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5 金漆三足憑几 家具藝術中的精品
2024-10-11 02:31:35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清康熙(公元1662—1722年)
尺寸:長近1米,高不足0.5米
館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撰稿人:王征
國人說起家具,歷來典故頗多,這不僅隱含了中國古代規矩禮法之繁雜,更能體現出古代匠人對提升當時生活品質的思考。憑几,這件現在已經消失了的古典家具,便是其中的典範。
與我們接觸過的茶几不同,憑几的功能不是擺放東西,而是古人席地而坐時倚靠在身邊,用來支撐身體的。它的功能有點類似拐杖,被襯在肩臂之下,為人的身體架起另一個支撐點,可以緩解長時間端坐的疲勞,甚至可以預防腰間盤突出。只是這種既美觀又精巧的實用性家具,隨著後來人們逐漸減少的席地而坐的方式,而開始淹沒於時光中。明清時期已不常見憑几,現存最完好的當數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康熙金漆三足憑几。
金漆三足憑几從外觀上來看,長近1米,高不足半米,以木為胎,下有三足,外髹金漆。它的面兒是弧形的,兩端高高翹起,作回卷的浪花狀。
憑几內側束腰的位置還嵌有三塊象牙板,象牙板上雕刻的是「蒼龍教子圖」——我國傳統裝飾圖案的一種,一般由一條大龍和一條小龍組合而成,往往大龍在上面或者前面,而小龍在下面或者後面。這種圖案蘊含了人們教育後代早日成材的美好寄託,在宮廷中被廣泛使用。這三塊牙雕「蒼龍教子圖」的龍紋各不相同,姿態富於變化,栩栩如生。
憑几外側的束腰位置則有浮雕的夔龍紋。夔龍是一種傳說中的動物,根據《說文解字》中的描述,它形態似龍,但只有一隻足。在憑几的外側束腰以下的部分,連接腿足的牙條上則有浮雕的流雲紋。這些夔龍紋、流雲紋的雕刻,線條流暢、造型優美、灑脫自然,正可謂「於細微處見功夫」。再看憑几的腿足,共有三條。腿足的上部雕有正張口吐水的龍頭,水柱落地後,繼而向上翻卷,形成了一組三彎式的腿足。這件憑几整體構思巧妙,製作精細,有典型的清代裝飾風格,周身遍布的龍紋又彰顯了它的皇家家具的身份,堪稱家具藝術中的精品。
三彎式腿足
憑几側面圖
憑几的由來
了解到憑几的功能,我們自然會追想起它的由來,早在《周禮春官》中就有記載:「司几筵掌五幾、五席之名物……王位設黼依……左右玉幾……諸侯祭祀席……右雕幾……筵國賓於牖前亦如之,左彤幾。甸役,則設熊席,右漆幾。凡喪事,設葦席,右素幾。」
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幾和席是組合使用的,它們是一種伴生關係,更近一步來說,幾的出現完全是為了配合人的坐姿習慣,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可移動版的椅背,將它與席面、榻面組合,就是古代椅子的雛形。而在萬事都在講「禮」的周代,憑几的使用也難免會受到一些禮法的束約,比如上面那段話還可以透露出,周天子的御座後面設置屏風,御座左、右設置玉幾,而諸侯等級以下的人員使用的是除玉幾以外的其他材質的几子,而且是在左側或右側單一使用。
我們可以在腦海中構想一個場面,周天子坐在中間,他的左右兩側甚至連後面都放著可以依靠的玉幾,就好像在身邊放了一張環繞180度的沙發,雖然沒那麼柔軟,但是肌膚所觸之處都是冰涼潤膚的寶玉。天子圍繞玉幾,可以隨意轉身看向兩側的大臣,當他與一側的大臣說話時,便靠向另一側的玉幾,而大臣們的注意力都在天子身上,所以他們不需要大幅度的轉身,僅依靠一側的憑几就足夠了。
古代有涵養的人們交流時,喜歡含沙射影,指桑罵槐,也就是指出卻不說破,所謂的「點到為止」。憑几作為當時人們家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家具,自然也多次被古代大賢們當作表達思想的介質。
比如,亞聖孟子有一次將要離開齊國時,有人來挽留他。但是孟子去意已決,不想搭理那人,於是他就靠在憑几上假裝打盹,讓人家離開;再比如,戰國的名士南郭子綦,就曾倚靠著憑几,仰頭呼吸,凝神入靜,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
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故事,關於我們熟悉的孔融。東漢末期,孔融被推薦為北海太守。當時袁紹和曹操在中原地區雙雄爭霸,孔融一向以大賢自居,極其看不上袁、曹二人。後來袁紹的兒子袁譚引兵來犯,孔融為了表示對袁譚的蔑視,在外城已經攻破的情況下,仍然倚著憑几讀書,談笑自若。不過,上天自然不會眷顧形式主義者。當晚內城告急,孔融就因準備不足落荒而逃,而他的老婆孩子都成了敵人的俘虜。這就是除了孔融讓梨,又為後世留下的孔融丟妻的典故。
被賦予多層含義的憑几
憑几除了在軼事和典故中作為工具性家具出現,因其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也曾被賦予更深厚的含義,最重的莫過於帝王的託付。《書·顧命》這樣記載:「皇后憑玉幾,道揚末命……」也就是說帝王倚靠在玉几上,發出了最後的遺命,這又將憑几與帝王的遺願聯繫在一起了。《尚書》中也說到,周成王去世前,穿上了象徵天子的冕服,並且憑靠著玉幾,然後才對諸侯、群臣發出了臨終的遺命。之後在《明史·穆宗孝定李太后傳》中,憑几直接上升為「託孤之誼」,書中這樣記載:「先生親受先帝付託,其朝夕納誨,終先帝憑几之誼。」
當然,憑几的作用不僅如此,當人們在表達孝道時,以及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憑几也是十分重要的。老人由於身體虛弱,往往離不開憑几和手杖這種輔助類工具,他們坐著的時候,用憑几來支撐身體;走路的時候,用手杖來輔助腿足,所以古時一度將幾和杖並稱。《禮記》中說:「謀於長者,必操几杖以從之。」就是說照顧老人的時候,必須把憑几、手杖都預備好,隨時供老人使用。大名鼎鼎的漢武帝在得知叔叔淮南王劉安身體欠安後,特意命人送去了憑几和手杖,以表現對叔叔的關心和禮遇。
憑几的發展演變
憑几雖然從我們當代的生活中消失了,但是作為古代很常見的家具,留存於世的也有不少。從湖南長沙瀏城橋一號墓出土的春秋時期憑几,到河南信陽楚墓出土的戰國時期憑几,再到江蘇揚州胡場漢墓出土的漢代憑几——早期的憑几都有兩條腿足,幾面也是平直的。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三條腿足、弧形幾面的憑几。從目前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最早的三足弧形憑几出現在安徽馬鞍山朱然墓中,是三國時期的。此後又陸續出現了三足憑几的壁畫、明器等,不計其數。可以說三足憑几風行於世400餘年。直到隋唐時期,由北方民族帶來的以胡床為代表的新型高足家具,漸漸取代了床榻等低矮家具的中心位置,人們由席地而坐改為了垂足而坐,憑几的使用才變得越來越少。但因為憑几有著千餘年的使用和發展歷史,其獨特的造型與結構對隨後的高足坐具仍有著深刻的影響,比如椅子上的扶手、椅圈,還有靠背等,都還有著憑几的影子。這使得那些來自北方民族的坐具,從此具有了中華本土文化的特色與身份,也為日後明清家具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隋唐以後,憑几儘管出現得越來越少,但是它並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台,仍時有使用。如《金史》記載,憑几仍然是金代皇帝御座前的標配。而三足憑几與榻的固定搭配則成為名士的一種標準形象和精神符號,那些追古思賢、仰慕古代名士之風的人,往往也會選擇這類家具,以體現自己的精神追求。比如元代的倪瓚、明代的陳洪綬等著名文人的肖像畫中,都有憑几的身影。
不論是為了標誌帝王身份,還是仰慕名士風流,抑或是單純出於功能上的考慮,憑几最終被清代帝王繼承了下來。有一幅清宮舊藏的《康熙皇帝讀書像》,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畫中就繪製了一件金漆三足憑几。在畫像中,康熙皇帝身穿吉服,正襟危坐在憑几之後,莊重威嚴。憑几上還放著一本打開的、讀到一半的書卷,憑几兩側的書架上也擺滿了各式書籍和文玩,整體塑造了康熙皇帝勤奮讀書的帝王形象。畫中的憑几與故宮所藏的這件極為相似,無論是大小、顏色還是腿足形狀都幾乎一致,唯獨畫中憑几的面兒略寬,兩端也不上翹。這也許是因為宮中畫師的藝術創作並不是完全寫實,也許是因為這件憑几曾經被改造過,更有可能是康熙皇帝擁有不止一件造型相似的憑几。另有一幅藏於故宮的《康熙皇帝像》,同樣繪製了一件憑几。畫像中,康熙皇帝身著常服,手持念珠,坐在憑几之後,體貌安詳。憑几上套著青面黃幔的織套。憑几前擺著供奉佛教八寶的桌案,是一幅念經禮佛的場景。所謂「以圖證史」,根據這些宮廷繪畫可以看出,憑几與康熙皇帝的生活關係密切,不論是在讀書時,還是在禮佛時,皇帝都會用到憑几。
不單如此,憑几的使用還被乾隆皇帝繼承了下來。清宮舊藏一幅《乾隆皇帝御容像》,畫像中,乾隆帝端坐在一件三足憑几之後,幾面兒上擺放著筆墨紙硯和一支插著梅花的龍紋花插,同時還有一篇剛剛寫完的詩文。乾隆帝顯然是剛剛寫完字,正手持著毛筆,將它放回筆筒之中。仔細辨識詩中的文字,原來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元旦所寫的一首御製詩,這一年乾隆皇帝年滿70,他在詩中感懷四海昇平的同時,也慨嘆年華易逝,老之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