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 《瓊黎風俗圖》 一部重現黎族歷史的畫卷
2024-10-11 02:31:30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清(公元1616—1911年)
尺寸:縱33厘米,橫30.5厘米
材質:紙本設色
館藏地:海南省博物館
供圖:海南省博物館
主講人:秋穎
您好,今天我要為您介紹的是一幅描繪中國古代黎族生活風貌的畫卷——《瓊黎風俗圖》。由於黎族是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民族,其悠久歷史僅靠口口相傳,所以這幅圖文並茂的《瓊黎風俗圖》就顯得更加彌足珍貴。
黎族先民的生活風貌
《瓊黎風俗圖》為清代作品,縱33厘米,橫30.5厘米,全畫共15開頁,紙本,設色。每幅圖畫的右邊均是圖畫,左邊均是對所描繪圖畫的文字說明。這15幅圖畫分別描繪的是居處、對歌擇偶、納聘迎娶、聚會飲食、漁獵、耕、采香、運木、采藤、紡織、交易、渡、割雞跳鬼、傳信、斗,圖中人物線條簡練,採用勾勒填色法繪製而成,生動地再現了清代中期海南島黎族人的生產和生活場景。
在海南省生活著這樣一個民族,他們崇敬自然、植棉織錦,他們繡面文身、歡歌曼舞,他們就是幾千年來生活在五指山下的古老民族——黎族。那麼,這幅描繪了黎族生活的長篇畫史都傳遞了哪些信息呢?
首先,居處圖描繪了黎族居住的干欄式船形屋,他們的房屋其實就是船的樣子。相傳黎族人在3000多年前乘船來到海南島,上島之後為了躲避風雨,防禦野獸,他們便把船倒扣過來,以竹木支撐,然後再在上面蓋上茅草,就形成了傳統民居船形屋了,自此黎族人便開始過上了男耕女織的安定生活。直到20世紀50年代,黎族部分地區仍然還保留著這種干欄式船形屋的建築形式。
在紡織圖中,您是否一眼就看到了坐在船形屋邊的黎族婦女們正在紡織呢?只見其中一位黎族婦女正在使用紡錘熟練地將去了籽的棉花搓成結實的棉線,另一位黎族婦女手持梭子,席地而坐,在踞腰織機的配合下來回走線,編織著各種花紋圖案。踞腰織機是黎族紡織的一種主要工具,由腰帶、腰力棍、打緯刀、撐經杆、梭子、挑花刀、整絨梳等組成,而黎族這種傳統的紡織技藝至今已經有近3000年的歷史,它所傳承的花紋圖案堪稱是這個民族的獨特史書。
一般黎族女孩從十三四歲就開始學習紡織技術。人們普遍把織錦水平的高低作為評價一個女孩子是否能幹的標誌。製作黎錦服飾主要有紡、染、織、繡四大技藝,該技藝也被稱為中國紡織業的「活化石」,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9年已將其列入「亟須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錦服飾中清代進貢朝廷的珍品「龍被」最為馳名。「龍被」工藝精湛,風格古樸典雅,文化內涵豐富,是工藝難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的黎族織錦之一。
說到黎錦,不得不提一位偉大的女性人物——黃道婆。元朝時,中國紡織業始祖黃道婆從松江烏泥涇(今上海)漂泊到現在的三亞崖城水南村,在此居住了40年。其間黃道婆向黎族婦女學習了紡織技藝,後來又帶回了家鄉。她在家鄉把原來一手只能紡一根紗的手搖式踏車,改進為一手能紡三根紗的腳踏紡車,大大提高了紡紗的速度。而且黃道婆在家鄉還大力傳播黎族先進的紡織技術,由此推動了長江中下游棉紡織業的發展,掀起了持續數百年的「棉花革命」,也造就了「衣被天下」的傳奇。
清代,黎族生產以農業為主,漁獵和採摘作為輔助。在描繪耕種的畫面中,三頭壯實的公牛正在賣力地耕作。牛作為黎族耕作時的主要勞動力,它們的身上沒有耕犁,而是直接在田中踩踏。原來,這種做法叫作「牛踩田」,是黎族的一種特殊的水田耕作方式。一般在春雨降後或者人工引水灌溉後,待土壤飽透,便由一個大人或小孩揚鞭指揮、驅趕著幾頭甚至十多頭牛,反覆周轉于田間,踩踏田泥至稀爛狀態,然後才進行插秧。後來,隨著農田水利設施不斷改善,耕作制度也逐年改革,牛踩田的做法就很少見了。
過去,除了農耕,漁獵也是黎族重要的生產活動。在描繪狩獵的場景中,可以看到黎族男子用鏢槍狩獵、用弓箭射魚。每年農曆十二月至翌年二月是狩獵的好季節,這個時候黎族青壯年男子會集體上山圍獵。進山前,人們還要在村邊榕樹下或山間路口舉行占卜儀式,然後由一人帶上幾隻或十幾隻獵狗入山驅趕獵物,而其他獵手則守候在山腳的獸路旁,槍擊受驚而逃的獵物。此圍獵活動是黎族特有的狩獵方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對於打獲的獵物,他們採用平均分配法。除了領頭者,打中第一槍的獵手可以分到一條獸腿,其餘都由出獵者平分,就連獵狗也能分得一份。而獵物的內臟、頭、腳則在煮熟後,由全村或者路過的外村人共同享用。假如你走進黎族村寨,就會發現獵手家中懸掛的野獸下顎骨。這是獵手勇猛、能幹的象徵,意在引來更多的野獸,俗稱「獵魂」。隨著時代的變遷,黎族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由過去通過狩獵獲取動物肉食轉變為家庭飼養牲畜,同時,傳統狩獵的活動也逐漸消失。
黎族人民就這樣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地了解自然、適應自然,創造出了更加符合時代需要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正如《瓊黎風俗圖》中描繪的諸如運木、傳信、交易等獨特的風俗。
畫卷的創作者
那麼,這幅目前中國所發現的最早的反映海南黎族風俗的長篇畫卷是誰畫的呢?這還要從畫冊封面上簽署的題名「明鄧廷宣繪瓊州黎人風俗圖」說起。
鄧廷宣是誰?他為什麼繪製《瓊黎風俗圖》呢?據史料記載,明太祖朱元璋時期,鄧廷宣曾作為監察官員奉命隨開國大將軍沐英前往海南打擊海盜。當他上島之後,對當地黎族人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便把自己對黎族的所見所聞通過繪畫的方式記錄下來了,並於1390年繪製完成。
但是,經過書畫鑑定專家對紙張和顏料等方面的研究發現,這幅圖畫的繪製年代應該是清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清朝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勵精圖治,在此期間,中國封建社會進入了長達百餘年的康乾盛世。乾隆皇帝為了彰顯功勞,體現泱泱大國的疆域遼闊、物產豐富,於是下旨要求各地方官員將所在地區的風土人情,特別是少數民族人體特徵、風俗習慣等內容通過繪畫形式繪製成「皇清職貢圖」,一時間引發了繪製民族圖畫的風氣,清代《瓊黎風俗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因此,經專家推斷,《瓊黎風俗圖》應該是清乾隆時期的某位畫師繪作。
黎族研究的重要史料
目前發現的反映黎族內容的畫冊共有五部,除了清代《瓊黎風俗圖》,還有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清代《瓊州海黎圖》,現藏於廣東中山圖書館的清代《瓊黎一覽圖》,現藏於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的清代《瓊州黎族風俗圖說》,以及現藏於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清代《瓊黎風俗圖說》。雖然它們出自不同畫家,題材也不同,但內容卻大致相似,都試圖從各方面、多角度描繪歷史上黎族社會的風土人情。通過對比五部畫冊,考察了它們的內容、構圖、人物等方面後發現,《瓊黎風俗圖》是其中創作時間較早的一幅,其他四幅都要略晚。
《瓊黎風俗圖》以一幅幅圖畫和一詩一文的解釋,無聲地展示了清代黎族人民一個又一個生產和生活的場景,傳遞著飽含地理特色和時代特徵的文化信息。它不僅是一部清代中晚期的黎族畫史,也是中國清朝時期各民族團結和睦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