中要求「爾臣民應孝父母、友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持己、博愛及眾,修學習業以啟發智能,成就德器」,其目的是「一旦有緩急,則應義勇奉公,以輔佐天壤無窮之皇運」。1890年10月30日,以天皇的名義頒布,以首相和文部大臣的名義將教育敕語抄寫本下發到各個學校,要求學校集會時學生一起朗讀。

  

  除教育敕語抄寫本外,稱為「御真影」的天皇、皇后照片也下發到各個學校。與教育敕語抄寫本不同的是,御真影並不是發給所有的小學,只有自己提出申請而且是優秀的學校才能從文部省得到。1891年6月,文部省頒布訓令,要求學校在節日或其他集會活動時必須符合下述程序,即:第一,向御真影敬最大禮並高呼兩聲陛下萬歲;第二,奉讀教育敕語;第三,校長訓示;第四,齊唱歌曲。為此,1893年專門規定上述場合齊唱的八首歌曲為「君之代」、「紀元節」、「天長節」等。紀元節為建國紀念日,天長節為天皇誕生日,另外還有元旦等三大節日時,全日本各地的學校及其附近的居民集中在一起進行「奉讀」、「拜戴」。1891年1月9日,在第一高等中學的開學典禮上,作為基督教徒,內村鑒三在朗讀教育敕語之際沒有向「御真影」敬禮,當天就被罷免了教師的職務。

  為使孩子們能高興地參加儀式,學校想出各種招式,例如帶他們到操場或野外做體操或遊戲,或者讓他們畫畫,或者發水果饅頭等,以至於也有將這種儀式稱之為「饅頭節」的地區。1900年不再徵收學費,1903年國定教科書,1907年將義務教育年限延長,即將普通小學的4年改為6年,上級小學改為2—3年。各種因素髮揮作用,明治末年普通小學的入學率接近100%,但進入中學的人仍在少數,約15%—20%。

  日俄戰爭前後,學校獎勵背誦和默寫教育敕語,儘管全文只有315個字,但對小學生來講,背誦使用文言的教育敕語還是較難。當然,經過嚴格訓練後,每個人都能倒背如流,經過50年後仍然印在腦袋裡——直到20世紀末仍有人可以背誦。1910年,四年級使用的國定修身教科書首頁全文刊登教育敕語,附有讀音的假名字母,但五年級的教科書不再加上假名字母,此時就得全部記住。據說1923年關東大地震時,為辨別在日居住的朝鮮等外國人就是讓其背誦教育敕語,如果背不上來或發音不準確就可瞭然。

  在教育敕語頒布的第二年,文部省專門向地方政府下達訓令,要求各校以最大的尊重安置「御真影」和教育敕語抄寫本,否則將處以嚴厲的懲罰。這樣一來,學校安排教師夜晚輪流值班,並出現了捨命保護「御真影」和教育敕語抄寫本的虛假事跡。關東大地震時,校舍倒塌、「御真影」燒毀的小田原學校也有燒死在廢墟中的女性教師,於是將其塑造為搶救「御真影」而死的英雄。

  1910年後,各個學校為最大地尊重安置「御真影」和教育敕語抄寫本,專門建造一座小廟式的建築物,稱之為「奉安殿」,孩子們上下學時必須對其鞠躬敬禮。

  隨著「御真影」和教育敕語抄寫本的下賜,皇室生活也滲透到學校教育中。聖上結婚紀念日也成為學校的重要節日,皇太后及明治天皇去世時學生身穿喪服、禁止運動會及修學旅行、停止唱歌課等。明治天皇生病期間到神社參拜祈望早日康復、大正天皇即位時也到神社參拜,皇室、學校、神社之間密切合作,作為臣民,從小就灌輸了為天皇獻身的觀念,因而在戰爭時期出現高呼「萬歲」、「玉碎」、自殺性「神風特攻」也就不足為奇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