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超級國寶(全二冊)> 086 福船 「集中國古代海船之大成」的福船

086 福船 「集中國古代海船之大成」的福船

2024-10-11 02:31:09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明(公元1368—1644年)

  尺寸:長31米,寬8.2米,高近30米

  館藏地: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

  供圖: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

  主講人:周淑

  大家好,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這件展品有些特別,它靜臥在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的中央大廳中,長達31米,寬8.2米,最高的地方將近30米,體量龐大,氣勢恢宏。當您走進博物館,立刻就會被這件「龐然大物」吸引,它就是博物館的標誌性展品——福船。它是根據鄭和下西洋的標準船型所復原的一艘明代福船,由於體量龐大,無法陳列在玻璃櫃內,因此,您可以與它親密接觸。

  福船,也叫「大福船」,是我國古代一種著名的海船船型,因為建造於福建而得名。但福船也不限於福建造的海船,而是對我國福建、江浙沿海一帶所造尖底海船的統稱。中國是世界上造船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造船技術也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明代,古代中國帆船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更出現了鄭和下西洋的遠洋航海壯舉。在鄭和遠洋的船隊中,所使用的標準船型主要就是福船。

  今天要為您介紹的這艘福船是一艘尖底的木船,船頭尖、船尾寬,首、尾兩頭都微微上翹。船底最低處凸出的部分是船的龍骨,如同人和動物的脊椎,是船隻重要的承重結構,可以增強船的縱向強度;船體中部兩側凸出的木結構是舭龍骨,可以減少船隻在風浪中的搖擺,增加船隻的穩定性。這艘船的甲板上有三根桅杆、三面風帆,高達26.6米的主桅杆就安裝在甲板中部;甲板上設有上下艙口,可以通往甲板下的船艙。船尾處的上層建築叫作「艉樓」,共有三層。

  福船在海上行進時,主要依靠的是藉助風力的風帆;無風的時候,可以靠人力搖櫓驅動船隻。船的尾部還有可升降的舵,用來操縱船舶的航行方向。桅杆上的風帆是用桐油塗浸過的棉麻布做成的,防水性好,不易吸水也不易老化。這些帆還可以圍繞桅杆旋轉,便於船員根據風向調整帆的角度。帆面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根用竹子做的橫樑結構,即使帆面有破洞也不會影響整體。不過,這些帆也很沉,需要使用旁邊的絞關木,用力絞起繩索,才能把它們升到桅頂。當然,落帆就方便多了,帆體能依靠自身重力,快速收落。

  

  這艘福船是一艘尖底的木船,船頭尖、船尾寬,首、尾兩頭都微微上翹。船底最低處凸出的部分是船的龍骨,如同人和動物的脊椎,是船隻重要的承重結構,可以增強船的縱向強度;船體中部兩側凸出的木結構是舭龍骨,可以減少船隻在風浪中的搖擺,增加船隻的穩定性。

  這艘福船的吃水深度是2.1米,排水量為224.6噸。吃水指的是船浸在水裡的深度;排水量指的是船在裝滿貨物時所排開的水的重量,通常用噸來計算,是反映船舶大小的重要指標。

  福船所採用的先進技術

  中國古代的造船技術十分發達,這在明代福船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的這艘福船就展示了一項先進的傳統造船技術——水密隔艙。

  在船尾的右側,可以看到福船船艙的內部結構:船艙內部並不是連成一體的,而是被木板分隔成了多個艙室,還將木板縫隙填充起來,使各艙室之間不留空隙。試想,當某個船艙破了窟窿後,水會不斷從外面滲入。而船員在發現這種情況後,可以馬上轉移這個艙室里的貨物,再用木楔子和木塞之類的材料將洞暫時堵住。由於船艙被隔成一間一間的密閉艙室,所以即使這間艙室進水了,水也不會滲到其他艙室。於是船還可以繼續航行,等到了目的地再修補。

  這種水密隔艙技術,使用隔艙板將船艙分割為各自獨立的水密艙區,極大地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這種技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東晉末年。當時國家動盪,社會矛盾尖銳,孫恩、盧循率領百姓從浙東沿海發起了反晉的起義。他們從海上起兵,積極建造艦船,研究先進的水戰技術與造船技術,在東部沿海和長江等水域與東晉軍隊交戰多次。當時,盧循建造了一種新的八槽艦,在這些水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用橫艙板將船體的底層分成了彼此獨立的八個船艙,所以稱為「八槽」;各艙單獨密封,互相之間不會滲水,因此被稱為「水密」。這正是水密隔艙技術的雛形。

  水密隔艙是我國古代造船技術的重大突破,不僅在我國得到推廣,從近代開始也傳播到西方,一直沿用至今,對世界航海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除了分隔船艙、提高船舶的抗沉性,這項技術還有兩方面的作用:首先,厚實的隔艙板支撐著船體的內部,能夠增強船的橫向強度,使船體結構更加堅固;其次,如果這艘船需要運送貨物,比如茶葉和不同種類的香料,那麼,多個船艙也便於貨物的分倉儲貨,更利於裝卸和管理。

  船尾的右側,可以看到福船船艙的內部結構。

  船艙內部並不是連成一體的,而是被木板分隔成了多個艙室,還將木板縫隙填充起來,使各艙室之間不留空隙。

  除了水密隔艙,這艘福船還採用了另外一項了不起的中國傳統造船技術——榫卯連接。組成船體的木構件又多又重,那麼,怎樣將它們緊密連接在一起呢?在連接大件木頭時,釘子使用起來不方便,而且在海水中容易生鏽。而榫卯連接技術是一種不使用釘子的技術,它是將木構件加工成彼此可以嚴密扣合的形狀,通過形狀自身的凹凸連接為一體,凸出的部分被叫作「榫」,凹進的部分被叫作「卯」。使用榫卯技術後,船隻的不同部件被巧妙地結合起來,就像木頭拼圖一樣,連接成了一個牢固的整體,在水中長期活動也不會鬆脫。這艘福船的外板、甲板、艙壁板、龍骨的連接都採用了榫卯連接技術。它與水密隔艙技術都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航海事業的貢獻。

  鄭和下西洋的標準船型

  中國古代的船型種類繁多,但大體來看,可以按照船首形狀的不同,分成尖首和方首;按照船底式樣的不同,分為尖底和平底。而福船就是尖首、尖底船型的代表,沙船則是方頭、平底船的代表,它們與廣船、鳥船合稱為「中國四大古船」,尤其是前三者已馳名中外。

  同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船型,在鄭和的寶船船隊中,卻很少見到廣船,沙船也不大使用,大多數船型都是福船。那麼,福船與其他三大古代船型相比,究竟有什麼優勢能夠讓它脫穎而出,成為鄭和下西洋的標準船型呢?

  首先要從福船自身的優良性能說起。早在宋代,福船就以「海舟以福建為上」而著稱於世。福船的船體高大,尖底造型使它吃水更深,有利於破浪前進;加之尖頭闊尾、結構堅固,多水密艙,容量大,寬闊的甲板也便於裝卸及作戰,而且穩定性好、抗風力強,非常適合遠洋航行。

  從明王朝的角度來看,下西洋是涉及國家政治、外交乃至經濟大局的要事。若要完成這項重大使命,必須確保航行船隊的安全,而船隊的安全又是以船隻的抗風暴、續航和海上作戰能力為基礎的。在這幾方面上,穩定性好、便於作戰的福船顯然具有優勢。

  再者,從航線來看,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要駛向西洋各國,途經太平洋、印度洋,還要航行到波斯灣和東非沿岸等深水海域。雖然「有水就能行船」,但合適的船型卻能讓航行速度更快,因此選擇尖底、吃水深、長寬比小的福船船型也就順理成章了。

  相比之下,因為廣船主要航行於礁石密布的南中國海,造船材料要選用好的硬木;早期使用的是堅硬而沉重的鐵力木,明代後期開始,由於鐵力木資源奇缺,才改用其他硬木。而福船用松木、杉木等木材就可以建造。在同樣大小的尺度下,雖然廣船比福船更堅固,但廣船對木材的投資更大,且空船的重量偏重,相對的載貨量就會變小,損壞後維修的難度也比福船大。另外,廣船上窄下寬的形制,在遠洋時的穩定性也不及福船。鳥船為快速的小型船,也不適合作為遠洋主力。沙船平頭、平底、方尾,主要航行於水淺、多灘的近海航線,同樣不適合深水大浪的遠洋航行。

  因此,憑藉適於遠洋的優越性能,福船成為鄭和下西洋的標準船型,更成為我國古代航行於「海上絲綢之路」的最優秀的木質帆船。

  古代福船上的傳統民俗與文化

  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的這艘福船,是參考明代相關文獻,以明代福船為原型,由舟山著名造船作坊以傳統木船的製作工藝和技術打造的,是一艘可以實際下水航行的實船。除了船型與船體設備,這艘福船在細節上也處處體現著古代福船上的傳統民俗與文化。為了寓意吉祥,船首和船尾分別裝飾著彩繪的獅子頭和鷁鳥。船頭的左右兩側還各有一隻活靈活現的「眼睛」,是模仿魚的眼睛而安裝的「船眼」,寓意識途。而船眼眼珠的朝向也大有說法:民間有個風俗,習慣通過船眼眼珠的朝向來區分船隻的用途,船眼的眼珠朝上代表是天子的官船,船眼朝前看的就是尋路的商船,而船眼朝下看的則是捕魚的漁船。

  在這艘福船的艉樓二層還設有神堂,神堂中供奉著一尊神像。台灣、福建等地的朋友肯定對這位神靈更熟悉,它就是歷代船工、海員、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媽祖。

  媽祖又被人們稱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海神娘娘。她是舊時民間所信仰的保佑航海平安的海神,主要流傳於東部沿海地帶。關於媽祖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相傳,媽祖出生在北宋年間福建湄洲的一戶普通漁家,因為從出生到滿月都不啼哭,所以取名林默,人稱「林默娘」。民間傳說林默非常聰明善良,從小就熟悉水性,經常在大海中拯救遇難的船隻,還能為人治病,預言禍福,被人譽為「通賢靈女」。後來,林默在海上搭救船隻時不幸被桅杆擊中頭部,落水身亡,年僅28歲。人們為了紀念她,便立廟祭祀,稱之為「媽祖」,並奉為海上保護神。

  在古代,船舶起航前要先祭媽祖,祈求她保佑順風和平安,還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後來,媽祖的影響逐漸擴大到福建乃至全國各地,尤以台灣等地為甚。近代以來,媽祖崇拜甚至超越了國界,在東南亞等地也有許多信徒和廟宇。

  明清時期主要的戰船船型——福船

  憑藉優越的性能,福船成為明代官方使臣出使海外的重要交通工具,除了鄭和下西洋,徐兢出使高麗、冊封使出使琉球乘坐的都是福船。此外,福船還是明清時期主要的戰船船型。它可以憑藉「身高」的優勢,居高臨下發射火炮火箭,而且船首尖且高昂,有很強的衝擊力,甚至可以擊沉敵艦。「福船乘風而下,如車碾螳螂」,歷時10餘年,掃清東南沿海倭患的抗倭名將戚繼光,渡海東征、驅除荷蘭殖民者、收復寶島台灣的鄭成功,他們的船隊和水師的主要船型也是福船。福船作為最能代表明代造船成就的木船,堪稱「集中國古代海船之大成」。

  歡迎大家來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親自登上福船的甲板,近距離觀察福船的船型與結構,深入感受中國歷史悠久的航海文化以及古人的智慧。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