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超級國寶(全二冊)> 096 青花纏枝蓮紋佑陶靈祠瓷匾 清代稀有且珍貴的青花大瓷匾

096 青花纏枝蓮紋佑陶靈祠瓷匾 清代稀有且珍貴的青花大瓷匾

2024-10-11 02:31:38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請記住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年代: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

  尺寸:長135厘米,寬43.5厘米,厚6厘米

  館藏地: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

  供圖: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

  主講人:高璐璐

  您好,今天想為您介紹一件藏品,它不是我們博物館藏品中最多見的瓷瓶、瓷板,也不是我們日常使用最多的餐具、茶具、文房用品,而是一件瓷器做成的牌匾——青花纏枝蓮紋佑陶靈祠瓷匾。它與陶瓷歷史上兩個重要的人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為陶瓷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他們的故事和經歷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陶瓷人。

  匾,也叫「匾額」,指題字的橫牌,常懸掛於門屏上做裝飾。在古建築中被廣泛使用,如功德匾、行為匾、警世匾,等等。匾一般用木材或石材製作,可我們今天介紹的是一塊非常稀有珍貴的青花大瓷匾。

  瓷匾長135厘米,寬43.5厘米,厚6厘米,題「佑陶靈祠」四字,字為正楷,規整精工、清秀健俊。四周的纏枝番蓮紋和中間的字為青花,印為釉里紅,字、印都是陽文凸出。右上角腰圓形引首印「古柏堂」,下款兩枚方欄篆書「唐英之印」「俊公」章。

  「風火仙師」童賓

  從瓷匾上的信息可以得知,這塊瓷匾是雍正九年(1731年)仲冬,唐英為「風火仙師」所題,原鑲嵌在廟西院牆門楣的上方。那麼,這位風火仙師到底是何方上仙?竟會被鎮上的人立廟供奉、祭祀朝拜。

  風火仙師的原型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童賓,又名「廣利」,浮梁童街人。自幼讀書,識大義,秉性剛直。因父母早喪,從小投師學藝,從事燒瓷行當。明萬曆年間,內監潘相任江西礦使兼理景德鎮窯務,督燒青花大龍缸。龍缸久燒不成,勞逸甚重。童賓為救瓷工們於水火,不惜「以骨作薪」,也就是以身殉窯,投窯而亡,以保龍缸的燒成。他的這一舉動贏得了瓷工們的崇敬,人們便尊其為「風火仙師」。每逢燒窯點火前,窯工們都會前來祭拜,祈求保佑,以燒出一窯上好的瓷器。

  那麼,一個燒窯的瓷工,出身貧寒,無權無勢,僅憑著窯工們的崇敬,何以被清廷敕封為廣利窯神?又為何值得唐英親筆為它題字並費心燒制瓷匾呢?這就不得不提被稱為「史上最牛」督陶官的唐英與窯工們的不解之緣。

  唐英與瓷匾

  唐英,字雋公、叔子,號蝸寄老人,關東瀋陽人;從雍正六年(1728年)到景德鎮御窯廠協理窯務,任督陶官,歷經雍、乾兩朝,前後在職共28年。他是景德鎮御窯廠歷史上督陶時間最長、成就最大的一位。在研究唐英款識時,我發現他在瓷器上所書具的款識除蝸寄老人、雋公這樣的字號,還有陶成居士、陶人、榷陶使者等。這樣的款識,沒有任何官員做派,也不講究文人氣息,而是完全將自己當成了一名窯工。那麼,這位深受皇帝喜愛的督陶官,為何如此低調,又是如何與窯工們建立深厚友誼的呢?這要從唐英的個人成長經歷說起。

  唐英生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出自滿族家奴之家;七歲進私塾讀書,16歲被選進宮廷,在養心殿為皇帝服務;隨後因繪畫藝術修養高,在造辦處主管過畫樣設計,在現代應該是個高級設計師。小小年紀就成長於深宮之中,一方面唐英學會了揣摩聖意,也學會了伴君之道;另一方面,由於長時間接觸宮廷造辦事務以及不錯的繪畫功底,讓他為之後的督陶官生涯積累了一定的辦事能力。

  雍正六年(1728年),50歲的雍正皇帝剛剛收拾完年羹堯,又以42樁大罪圈禁隆科多,穩穩噹噹坐在皇位上。他在大刀闊斧地進行一系列改革期間,頒布了一道聖旨:「唐英,內務府員外郎銜,駐景德鎮御窯廠,佐理陶務。」接到聖旨後,當時47歲的唐英遠赴景德鎮,開始協理陶務。時任督陶官的是年羹堯的兄長年希堯,雖然弟弟年羹堯受了責罰,但作為哥哥的他做事兢兢業業,不降反升。又因年希堯長年在淮安關管理關務,很難直接管理陶務,所以由唐英佐理。其實,當時的唐英思緒非常複雜,他在《瓷務事宜示諭稿序》中寫道:「陶固細事,但為有生所未經見,茫然不曉,日唯諾於工匠之意者,惴惴焉。」可以看出,他因對瓷業生產一竅不通而感到惴惴不安。

  唐英於陶務是外行,一般外行管內行,要麼以行政權力去壓制,要麼唯唯諾諾地聽從工匠的意旨。即使有虛心求教、不恥下問的人,也至多是通過層層上報的信息了解些皮毛,但是做事牢靠的唐英很快就展示出了他的務實之風。他足足閉門謝客三年,和工匠們同吃、同住,也挽起袖口和褲腿淘泥、揉泥、拉坯、捧坯,極其敬業。很快他便成了當之無愧的制瓷專家,並寫了一系列重要文獻。在《陶冶圖說》中,他圖文並茂地記述了當時的陶瓷工藝流程,對燒造火候、科學包裝等方面都有指導意義,是留給後人的一筆寶貴財富。在此期間,他也與瓷工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乾隆八年(1742年),湖廣饑荒時,朝廷撥款賑災,商人就到江西收購糧食運到災區販賣,這就導致景德鎮的米價上漲了三四倍,因此瓷工一時生計艱難。當時,歷來行事小心謹慎的唐英也急了,便上了1000多字的奏摺,大概意思是:我是芝麻綠豆的小官,不該妄議朝政。但現在我手下的窯工們都吃不上飯了,求皇上留條生路吧!乾隆批覆「該部議奏」,意思就是我不管,你去找有關部門吧。唐英當然知曉皇上這樣的回覆不過是在敷衍他,於是便決定先斬後奏,用官窯公款買糧食發給瓷工。後來他上報此事,皇上批覆道:花了多少錢,從你工資里扣。於是,瓷工為感謝唐英,便集資刻了一塊碑,立在珠山腳下。可見唐英在瓷工們心目中的地位。當唐英離任12年後,不顧年邁體衰,重訪景德鎮時,景德鎮人夾道歡迎他。

  回看這位雍、乾兩朝的督陶官的生平,他20多年辭別家人、遠離皇城故土,甚至再也沒回過瀋陽老家;以「陶人」自居,或許是他唯一的寄託。正是這樣的經歷,讓他對童賓更多了一份「偏愛」。實際上,由唐英本人親手設計製作的瓷器並不少,但傳世的作品以文房用器,尤其是筆筒居多,這種「瓷匾」造型非常難得。而且由於瓷匾體積較大,當時燒窯的技術條件有限,所以是採用分塊燒制的方法,分四小塊逐一燒制完成後拼接而成的。

  有了窯工們的支持,加之自己不懈的創作,唐英開創了屬於自己的「唐窯」時代。在貫徹帝王要求的同時,他將自己的審美情趣巧妙地融入官窯生產中,因此由他督造而成的器物,既保持了皇家御用之物的富貴大氣,又不失文人階層的儒雅意趣。雍正時期的瓷器達到了「增一分則拙,瘦一分則陋」的境界,無愧後世「雋永」的美譽。乾隆時期的「唐窯」瓷器,從造型上來看,較之以往更加繁多;裝飾手法上,鏤刻技術更上一層樓,還燒制出了集十幾種釉彩、12個開光於一身的「各色釉彩大瓶」,工藝的難度達到了歷史頂峰。

  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裡,還有很多不同時期的珍貴陶瓷文物,比如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乾隆金地粉彩葫蘆瓶,等等。歡迎您來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探尋更多的藏品背後的故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