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出來的階層——武士的起源
2024-10-11 02:45:36
作者: 王新生
因日本戰前曾對大陸進行侵略擴張之故,提起日本的武士乃至武士道,中國人大多略知一二,但其起源,甚至連日本的專業學者也是推測。從語義上講,大約10世紀以後,以作戰為職業的「兵(つわもの)」、保護達官貴人的「侍(さむらい)」、以武力服務官衙的「武士(もののふ)」逐漸合流,成為後來的武士階層。「武士」一詞最早出現在《續日本紀》養老五年(721)正月二十七日條「詔曰文人武士國家之重」,但這裡的「武士」是與文官相對的武官。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日本古代早期的軍事組織詳情不得而知,據說在3世紀到7世紀的古墳時代專門有以武力為大王服務的氏族集團,例如大伴氏、物部氏等,其含義就是隨時跟在大人物後面、拿著硬傢伙的保鏢。6世紀中期,物部氏取代在朝鮮半島用兵失利的大伴氏成為大和國最高武裝力量首腦,其率領的部民主要擔任軍事、刑罰、牢獄等事務,因而「武士」的語源來自於「物部(もののべ)」。想來其戰鬥力也不是很強,否則掌握國家錢袋子的蘇我氏怎麼會輕而易舉地解決了物部氏。
在7世紀中期大化改新後的律令體制下實施模仿唐朝府兵制的軍團制度。當時1/3的21—60歲成人男性服兵役,每個國組成一個1000人的軍團,每年1/4的士兵接受軍事訓練。經過訓練的士兵到京城擔任一年警衛,稱「衛士」,另外還有士兵到九州大宰府擔任三年的海岸警備,稱「防人」。儘管免除稅收、徭役,但需要自己籌措武器、飯費和一部分旅費,負擔沉重。「防人」多出身關東地區,路途遙遠,滯留九州不能回鄉者為數甚多。正如其名字來自唐令一樣,其結果也多如唐朝的邊塞詩,「古來征戰幾人回」?
在8世紀的奈良時代,天皇朝廷經常對東北地區的蝦夷族進行戰爭,徵集1萬人以上編成一軍時設置征夷將軍為統帥,三軍以上則設征夷大將軍為統帥,天皇授予象徵軍事大權的節刀。最初的征夷大將軍是出身大陸的渡來人坂上田村麻呂,時為800年。儘管對蝦夷戰爭結束後天皇收回其稱號,但後來武家政權時均以此稱號作為權力的象徵。
8世紀末桓武天皇時期,外來壓力減弱,而且農民出身的士兵素質低下,結果軍團制被廢除,另設「健兒制」。也就是實施志願兵制,主要由20—40歲的郡司子弟和富裕農民組成,擅長騎馬射箭。按照國的大小和治安的需要每個國20—200人不等,負責國府的警備和地區的治安。792年時,全日本共有3155名健兒兵。免除他們的賦稅、徭役,集中居住在國府的健兒所中。
班田制在實施不久就趨於崩潰,主要原因是土地緊缺。為鼓勵開荒,朝廷在723年宣布了「三世一身法」,以此鼓勵開墾荒地。即規定新墾生荒地,可傳三代,而後歸公。開墾熟荒地,開荒者本人享受一生,死後歸公。該措施收效不大,因為隨著歸公期限的到來,土地會重新變為荒地。因此,朝廷在743年頒布「墾田永世私財法」,即根據身份地位,開墾一定數額的土地可永久私有。身份最高的貴族可開墾500町步,普通農民可開墾10町步。開墾的土地作為私有財產,慢慢變成莊園,所有者成為領主。為保護自己的財產,這些開發領主或武裝莊民,或僱傭武人,並逐漸出現舞刀揮棒的武人。
律令體制下,京城的警備組織有令外官的左右近衛府、令制官的左右衛士府(811年改為左右衛門府)及左右兵衛府,大約有2800人的兵力。810年「藥子之變」後,在左右衛門府內設置「檢非違使」,擔當京城警備、防盜、追捕違法者等警察機能。824年,該機構獨立,職權增強,活動範圍也逐漸擴大到救濟、地方追捕等領域,吸收地方武人為成員。作為令外官,「檢非違使」由天皇直接任命,既是武士十分嚮往的職位,又為武士參與中央政治提供了途徑。地方也是如此,作為警察機構的國府三司——檢非違使、押領使、追捕使為應對時常出現的治安問題,其成員也多為武人。
實際上,武士的真正起源是:貴族們為爭權奪利,拼命嫁女兒給天皇,於是皇子皇孫成群。為維持生計,賜姓降為臣籍,發放地方做官。任期屆滿也不能回京城,而是開墾或圈占土地。除自己演練武藝外,更是養兵自重,遂成為一方諸侯。例如桓武天皇曾孫高望王獲姓平氏,作為上總介(今千葉縣中部,介為國的副職)赴任關東,其子孫遍及關東,形成諸多小武士團,稱為「坂東八平氏」。大概在同一時期,清和天皇第六子貞純親王之子經基王獲姓源氏,在939年作為武藏介(今埼玉縣和東京都)赴任關東。按照慣例,上總、上野(今群馬縣)、常陸(今茨城縣)三國均由皇族親王擔任國守,但親王通常不到任,因而最高長官為幫忙者「介」。
通常是一個騎馬的武士有三個步行的僕人,因為需要一個人扛刀槍、一個人拿鋪蓋卷、一個人捧飯盒……
平氏家族第三代平將門年輕時曾上京服務攝關家族,後因領土糾紛在935年殺其叔父國香,同時將另外一個叔父良兼打得落花流水,並陰差陽錯地將剛剛到達任所的源經基嚇回京城。將門乾脆一不做二不休,藉機襲擊常陸國府,趕走上野、下野(今栃木縣)國守,將關東地區作為獨立王國,自稱「新皇」。驚慌失措的朝廷派遣67歲的藤原忠文為征東大將軍討伐將門,但大軍尚未到達之際,國香之子貞盛已將即位才兩個月的新皇將門射死。將門之頭挑到京城示眾,但據說很快自己飛回關東,落在今東京都千代田區大手町,並時常出來作祟,周圍居民只好修塚供奉。1923年東京大地震後政府平其塚,建大藏省臨時官舍,結果包括大臣在內的10多位高官連續病逝或死於非命,只好恢復原貌。占領時期美軍準備在該處建設停車場,但推土機手在作業中莫名其妙地死亡,計劃只好不了了之。周圍著名的大企業每逢新年,必定派遣員工前往祭拜,到海外出差者也必定到墓前禱告,香火很旺。戰後著名的長期信用銀行也建在附近,也許是祭拜不夠虔誠,泡沫經濟崩潰後負債纍纍,只好拍賣給美國人。
在「平將門之亂」時,伊予國(今愛媛縣)守藤願純友與海盜聯手造反,東至淡路島西至九州的大宰府均為其占領。朝廷大驚,再次派遣藤原忠文作為征西大將軍率軍前往。這位福將也是走到半路,叛亂已被平定,功勞也包括在關東陣前逃跑的源經基。兩次叛亂使中央貴族和各級官府認識到地方武士的厲害,更是將他們作為自己的侍衛和國府之兵。武士們也成為專門的軍人,按照血緣主從關係結成大大小小的武士團,即按照族長、兒子、家人、下人、隨從的順序組成軍事組織。族長為武士團首腦,兒子、家人是武士,下人、隨從是侍候武士的農民,通常是一個騎馬的武士有三個步行的僕人,因為需要一個人扛刀槍、一個人拿鋪蓋卷、一個人捧飯盒,看來比那個只有一個僕人的西班牙騎士唐吉訶德好得多。
1028年即藤原道長去世第二年,平氏家族的平忠常再次在關東叛亂,源經基之孫賴信奉關白藤原賴通之命前往鎮壓,因其武名威震天下,不戰而勝。其後源氏家族經過「前九年之戰」和「後三年之戰」,平定東北地區的蝦夷族叛亂和豪族內亂,成為關東地區武士團的首領。與此同時,平氏家族的一支卻在關西地區成為武士團的首領,形成東西兩大武士集團。
攝關家族飛揚跋扈,天皇忍氣吞聲,終於時來運轉。1068年繼位的後三條天皇與攝關家沒有血緣關係,於是通過整頓莊園打擊藤原氏,實現天皇親政。為保證法令順利實施,自己退位作為上皇,另闢院廳處理政務,開院政政治先河。後面的幾位天皇照葫蘆畫瓢,親自執政,其力量基礎就是設置北面武士和武者所等機構,任命源、平武士團為護衛。儘管攝關家族也有稱為「侍」的武士,但終究天皇在名義上要強勢得多。
儘管院政政治在武士的支持下持續了百年,但顯然是引狼入室,養虎遺患。首先是在1156年的「保元之亂」中,崇德上皇與後白河天皇兄弟之間發生衝突,藤原氏兄弟、源氏父子、平氏叔侄等家族成員也分成兩派捲入其中,不僅武人登上政治舞台,而且骨肉相殘,反映了其鬥爭的激烈。接著在1159年的「平治之亂」中,平氏家族的平清盛擊敗藤原信賴和源義朝,形成平氏專權體制。但清盛貪圖女色,為獲得源義朝的美妾而手下留情,源氏家族幾個男孩得以活命,在很快到來的反平氏戰爭中獲勝,結果源氏家族的源賴朝創建歷史上第一個武家政權——鎌倉幕府,時為1192年。在其後長達近700年時間裡均為武士執政,直到德川幕府倒台。
儘管明治維新後太政官式的官僚制度得以再建,但繼承武士衣缽的近代軍人依然權力異常,由此才出現了新渡戶稻造似是而非的《武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