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超級國寶(全二冊)> 097 清乾隆粉彩八蠻進寶圖雙耳瓶 康乾盛世的重要歷史見證

097 清乾隆粉彩八蠻進寶圖雙耳瓶 康乾盛世的重要歷史見證

2024-10-11 02:31:41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清乾隆(公元1736—1796年)

  尺寸:高75.5厘米,口徑25.7厘米,腹37.7厘米,足徑22.2厘米,重16千克

  館藏地: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

  供圖: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

  

  主講人:高璐璐

  大家好,今天我為大家推薦的藏品具有濃烈的時代特色,它不僅代表了粉彩瓷發展的一個高峰,更是康乾盛世的重要歷史見證;同時,它集知識性、趣味性和歷史性於一體,所蘊含的故事耐人尋味,值得我們研究、探討和借鑑。它就是清乾隆粉彩八蠻進寶圖雙耳瓶。

  粉彩八蠻進寶圖雙耳瓶為國家一級文物,清代乾隆年間御窯廠燒造。瓷瓶高達75.5厘米,是乾隆官窯中少見的大器。該瓶敞口,束頸,折肩,腹部微鼓,近底處漸收,高圈足,頸部貼塑一對對稱的龍形耳,造型古樸莊重,典雅而不失靈動。瓷瓶內面及底足施以綠釉,綠色淺淡略顯黃,表面有小皺紋。

  乾隆年間粉彩發展的高峰

  乾隆一朝是陶瓷史上集大成的時代。因乾隆喜歡繁縟熱鬧、華貴亮麗之風,此一朝的官窯瓷具有華美多姿、繁花似錦的特點,不但精巧新奇,而且極盡工雅細麗之能事。

  這件粉彩八蠻進寶圖雙耳瓶則代表了乾隆年間粉彩發展的一個高峰。其瓶身的紋飾層次分明、細密繁縟,自上而下分別是口沿描一圈金彩,瓶口繪如意雲紋;頸部繪紅地纏枝蓮紋,代表著子孫綿長,花間的蝙蝠銜環雙魚紋則寓意洪福齊天、富貴有餘,還繪有佛手圖案紋飾,寓意多福多壽、吉祥如意;頸部近肩處飾一圈螭龍紋圖案,寓意美好、吉祥;瓶腹部近肩處和近底足處均繪如意雲紋邊飾,既有分隔畫面的作用,又能突出腹部的主體紋飾;外足牆畫一圈回紋,底部書紅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筆法勁瘦挺拔。

  頸部

  腹部

  腹部

  該瓶的主體紋飾為頸部的纏枝蓮紋和腹部的八蠻進寶圖,瓶口、肩、底足處的如意雲紋、螭龍紋、回紋等邊飾為輔助紋飾。主體紋飾突出主題,輔助紋飾分隔畫面,兩者相得益彰,使得瓶身的紋飾滿而密,卻不會顯得亂。

  見證中英第一次外交的實物

  這件器物最引人注目的是瓷瓶腹部所繪的八蠻進寶圖。八蠻進寶圖,也稱「進寶圖」「八番進寶圖」,有江山一統、萬國來朝的寓意。其中「八蠻」是我國古代南方八個少數民族的統稱。八蠻進寶圖自唐代開始廣泛流行,至明清而不衰。圖中峰巒起伏、古木參天、山花綻放,平溪小橋掩映其中。八路進寶的隊伍行於崎嶇的山道上,各酋首頭戴稚雞翎冠帽,騎著寶馬或者瑞獸;諸隨從手持或肩挑貢物,可見紅珊瑚、如意、香爐、寶劍,琳琅滿目。圖中所繪人物達40多個,都是束身著靴,一副異族裝扮,擠眉弄眼,憨態可掬。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人物中居然有一組西洋人,他們騎著獅子或者大象,禿頂金髮,神態各異,頭戴兩根長毛,好似唱戲的孫悟空。他們胯下所騎的獅子和大象都長得非常奇怪,獅子與鎮宅的石獅子一模一樣,而大象只有人一半高,不禁惹人發笑。當時由於御窯廠里的畫工從未親眼見過獅子和大象,所以這些都是他們靠想像畫出來的。那麼,這些西洋人到底從哪裡出發的?他們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又有什麼目的呢?

  18世紀末,英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工業革命與資產階級革命,生產力飛速發展,亟須擴展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於是他們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當時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是英國的8倍、俄國的6倍、日本的9倍。但是,中國除了在廣州開設了一個口岸以進行少量的對外貿易,再沒有其他與外界的商業往來了。為了打開中國的市場,1792年,英國派馬格爾尼率船隊以「為乾隆補祝八十大壽」為名出使中國,正式開啟了中國和英國的第一次外交。

  為了給乾隆皇帝祝壽,英方精心挑選了600件禮品,幾乎囊括了當時歐洲工業文明的結晶,有連發的步槍、自鳴鐘、樂器、帆船的模型、望遠鏡、天文儀器,甚至還包括了熱氣球。英國人希望通過展示工業革命的成果,讓中國的皇帝和滿清官員了解科技迅猛發展的狀況,進而打開中國的貿易大門,以開展對等的自由貿易。但中英雙方由於近百年來都缺乏溝通,對彼此的認識都極為有限,而且雙方在文化上的隔閡不僅影響了交流效果,還加重了他們在認識方面的分歧。

  在給中國的皇帝「獻禮」時,英國人介紹這些物品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的。一方面,他們想通過展示優秀的科技成果,來引起皇帝的重視;另一方面,在英國的文化中,越是抬高禮物的價值,越能表現出對主人的尊敬。然而,在中國的文化中,卻是通過貶低禮物的價值,來抬高主人的身份,進而表現出對主人的尊敬;人們在送禮時都會約定俗成地說「區區薄禮,不成敬意,小小心意,請您笑納」這樣的客氣話。在乾隆皇帝和滿清官員看來,清朝是「天朝上國」,而馬格爾尼不過是一個藩國的貢使,像他這樣充滿傲氣地介紹貢品的行為是不被接受的。乾隆皇帝說道:「至爾國所貢之物,天國原亦有之。」意思是,你們所進貢的東西,我們原本就有,沒什麼可稀罕的。這些由馬格爾尼不遠萬裡帶來的禮物,被中方認為只是奇技淫巧而已。

  在這次外交活動中,雙方最大的分歧是英國使團覲見乾隆皇帝的禮儀問題。按照清代的禮儀規定,中國周邊的藩屬國覲見皇帝時,要行最為隆重的三跪九叩之禮。但信奉平等精神的馬格爾尼表示堅決不肯,因為他覲見英國國王,是單膝下跪行吻手禮,並堅持見到乾隆皇帝時也是行此禮。但是在滿清官員的眼裡,這種提議簡直是野蠻狂妄。他不會雙膝下跪,還想拉著皇帝的手親兩下,這成何體統!馬格爾尼這種無視天朝禮儀的行為惹怒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批轉主事大臣:「朕於外夷人覲,如果誠心恭順,必加恩待,用示懷柔。如稍涉驕矜,則是伊無福承受恩典,亦即減其接待之禮,以示體制。」大意是指,英國人如果誠心歸順就好好招待他們,否則就降低接待的規格。

  叩頭還是不叩頭,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雙方各持己見,不肯退讓。其實,乾隆皇帝先後兩次接見了馬格爾尼使團,第一次是在承德避暑山莊的萬樹園,英方行單膝下跪禮,免了吻手的禮節;第二次是在承德避暑山莊的澹泊敬誠殿。關於這次的禮節,在英方資料的記載中馬格爾尼依然是行單膝下跪禮,但清方資料記載的卻是他雙膝跪地行叩首禮。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究竟如何行禮並不是特別重要。而且,更讓我們奇怪的是,兩個文明的首次碰撞,雙方注意力的焦點卻集中在這小小的膝蓋上。

  這件粉彩八蠻進寶圖雙耳瓶以中國特有的陶瓷藝術,記錄了西歐國家政府首次向中國派出使節的歷史時刻,同時也帶給了後人許多重要的啟示和借鑑,是非常珍貴的歷史實物資料。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