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超級國寶(全二冊)> 085 金鑲紅藍寶石冠 明朝皇帝賜予沐氏家族的名貴之物

085 金鑲紅藍寶石冠 明朝皇帝賜予沐氏家族的名貴之物

2024-10-11 02:31:06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明(公元1368—1644年)

  尺寸:通高11.5厘米,直徑7~11厘米

  出土地:雲南省昆明市呈貢區王家營沐崧夫婦合葬墓

  館藏地:雲南省博物館

  圖片:邢毅攝

  主講人:陳奕垚

  

  您好,今天我為您介紹一件金燦燦、華麗麗的文物,它就是金鑲紅藍寶石冠。

  提到雲南,我們會想到金庸小說中大理國時期的段正淳、一燈大師段智興,也會想到傳說中天龍八部的部眾迦樓羅大鵬金翅鳥。但是,您是否還記得《鹿鼎記》中的沐王府?放眼中華歷史五千年,那是一段短暫、相對獨立,又給人田園牧歌氣息的歷史。

  我們的故事就從這裡開始。1963年,在雲南呈貢王家營發現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墓葬——沐崧夫婦合葬墓,從中出土了上百件金銀器,而金鑲紅藍寶石冠便是其中的珍品。金鑲紅藍寶石冠造型呈半球形,由內外四層形似蓮花瓣的薄金片累疊而成;冠面鑲嵌著紅、藍、綠、白等各色寶石50多粒;冠兩側各有小孔兩個,並用四支金簪穿入冠內髮髻中以固定冠身。整體來看,金鑲紅藍寶石冠上具有艷麗色彩的名貴寶石與黃金交相輝映,顯得更加富麗華貴。

  沐氏家族鎮守雲南

  提到沐王府,它的奠基人是沐英。沐英從小雙親亡故,明太祖朱元璋將他收為養子。他經營川藏地區,開拓邊疆數千里,洪武十年(1377年)被封為「西平侯」。1381年,沐英輔佐朱元璋當上皇帝後不久,他奉命鎮守地處邊陲的雲南,多次平定了西南邊境的叛亂,在金庸武俠小說《鹿鼎記》中就有沐家軍大戰叛軍「象陣」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沐英。

  在雲南期間,沐英一方面平息地方叛亂,另一方面大力發展雲南經濟,開墾荒地,屯田戍邊,並把先進的農耕技術傳授給當地的居民,僅僅幾年時間,就為雲南百姓的安居樂業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沐英在雲南的表現讓朱元璋感到十分欣慰,在上朝時,朱元璋拍著沐英的肩膀說:「有你鎮守雲南,我就高枕無憂了。」

  高超的金銀器製作工藝

  後來,明朝皇帝命工匠打造金鑲紅藍寶石冠,賜予沐氏家族。這頂頭冠集中融合了多種工藝技法,如捶揲、鏨刻、焊接等,充分反映了明代金器製作水平的高超,更顯現了明代王侯之物的華貴。

  在我國古代的金銀器鍛造中,工藝大體分為鍛造、鏨刻、鑄造三大領域:鍛造是指錘打金屬,鏨刻指的是用鏨刀在金屬上雕刻圖案,而鑄造是將熔化的金屬注入鑄模之中。往往這三種工藝會在同一作品中出現,相互滲透,賞心悅目;或者是在其工藝領域中被推向極致,回歸本源,古樸天然。

  其中「錘揲」又被民間稱之為「抬鈒」,據考古發現,我國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有打制銅飾件出土。隋唐時期,大量的金銀器就是用這樣的工藝鑄造,被稱為「錘揲工藝」。這是流傳數千年的傳統手工藝,也是一種用手工藝方法把金、銀、銅等金屬材料,靠打胎、鏨花、焊接等技法鍛塑成圓雕、浮雕的各種藝術品,以及實用器的成形工藝。隋唐時期錘揲金銀器工藝達到了鼎盛時期;明清時期,由於社會需要,實用器中洗臉盆、碗、盤、文房墨盒大多都是用這樣的工藝打造而成。首先將紅銅燒透,打薄;然後經過反覆退火後,在砧子上繼續捶打到位,待形狀變化後再通過捶打、收攏等做出凹凸部分和底部;如果有浮雕的地方,在砧子上敲出來,然後還需要在松香班上鏨刻細紋,讓器物看起來渾然天成。

  三鑲式如意

  在金鑲紅藍寶石冠上,最明顯的就是頭頂「如意形」的雲冠。

  在金鑲紅藍寶石冠上,最明顯的就是頭頂「如意形」的雲冠。

  提到如意,我們想到的可能是宮廷的皇家器物,可能是表達祝福的成語「萬事如意」,還可能是裝飾品。但是,實際上最開始「如意」是用作兵器和撓痒痒的工具。據《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修真器用章》記載:「如意黃帝所制,戰蚩尤之兵器也。後世改為骨朵,天真執之,以辟眾魔。」說明如意最開始是皇帝製造的,用來打敗蚩尤的兵器。後世把如意改作骨朵,因為如意最早是兵器,所以如意自帶辟邪的效果。

  根據故宮博物院的資料得知,如意的起源與我們日常生活中俗稱「不求人」的搔背工具有密切的關係。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的形狀,用來表示手觸及不到的地方,搔之可如意,故稱「如意」。在清朝《事物異名錄》中有「如意者,古之爪杖也」,也就是現在的痒痒撓。

  現在常見的如意經典樣式有三種:天官式如意、靈芝式如意和三鑲式如意。天官式如意就是直柄式如意,線條簡單,但是高貴而威嚴;靈芝式如意的造型跟靈芝一樣,九鼎如意都是靈芝式如意;另外,在珍貴的紫檀紅木或者銅鎏金上,鑲嵌玉器、瑪瑙、碧璽、珊瑚、象牙、翡翠等名貴寶石,我們便稱為「三鑲式如意」,金鑲紅藍寶石冠就屬於三鑲式如意。

  在古代,「如意」的用途很廣泛,它可作為防身器物,在戰爭中作為指揮作戰之物,寓意萬事順利、吉祥如意。作為吉祥之物,它在民間及宮廷中都有廣泛的使用,常人在遠行前,家人或友人都會送上如意,以表良好的祝願;佛僧講經時,常用「如意」做隨身攜帶的道具。清代,「如意」在宮廷中得到了最廣泛的應用。如皇帝登基大典上,主管禮儀的臣下必敬獻一柄「如意」,以祝願國家政通人和、新政順利;在皇帝會見外國使臣時,也要饋贈「如意」,以示締結兩國友好,國泰民安。在帝後、嬪妃的寢室中均有「如意」,以頤神養性,兆示吉安;特別是在帝後大婚,以及宮中萬壽,中秋元旦時節,臣下都需要敬獻數量不少的「如意」,以寓意帝後平安大吉、福星高照。可見,在金鑲紅藍寶石冠上裝飾如意,同樣是表達對沐式家族的美好祝願,同時還有皇帝心中對沐氏家族地位的認可。

  除了如意形的雲冠,頭冠側面那至今依舊閃耀的紅藍寶石一樣會吸引您的眼球。

  金鑲紅藍寶石冠上的藍寶石

  除了如意形的雲冠,頭冠側面那至今依舊閃耀的紅藍寶石一樣會吸引您的眼球。頭冠上鑲嵌有50多顆紅藍寶石,紅寶石在明朝時期已經廣泛使用,並且明朝時期有和緬甸有頻繁的商貿往來,但藍寶石之所以大量出現,有一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船隊也功不可沒,那就是鄭和的船隊。

  鄭和是雲南昆陽人,明朝航海家。他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跨越了半個地球,七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進行了15世紀末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明史·鄭和傳》中記載,「造大舶,船44丈」,這裡的44丈大約是146米。鄭和的主船名為「大福號」,其排水量達到2500噸;而90年之後的1492年,哥倫布的主船「聖瑪利亞號」,全長僅23米,排水量為120噸。由此可見,明朝時期中國航海技術的先進。

  1409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經過錫蘭山國,也就是今天的斯里蘭卡。因為錫蘭山國家寺院裡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圓寂時留下的佛牙,鄭和奉明成祖之命到錫蘭山寺敬佛後,布施了金銀物品,並建立了「布施錫蘭山佛寺碑」。錫蘭山國國王亞烈苦奈兒得知明朝的船隊上裝著大量財物,便想據為己有。於是,他誣陷鄭和覬覦佛牙,威脅到了錫蘭山國家的利益,想要扣留大明的船隊。鄭和得知消息後,馬上離開錫蘭山國,去往其他國家繼續訪問。

  頭冠側面圖

  當鄭和返航再次經過錫蘭山國時,國王亞烈苦奈兒誘騙鄭和來到錫蘭山國中,還利用鄭和不在船上的機會,發兵攻擊了大明船隊,甚至砍伐樹木堵住了鄭和回去的道路。鄭和在不能回船的情況下,冷靜地分析了戰局後得出判斷:錫蘭山軍集體攻打船隊,那麼,都城的防禦必然是空虛的。於是,鄭和率領隨行的2000名將士改變了行軍路線,從小路出其不意地攻打了錫蘭山國的都城。軍隊破城而入,生擒國王亞烈苦奈兒及其家人並帶回國內。朱棣當時並沒有殺錫蘭山國的國王,而是網開一面,並派人護送他回到錫蘭山國。從此以後,錫蘭山國便成為大明王朝的友邦,明朝也獲得了錫蘭山國的大量寶石和珍品。金鑲紅藍寶石冠上的藍寶石,很大部分就是來自錫蘭山國,也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

  關於金鑲紅藍寶石冠的故事,就為您介紹到這裡。我們由此可見,沐氏家族世代鎮守雲南,不僅為明朝守住了國家的疆域,更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