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8 《秋興八景圖》冊 董其昌山水畫之代表作
2024-10-11 02:31:15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明(公元1368—1644年)
尺寸:每幅縱53.8厘米,橫31.7厘米
材質:紙本
館藏地:上海博物館
主講人:趙雪
2018年12月7日,「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在上海博物館隆重開幕,這是中國大陸舉辦的規模最大的董其昌藝術大展。本次展覽以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為主,同時向北京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等海內外15家重要收藏機構商借藏品。展覽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共計接待參觀人數60萬人次。在當時展出的展品中,《秋興八景圖》冊可謂明星展品之一,深受觀眾喜愛。
中國傑出文人畫家——董其昌
董其昌,晚明傑出的書畫大家,字玄宰,號香光、思白、思翁。生於1555年,死於1636年,享年82歲,原籍上海縣(即今天的上海閔行區馬橋),後遷居華亭(即現在的上海松江區),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上海本地人。他17歲時參加松江府學會試,時任知府袁貞吉認為董其昌書法不佳,評其為第二名,而董其昌的侄子時為第一。從此董其昌發奮習字,從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及米芾等書法大家中汲取精華。他22歲才開始學習作畫,其繪畫藝術集前人之大成,融會貫通。
除了創作精美的繪畫書品,他洞察畫壇時弊,及時明智地提出畫分「南北宗」的畫學審美觀。
其實在董氏之前,詹景鳳於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跋元人饒自然的《山水家法》中提出了南北宗論的雛形,即「逸家」與「行家」。他說:「山水有二派,一為逸家,一為作家,又謂之行家、隸家。」董其昌的師友莫是龍與詹景鳳友情甚篤,他也贊同詹氏的觀點。
在前人的理論基礎上,董其昌進一步提煉和形成了成熟的「南北宗」論,這在他所寫的《畫禪室隨筆》中有所提及。他認為,從唐代開始禪家分為南北二宗,而繪畫的南北二宗,也是自始於唐代。北宗是由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青綠山水一直流傳至南宋馬遠、夏圭;南宗則由從王維開創,至五代、兩宋時期的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米氏父子,再延續至元代四家。
董其昌的南北宗論受禪宗思想而來,南、北兩字並不是簡單的地域劃分,而是將畫風分為文人畫與畫工畫兩種,一類是以王維為宗主的南宗,而另一類是以李思訓為宗主的北宗。對於南北宗的界定他也不是一概而論的,董其昌對青綠山水及馬遠、夏圭的作品也多有臨習。他的觀點並不只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加以創作實踐充分印證其理論,其所達到的文化性高度,足以與元四家及唐宋各大家相媲美,這讓他無可爭議地載入了中國傑出文人畫家的史冊,亦是文人畫理論史上的又一個高峰。
此外,董其昌「筆墨論」的提出,翻開了文人畫史的新篇章,他認為:「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中國畫中用筆用墨,既是基礎,也是核心。眼前的美景如何用筆墨來表達,墨的濃淡深淺,筆的輕重緩急,都賦予眼前景致不一樣的變化。他的理論與觀點,影響了明末清初一批畫家,如清初四王、四僧等。
「始以米芾為宗,後自成一家,名聞外國。其畫集宋、元諸家之長,行以己意,瀟灑生動,非人力所及也。」這段話是《明史》中對董其昌的評價,認為他是集宋元繪畫的優點,已經超出了常人所能達到的高度,可見其在書畫藝術史中的重要地位。此外,董其昌的諡號為文敏,諡號是後人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董其昌的諡號同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相同,可見後人將董其昌在書畫藝術史中的地位與趙孟頫放在相同的高度。
趙孟頫詩意圖
少年游早行詩意圖
臨米芾《楚山清曉圖》筆意
仿趙文敏(趙孟頫)筆意山水
長相思·山驛詩意圖
沉醉東風·漁夫詩意圖
溪雲過雨
深秋詩意圖
《秋興八景圖》冊的前世今生
《秋興八景圖》冊是董其昌66歲時創作的,也是上海博物館所藏董其昌最大的冊頁。「冊頁」從中國古代書籍裝幀中演變而來,可以說是中國繪畫獨有的形式。作為一種書畫小品,便於創作,易於保存,可以隨身攜帶,實時可賞,頗受宋以來的文人喜愛。《秋興八景圖》冊一共八開,描繪的是作者泛舟吳門、京口途中所見景色。
比較獨特的是,冊頁內附有曾鯨所作、項聖謨補景的董其昌像,通過畫面,我們不僅能見到董其昌的樣貌,更能了解這大概是多少年歲時的董其昌,如何判斷的呢?原來,根據背景中項聖謨所繪製松樹的技法和特點來看,至少是他30歲以後畫的,而董其昌比他年長42歲,可見畫像中董其昌的容貌應是他73歲以後的樣子。
《秋興八景圖》冊於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秋創作,董其昌稱其「是月寫設色小景八幅, 可當《秋興八首》」,認為其與唐代詩人杜甫的《秋興八首》相當,故而有了這個稱呼。雖然畫中景致為董其昌遊玩蘇州、鎮江時所見,還仿了米芾、趙孟頫的作品,但是,畫面中既沒有出現對景的寫生,也沒有出現與米芾、趙孟頫的作品相同的格局與排布,而是以兩者作為基礎後隨性而畫,仿神而不仿形,追求古人的作畫意境。比如八開的第六開,題:「吳門友人以米海岳《楚山清曉圖》見視,因臨此幅。庚申九月七日。玄宰。」從題跋上可知,這幅畫是觀得友人所藏的《楚山清曉圖》而繪,此幅《楚山清曉圖》的作者就是米芾,他與他的兒子米友仁在山水畫中的創意就是用筆墨及留白形成了環繞在山間的雲霧,別具一格,稱為米氏雲山。因此,在這張冊頁的畫面中,雲山的處理方式就是以米氏雲山為基礎,配以幽靜的林間屋舍。
此外,冊頁畫面還配有題詩,題詩錄有杜甫、陸游、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等人的名篇,句中或曰「黃廬岸白萍渡口」「波上往來舟」,或曰「霽霞散曉月猶明」「雨余山更清」。董其昌曾說過詩不必與畫合,但是《秋興八景圖》冊中的題詩與畫面兩兩應和,互為一景。八開冊頁,八個不同的景象,所描繪的皆是秋日之象,布局疏朗,一派恬靜太平之景。
除了冊頁內容,《秋興八景圖》冊的封面是宋錦中的精品,稱為盤絛花卉紋宋錦,是明代的典型代表作,巧妙地將盤絛紋與花卉的結合,配以活色工藝,使織物表面色彩豐富,變化無窮且艷而不火,使得整本冊頁更加典雅別致。
《秋興八景圖》冊被學術界公認為董其昌山水畫之代表作品,在「丹青寶筏」特展期間,上海博物館的專業複製團隊運用非遺工藝,手工複製了100套冊頁,所用的工藝名為「珂羅版印刷」(即對其英文名「collotype」的音譯),又被稱作「玻璃板印刷」。它是照相平版印刷工藝的一種,清光緒初年通過上海土山灣印書館傳入,距今已有150年的歷史。全國博物館系統中,僅上海博物館一家還在延續這項古老的書畫複製技術,並於2018年獲得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傳統平面印刷技術相比,運用珂羅版技術複製出的作品還原度高,更忠實於原作,沒有網點,通常被認為是書畫復仿領域最好的工藝。經過照相、修版、製版、印刷、裝裱等步驟製作完成,對於紙張、印章等細節之處同樣也要做到一致,所耗心力不亞於原作。在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開幕式上,上海博物館將採用珂羅版印刷的《秋興八景圖》冊001號,贈送給董其昌書畫藝術博物館收藏,以做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