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超級國寶(全二冊)> 098 金甌永固杯 清代皇家的傳家寶

098 金甌永固杯 清代皇家的傳家寶

2024-10-11 02:31:44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清乾隆(公元1736—1796年)

  尺寸:高12.5厘米,口徑8厘米

  館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撰稿人:張珂

  雄偉壯觀的故宮裡共收藏著180餘萬件文物,可以說在故宮的華屋殿宇、亭台樓閣中處處藏著珍寶。其中,有一件金光閃閃的清宮舊藏,它精緻奢華而又不落俗套,讓人過目不忘,它就是「金甌永固杯」。那麼,這件金杯為何能從數以百萬件文物中脫穎而出呢?

  首先,「金甌永固」的名字中,「甌」是指杯、盆一類的容器,「金甌」則來源於一個典故。據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蕭衍曾說:「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意思是我們的領土完整無缺,此後人們就用「金甌永固」或「金甌無缺」來表達對國家領土完整、江山永固的美好期望。

  金甌永固杯高12.5厘米,口徑8厘米,裝飾極為奢華,由20兩高純度的黃金製造而成,滿鏨寶相花、珍珠及紅、藍寶石。金杯正面口沿處用篆書刻著「金甌永固」,背面刻著「乾隆年制」。杯兩側各有一個變形的龍耳,這種龍在中國古代被叫作「夔龍」。《尚書》中記載 「夔」是樂官,「龍」則是諫官,他們共同輔助舜帝成就偉業。因此,夔龍就像君王的輔弼良臣。金甌永固杯上,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莫過於腿部的三隻象首了,大象的卷鼻牢牢地支撐著杯子,顯得很穩當。

  金杯不僅造型裝飾華美,背景也值得說道,因為它是由乾隆皇帝親自主持鑄造的。乾隆不僅是一位開明睿智、樂觀自得的皇帝,更是一個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他一生著文吟詩,題字刻章,時常設計一些新奇玩意兒,可謂「文武全才」。而金甌永固杯正是他在興致盎然時設計的作品。

  精益求精的「藝術品」

  本章節來源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乾隆皇帝做監工,工匠們必然會使出渾身解數,凡事精益求精,這才有了現在的金甌永固杯。它的製作流程非常煩瑣,至少要經歷四個環節:工匠先要製造一個模具,然後利用金銀器良好的延展性,反覆錘打,以襯模具,被稱作「錘揲」;接著則是「鏨刻」,工匠用小刻刀似的鏨子在器物上留下深淺不同的紋路,杯口的回字紋以及杯身上的28朵寶相花就是這樣製作的;之後便是「鑲嵌」環節,杯身燦爛的紅寶石、藍寶石便是巧匠們鑲刻上去的;最後一個環節便是「點翠」,匠人們選用珍貴的翠鳥羽毛裝飾整個金杯,一抹亮藍色無疑增添了杯子的雍容華貴。乾隆皇帝對四個環節都嚴格把關,匠人們的圖樣也只有經過他的批准才可以製作,每一步都是「三易其稿」。

  當年匠人們共製造了4件金甌永固杯,其中兩隻純金的,以及1隻銅鍍金的,造辦於乾隆年間;另外1隻純金的造辦於嘉慶初年。它們被兩兩分組,一組被安置在圓明園,另一組則被安放在紫禁城,也就是現在北京的故宮。圓明園的兩隻金杯,於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被英法聯軍掠奪走,1872年又被英國的華萊士爵士在一場拍賣會上購得,如今藏於英國倫敦的華萊士博物館。而另一組原本留在紫禁城裡的杯子也被分開了,其中一隻被國民黨帶到了台灣,如今藏於台北故宮,而另一隻則一直安放在北京故宮。

  清代皇帝的傳家寶

  那麼,當年費了那麼多工夫製造的金甌永固杯是什麼用途呢?它當然不是隨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物,而是清代皇帝在每年新年舉行開筆儀式時專用的酒杯。這個儀式被稱為「明窗開筆」,始於雍正皇帝,後為清廷歷代統治者所繼承,視為祖宗法典。每年新年凌晨子時,皇帝都要在養心殿,親自點燃蠟燭,提起毛筆,書寫祈求江山社稷平安永固的吉語。由此可見,金甌永固杯不僅是在今天被視為國寶,在清代就被皇帝們視為珍貴的祖傳器物。

  首先,舉行「明窗開筆」儀式的地點是養心殿的東暖閣。大家對影視劇中「正大光明」牌匾所在的乾清宮或多或少有點印象,而養心殿則位於乾清宮西側。在清朝的12位皇帝里,曾有8位皇帝先後生活在養心殿中。乾隆皇帝是居住養心殿時間最久的一位,他在那裡度過了64個春秋寒暑,還在養心殿西側留下了著名的「三希堂」。「三希」意為「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表達了遞進的期望,大意是說「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聖人,聖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這是乾隆對自己的一種勉勵。「三希堂」不僅承載了他立志成為知天下的聖賢之人的志向,也裝載了他數不盡的文人樂趣。而與「三希堂」相對的就是東暖閣,暖閣西南側的隔扇小屋就被稱為「明窗」。

  每當除夕之夜,宮人會事先布置東暖閣。他們通常會在皇帝的寶座上,擺放一個由紫檀製成的小桌子,然後擺上裝滿屠蘇酒的金甌永固杯,由玉、琺瑯鑲嵌的燭台以及紙墨筆硯等物品。屆時皇帝便會身著朝袍禮服,端坐於寶座之上,親手點燃「玉燭長調」的燭台,用一支鐫刻著「萬年青」的御筆飽蘸杯中的屠蘇酒,再以翰墨在黃紙上書寫「福壽長春」等吉祥語,為天下祈福。等到儀式結束,金甌永固杯就再次回到了原來的地方,默默地等待來年皇帝的「明窗開筆」。

  屠蘇酒取自「屠絕鬼氣、甦醒人還」之意,類似於端午時節飲用的雄黃酒,二者皆有驅邪避害的功效。不過,與雄黃酒不同的是,屠蘇酒不是用來喝的,而是在儀式中作為一種象徵被使用,它象徵著賜予萬民的福澤。當然在其他場合,屠蘇酒也會被喝,比如在乾清宮家宴上,皇帝會賜酒給參與宴會的家人,就相當於賞賜皇帝的恩澤。

  逐漸廢棄的「明窗開筆」禮

  乾隆皇帝統治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盛世,史稱「康乾盛世」,這個時期的中國在社會、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都頗有建樹。乾隆的爺爺康熙皇帝御駕親征,三次征討葛爾丹部落,消除貴族割據勢力,而他的爸爸則平定了回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亂。歷經了幾代人的努力後,清代疆域遼闊、國力強大。但盛世與危機往往是並存的,這一時期政治的腐敗與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各種衰敗之象也逐步顯露出來。當清朝統治者還沉醉在「天朝上國」的幻夢中時,國內各種民變相繼爆發,同時,也開始遠遠落後於世界的發展進程。

  如果說乾隆皇帝的一生意氣風發、萬賓俱服,那嘉慶皇帝則是一個既勤勉又有些無奈的悲劇性的皇帝。當他掌握實權後,帝國已經危機四伏,由盛轉衰。勤勉的嘉慶皇帝以身作則承繼祖上的遺風遺德,其中就包括乾隆一直推行的「明窗開筆」禮。嘉慶皇帝擔心自己和後輩子孫忘記了這個儀式的具體流程,還特地在自己的御詩中記錄道「玉燭金杯祖考貽」,也就是告訴接班人,這些規矩和物件都是祖上傳下來的,不可丟棄,要兢兢業業、不忘初心!

  而到了清朝末年,由於慈禧太后要垂簾聽政,養心殿的格局也做了調整。宮人們在東暖閣的朝門方向安放了兩個座位,一個屬於小皇帝同治,另一個則是兩宮皇太后並列的座位。原有的「明窗」也就不太被使用了,「明窗開筆」之典自然也逐漸荒廢了。沒有了典禮,金杯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功能,成為紫禁城中的一般性陳設。伴隨著「明窗開筆」禮的廢棄,大清的江山也在接二連三的炮火中走向末路。

  如今這四件金甌永固杯陳列在世界的不同角落,共同講述著大清王朝過往的榮耀與滄桑。也期待未來有一天,這四隻象徵著「江山永固、金甌無缺」的金杯能重新回到它們的故鄉團聚。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