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日本史隨筆> 逆流而上的後醍醐天皇

逆流而上的後醍醐天皇

2024-10-11 02:45:42 作者: 王新生

  天皇在普通人眼中應是文質彬彬、君子動嘴不動手的形象,但歷史上的天皇有時也要戰爭一下。

  天皇在普通人眼中應是文質彬彬、君子動嘴不動手的形象,但歷史上的天皇有時也要戰爭一下,但在武士橫衝直撞的時代,還要動些腦子才行。後醍醐天皇在歷史上屬於皇族中的另類,在武人掌握政權成為社會共識之後,其恢復皇權行動在當時也被看作「謀反」,由此導致數百年的皇位正統之爭,甚至在戰後初期出現了爭奪皇位的平民人物。

  鎌倉幕府武家政權成立後,以天皇為中心的公家政權不甘心大權旁落,後鳥羽上皇曾在1221年發動討幕的「承久之亂」,結果兵敗被流放荒島。朝廷仍然是上皇主持院政,但幕府決定皇位的繼承以及主持院政的上皇。圍繞皇位及皇室所屬莊園的繼承,皇室逐漸分為持明院系及大覺寺系兩派。1317年,在幕府的勸告下,兩派協商決定輪流出任天皇,幕府也表示不再干預皇位的繼承。1318年,大覺寺系的後醍醐天皇即位,正值31歲大好時光,身體健壯,據《本朝皇胤紹運錄》記載,其共有17個皇子和15個皇女。人多勢眾,欲望自然就大,而且深受大陸宋朝朱子學「大義名份」的影響,十分渴望恢復天皇直接統治天下的大好局面。因此,上台之初便立即停止其父後宇多上皇的院政,親自掌權,錄用政治人才,並利用幕府權威下降、「惡黨」(強盜)盛行之際秘密進行武力倒幕活動。

  實際上,作為「萬世一系」的家族,10世紀以後絕大多數天皇的名字均為兩個字,其中必有一個「仁字」,但從後鳥羽天皇到後龜山天皇之間的八代天皇卻沒有這個字,其中包括後鳥羽天皇及其子孫順德天皇與仲恭天皇、後宇多天皇的兩個兒子後醍醐天皇與後二條天皇、南朝的另外三位天皇。例如,後鳥羽上皇的名字為「尊成」、後醍醐天皇的名字為「尊治」等。後鳥羽天皇是沉海自殺的安德天皇同父異母之弟,作為安德天皇的外祖父,平清盛沒有打算立尊成為天皇,所以沒有給他起帶「仁」的名字。崇拜後鳥羽天皇的後宇多天皇也沒有給自己的兩個兒子起帶「仁」的名字,期望他們能夠像後鳥羽天皇那樣具有推翻幕府的信念和行動。

  為達到推翻幕府的目的,後醍醐天皇無所不用其極,首先解散傳統的合議體制,採取恐怖的專制制度,而且重用異端佛教人物,即律宗立川流的文觀和尚。該宗派信奉「男女交合淫慾極端便成佛」,其舉行的「無禮講」經常是男女裸體飲酒歡樂,但其中的一個重要工作是祈禱佛力降伏幕府。文觀和尚曾因此被幕府流放到硫磺島,幕府倒台後回到京都,並成為後醍醐天皇身邊的重要謀士。實際上,後醍醐天皇更多的是利用「無禮講」這種秘密結社的形式進行倒幕活動,但幕府很快嗅到其中的怪味道,將天皇的兩位寵臣逮捕,並流放到佐渡島,史稱「正中之變」,時為1324年。

  後醍醐天皇卻毫不灰心,再接再厲,再加上數次立自己兒子為皇太子的計劃均被幕府拒絕,更是懷恨在心。反正兒子多用起來方便,先是派護良親王、宗良親王到延曆寺發動僧兵反對幕府,計劃再次泄密,天皇被迫逃出京都。恍惚之間夢見大樹下有面南的空椅,自己圓夢為「楠木」,並得知附近有一「惡黨」首領楠木正成。晉見天皇后,楠木保駕心切,遂以游擊戰的方式對幕府開戰。但幕府很快抓到後醍醐天皇,這一次毫不客氣地將其流放到隱歧島,數名近臣被斬首,持明院系的光嚴天皇即位,史稱「元弘之變」,時為1331年。

  儘管如此,各地武士的反幕府運動開始高漲。護良親王在近畿山區招募武士,播磨(今兵庫縣)豪強赤松元心起兵響應。在荒島上閒呆了近一年的後醍醐天皇尋求機會逃到伯耆(今島根縣),並集結了許多武士,鎌倉幕府在1333年派大將足利高氏前往鎮壓。足利家族祖上是源義家,曾留下遺書預言家族七代之後將獲得天下,但到七代孫家時時改姓足利,也許因此緣故未能完成宿願,憤而自殺,只好將這一重要任務囑託給其後第三代。三代恰值足利高氏,因而藉口父喪期間幕府命令自己出征而反戈一擊,轉而支持後醍醐天皇。結果鎌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回到京都,廢光嚴天皇,重登皇位,改元「建武」,實施新政。

  新政不到三年便告失敗,其原因是權力過於集中,聽信後宮讒言,賞賜嚴重不均。重要的政務完全由天皇本人決定,並親自簽發每份土地所有權證書,難以做到客觀公正,有些費力不討好;流放海島時有一寵妃阿野廉子相伴,且生幾個皇子,因而「內奏」的功效也過於強大。不僅宮卿貴族獲得較高獎賞,即使內宮的伙頭軍、清掃婦、宮廷藝人、端茶倒水者也人人有份,結果引起武士的強烈不滿;更為甚者,廉子為讓自己的親生兒子成為皇太子,在枕邊拼命詆毀功勞最大的護良親王。本來護良親王已察覺到足利尊氏(因倒幕有功後醍醐天皇將自己名字中的「尊」字賜予足利高氏)的野心,主動就任征夷大將軍的職位。但在兼子和尊氏的聯合攻擊下被流放鎌倉,羊入虎口,為尊氏之弟直義所殺。

  另外,後醍醐天皇還計劃大興土木,修建內宮,並準備發行紙幣。銅錢與紙幣並用的想法顯然受到大陸南宋王朝的影響,儘管其設想未能如願,但歷史上也只有後醍醐天皇提出過這樣的計劃。

  

  尊氏擔任征夷大將軍的要求遭到後醍醐天皇的拒絕,雙方最終翻臉,經過幾次較量,尊氏占領京都。尊氏廢黜後醍醐天皇,另立持明院系的光明天皇即位,1338年正式得到「征夷大將軍」的稱號。在此之前的1336年,被廢黜的後醍醐天皇男扮女裝逃出京都,在南部吉野山組成另外一個朝廷,並聲稱自己擁有真正的三件神器,因而是皇室正統,從而形成南北朝對峙局面。最初兩年南北朝尚有戰事,但支持南朝的北畠顯家、新田義貞等相繼戰死,1339年52歲的後醍醐天皇去世後,南朝失去與北朝對抗的實力。但因足利兄弟爭權奪利,南朝又堅持了數十年。1392年,在幕府的呼籲下,南朝後龜山天皇回到京都,將象徵天皇權威的三件神器交給北朝的後小松天皇,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南北朝對立基本結束。但幕府並沒有履行兩派皇室輪流出任天皇的約定,而是以不斷迫使南朝皇族成員出家為僧的方式使其不能繼承皇位,結果引起南朝皇族的怨恨和反抗,成為室町時代社會始終難以穩定的一個因素。

  日本歷史上天皇帶「後」字的諡號較多,大體上有三種類型,一是父子關係,例如一條天皇與後一條天皇,二是居住同一地方,三是工作類似或志向相同。後醍醐天皇屬於第三種類型,希望自己像10世紀末的醍醐天皇那樣親掌大權,沒有攝政、關白。時過境遷,武人專政,明知恢復皇權不可為而為之,即使沒有達到目的,但打破死後追贈諡號的慣例,生前親自決定為「後醍醐」。

  儘管後醍醐天皇沒有達到自己畢生追求的目標,但其歷史影響深遠,其中之一便是正統之爭。最初提出南朝正統論的是江戶時代水戶藩主德川光國編著《大日本史》,其理論根據是便是擁有三件神器。同時代著名學者賴山陽的《日本外史》也持相同觀點,結果對明治維新的志士們影響很大。但由於明治天皇屬北朝系統,因而近代初期無論官方還是民間均主張兩朝並立論。

  1911年,受審的「大逆事件」主犯幸德秋水在法庭上辯護說當今天皇是竊取神器的篡位者子孫,因而刺殺明治天皇無罪,引起軒然大波。狼狽不堪的政府只好動員天皇出面裁決南朝為正統,北朝歷代天皇不列入皇位系譜,僅享受皇室待遇。同時,判定足利尊氏為亂臣賊子,楠木正成為忠君模範。主張南北朝並立並編寫《普通日本歷史》官方教科書的喜田貞吉博士被解除京都帝國大學教授職位,桂太郎內閣也因此總辭職,輿論諷刺為「死正成打倒活首相」。

  受其影響,1945年戰爭結束後,昭和天皇宣布自己是人而不是神,結果引出許多皇位競爭者,主張自己是神,並作為南朝天皇的後代,有充分的理由繼承皇位。其中最具影響的是名古屋雜貨店店主熊澤寬道,占領軍也推波助瀾,媒體大肆炒作,追隨者眾多。最終鬧上法庭,結果不了了之,裕仁繼續穩坐釣魚台。

  天皇終究是象徵,有一個擺在那裡即可。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