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公元1368—1644年)
2024-10-11 02:31:03
作者: 劉鈺婷 等
083 張翀《飲中八仙圖》屏 杜甫詩中的八位酒仙
國寶小檔案
年代:明(公元1368—1644年)
尺寸:每條長128厘米,寬60厘米
材質:紙本淡設色
館藏地:濟南市博物館
供圖:濟南市博物館
主講人:楊冬梅
今天我為您介紹的是一組明代的屏風,上面是著名畫家張翀所繪《飲中八仙圖》。杜甫的一首《飲中八仙歌》成為歷史長河中略帶酒香的一朵浪花,一直令人陶醉至今。明代著名畫家張翀將杜甫的這首詩及詩中八位酒仙的醉態,生動地畫進了八幅條屏里。
張翀,字子羽,號圖南,明末清初江寧(今江蘇南京)人。他的人物畫造詣極高,已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其作品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都有收藏。濟南市博物館所珍藏的這八幅《飲中八仙圖》屏,為紙本,淡設色,每條長128厘米,寬60厘米。畫中這八位酒仙都生活在唐代首都長安,都是大名鼎鼎的人,他們都有幾個共同的特點:才華橫溢,豪放豁達,嗜酒無度。接下來,讓我們跟隨張翀的畫作走入唐代的長安,看看他們都是怎樣的醉態。
第一幅畫的是賀知章。賀知章,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少年時便以文采出眾而聞名。武則天證聖元年考中狀元,是浙江第一位狀元。歷任國子監四門博士、禮部侍郎、秘書監等職,深得唐玄宗的賞識。老年時多次請辭,終得恩准。歸鄉途中,他感慨物是而人非,隨口吟道:「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詩好、文好、字好、酒量也好。有一次他喝高了,騎在馬上搖搖晃晃,竟掉到井裡,並在井底呼呼大睡。張翀將賀知章醉眼矇矓騎在馬上的神態,描繪得惟妙惟肖,並在畫的右上角題杜甫詩句:「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第二幅畫的是汝陽郡王李璡。他是唐睿宗皇帝李旦之孫,寵極一時。歷史記載,他長得俊秀端正,不僅文、詩俱佳,箭也射得極好,是個文武全才,還與賀知章是詩酒之交。畫中描繪了已經喝了三斗酒的李璡去朝拜皇帝時,路遇酒麴車,又饞得流出了口水,恨不能把自己的封地遷到酒泉去。畫家準確勾勒出了身份尊貴的李璡盡享醉意的神態。畫面的右上方題杜甫的詩句:「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汝陽郡王李璡
天寶年間左丞相李适之
詩人、名士崔宗之
第三幅畫的是天寶年間的左丞相李适之。他是恆山王李承乾之孫,唐開元年間任通州刺史,以強幹見稱;天寶元年升為左丞相,後因李林甫陷害而被貶為宜春太守,曾賦詩道:「避嫌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道出了罷相後杯不離手,每日與好友會飲的生活狀態。畫中所繪李适之正伏案構思,右手竟然擎著酒杯。畫面右上方題杜甫詩:「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世賢。」古人認為長鯨能吸百川之水,李适之每天花費萬錢買酒,他的酒量之大如長鯨吸百川一般。
第四幅畫的是詩人、名士崔宗之。他是滑州(今河南滑縣)人,世襲齊國公,官至侍御史,長得瀟灑俊美,常與李白詩酒唱和。畫中所繪崔宗之高舉酒杯,仰頭傲視青天,俊美身姿如玉樹臨風一般。畫面左上方題杜甫詩句:「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第五幅畫的是名士蘇晉。他是雍州藍田(今陝西藍田)人。少年時便文采飛揚。開元年間考取進士,歷任崇文館學士、吏部侍郎等職,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和賞識。唐玄宗所下聖命,多為蘇晉定稿潤色。除了詩文之外,還有兩個相互矛盾的愛好,即禮佛參禪和喝大酒。畫中身穿僧衣的蘇晉閉目打坐,好像是在念佛,但又心不在焉,刻畫了他既向彌勒、又愛杜康的矛盾心理。畫面左上方題杜甫詩句:「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名士蘇晉
大詩人李白
第六幅畫的是大詩人李白。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他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那時就表現出了超乎同齡人的詩詞天賦。開元年間,李白到長安去拜見賀知章,並奉上他的《蜀道難》等詩作。賀知章看後大驚道:「這是太白金星降臨人間了嗎?」遂稱李白為「謫仙」,其「詩仙」之名也由此而來。人們稱讚李白的詩:「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的詩句正如神來之筆,雄奇豪放、浪漫飄逸、清新脫俗。
唐玄宗天寶元年,李白曾供職於翰林院,僅一年多就辭官,離開長安後,雲遊四方。李白的仕途坎坷跌宕,有著一腔報國熱情卻不能如願,但這沒有改變其豪放不羈、縱情山水、詩情酒意的性情。他在詩中曾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畫中李白喝得酩酊大醉,此時官差傳來旨意:皇帝召見。他竟然不理,醉臥於酒罈之上。張翀用畫筆突出表現了李白不畏權貴、恃才傲物的形象。畫面右上角題杜甫詩句:「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第七幅畫的是大書法家、詩人張旭,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官至左率府長史,史稱「張長史」。他的詩境界幽深,構思精巧,他的草書在當時更是無人能及。相傳他大醉後呼呼狂走,索筆揮毫,筆走龍蛇,變化無窮,下筆如神,被當時人稱「草聖」。這幅畫描繪的是:張旭酒後,在王公面前毫不顧忌尊卑和禮節,脫帽裸露頭頂,奮筆疾書。畫家用酣暢的筆法,生動地刻畫出張旭狂放不羈、傲視獨立的性格特徵。畫面左上角題杜甫詩句:「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大書法家、詩人張旭
名士焦遂
第八幅畫的是名士焦遂。焦遂是一介布衣,據史料記載,他口吃,平時不說話,但是在喝了酒以後,尤其是喝醉時,則會口若懸河,對答如流。關於焦遂的史料記載不多,從零星的描述可以窺見此人滿腹經綸、學識淵博,可能因為口吃而不願入仕為官。畫中描繪的焦遂與世無爭而又高談闊論,其真知灼見往往吸引了周邊的其他人。畫面右上方題杜甫詩句:「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在這幅畫的上方畫家自題曰:「杜少陵飲中八仙歌,重疊用韻亦似三百篇文章之意,緬想是時群公放達不羈之妙,余作此圖其眾,然形肖各無相類似,重出者皆贗本也,鑑賞家當審焉。弘光龍飛元年上元燈夕畫。張翀識。」下鈐一方「張翀之印」,一方「字子羽」朱文印。
這組《飲中八仙圖》畫屏的畫面都沒有過多的背景渲染,只有各色人等。以人物的大小來區分主次和身份的高低,這也是封建社會時期慣用的表示身份貴賤的繪畫模式。人物形態各異,整體線條流暢準確、剛柔相濟,用筆利落乾淨。人物的臉部用細筆勾描、鬚髮分明,表情恰到好處,每個人都被刻畫得生動傳神。這應該是張翀人物畫中的佳作,希望您有機會能來濟南市博物館親自感受這八幅作品展現在您眼前時的震撼。
國寶小檔案
年代:明(公元1368—1644年)
尺寸:重約1千克
出土地:江西省南城明益宣王朱翊鈏夫婦合葬墓繼妃孫氏的棺中
館藏地:江西省博物館
供圖:江西省博物館
主講人:趙桐
王母駕鸞鑲寶石金挑心
這件挑心的簪會被人們戴在頭部正面的中心位置。它整體呈對稱結構,給人以穩重的感覺。金鳳昂首挺胸,呈展翅高飛狀,鳳頭英姿勃勃,雙目鏨刻得炯炯有神,冠庭飽滿,羽冠呈流線型向上延伸;頸部蒼勁有力,挺拔健壯,頸後左右各有兩條旋渦狀的金絲;雙翅打開,像正在飛行一般,雙翅圓托上分別鑲嵌一顆大紅寶石作為花心,花絲掐成菊花花蕊;翅膀上採用了錘揲的工藝,展現了羽毛的細部。
金鳳的整體造型在英氣中略顯柔美,很符合地位崇高的女神的坐騎形象。王母端坐於鸞背之上,頭戴花冠,身披雲肩,廣袖長裙,雙手持一枝荷花,背後環繞著鑲嵌著七顆色彩繽紛的寶石的金輪,如火焰一般,象徵著其神仙之身的尊貴。
整體呈對稱結構。金鳳昂首挺胸,呈展翅高飛狀,鳳頭英姿勃勃,雙目鏨刻得炯炯有神,冠庭飽滿,羽冠呈流線型向上延伸。
弧形金鈿上有九個用金片捶壓呈圭狀的神龕,並排鑲嵌在鏤空鏨花弧形底板上,每個龕與底板之間都用橢圓形托座相接。
八仙嵌玉鑲寶石金鈿
弧形金鈿上有九個用金片捶壓呈圭狀的神龕,並排鑲嵌在鏤空鏨花弧形底板上,每個龕與底板之間都用橢圓形托座相接。神龕四周裝飾有海濤、壽山、雲花紋,每個龕分別焊有兩個寶石托,中間一龕略大,焊有三個寶石托;九個玉雕仙人的間隙各鑲嵌紅寶石一顆,共10顆。其背底的整個金片打造成連續的鏤空如意雲紋,就像祥雲環繞在仙人周圍一樣;背後中間焊接一串扁管,用以穿繩。
玉人居中,應為南極壽星,兩旁為八仙,壽星略高於八仙。八仙從左至右分別為:韓湘子、曹國舅、藍采和、漢鍾離、鐵拐李、呂洞賓、張果老、何仙姑。整件金鈿呈紅、黃、白三種顏色,增添了雅致的審美趣味,高貴而不艷俗。
雙龍「福壽」鑲寶石金掩鬢
這對金鑲寶雙龍「福壽」掩鬢整體呈圓形,兩側用粗金絲繞成兩條相對上升的五爪龍,中間的篆體字「福」「壽」以花卉、雲朵飾為邊,並用累絲、掐絲等手法飾以細小、繁密的捲雲紋和卷草紋,整體造型為雙龍捧字。雙龍龍頭處與大字當中各嵌一顆紅寶石,龍尾相連處嵌藍寶石,藍寶石兩側各鑲兩顆寶石。龍身活靈活現,字則端莊有力,龍身的轉折處和大字的筆畫空隙間都用纏枝花連接。
整體呈圓形,兩側用粗金絲繞成兩條相對上升的五爪龍,中間的篆體字「福」「壽」以花卉、雲朵飾為邊,並用累絲、掐絲等手法飾以細小、繁密的捲雲紋和卷草紋,整體造型為雙龍捧字。
王母位於整個頭面的中心,其餘各神仙環繞四周做群仙宴飲狀,整體氣氛熱烈。整副頭面插戴在頭上,好一幅「群仙會祝壽圖」。
這對掩鬢雖然個體不大,卻採用了累絲、掐絲、焊接、捶壓、鑲嵌等多種技法,細緻且精美。雙龍戲珠及「福壽」二字顯示了王室貴胄的雍容氣派和典雅風範。
群仙會祝壽圖
這麼多神仙在一起是在共謀什麼大事嗎?這要從位於中心位置的王母娘娘說起。西王母是中國道教神話中一位地位至高無上的女神。有關她的記錄,最早出現在先秦古籍《山海經》中:「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其形象並不太好看,而且有濃厚的圖騰色彩;在《漢武內傳》及其之後的道書中,西王母成為美麗雍容的婦人,不僅掌管著女神的仙籍,還掌管著能夠長生不死的藥,每當蟠桃成熟時,西王母就要設宴款待為她祝壽的眾神仙;到了明代以後,王母娘娘就成了長壽、富足、享樂的象徵了。
在道教的傳說中,南極壽星是元始天尊座下大弟子,道教奉其為南極仙翁,位置很高。八仙傳說的故事則由來已久,至明代中期定型為由漢鍾離、呂洞賓、鐵拐李、張果老、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何仙姑組成的神仙群體。八仙的傳說來源於凡人修仙,人物和故事的世俗化拉近了神仙與人之間的距離,一定程度上讓人們釋懷心中的疑慮、苦悶和煩惱。
八仙在民間藝術中,常常表現的一個主題就是壽。八仙慶壽的吉慶場面,滿足了舉行祝壽禮儀人家的心理要求,使壽禮充滿了喜慶的氣氛,以期人如八仙一般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不老。基於人對生命的渴望這一事實,道教接受先秦以來的神仙思想和鬼神傳說,又結合易經、陰陽五行學說等理論,把長生不老作為自己的核心思想理論,迎合了人們的心理願望。由此可見,西王母、南極壽星和八仙組合在一起,其中心思想就是求壽、祝壽。
那麼,他們的組合是隨意搭配,還是一種固定模式呢?這三者的組合不僅與道教有關,還與戲曲有著極大的關係,應是取材於明代十分流行的一種戲劇——神仙道化劇。明代,道教文化在民間得到了深入發展;而道教勸善書作為宋明以來道教文化的重要載體,維繫著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社會結構和道德秩序;同時,戲劇也成為傳播道教勸善書、道教教義的重要媒介。
關於八仙的神仙道化劇,主要可以分為三種形式:度脫劇、慶壽劇和降魔劇。最出名的八仙慶壽劇就是朱有墩的《瑤池會八仙慶壽》和《群仙慶壽蟠桃會》,王母、南極壽星、八仙等眾神齊上陣,祝賀天上人間壽誕,借神仙題材增加了節令賀壽的歡樂祥和與雍容華貴。王母位於整個頭面的中心,其餘各神仙環繞四周做群仙宴飲狀,整體氣氛熱烈。整副頭面插戴在頭上,好一幅「群仙會祝壽圖」。
明代藩王貴胄的奢侈生活
大明益宣王繼妃孫氏棺內還出土了其他許多鑲寶石首飾,包含了頭飾、耳飾、項飾、腕飾、戒指及衣飾等。一位明中後期藩王的繼妃,為什麼可以擁有這麼多珍貴的隨葬品呢?益藩王朱祐檳,是明憲宗第六子,弘治八年(1495年)到封地藩建昌(今江西南城)。益藩王系(含追封)共七世八王,孫氏的丈夫朱翊鈏則是益藩王系第四世王。「南城建藩封,又多商賈百貨叢集,故其俗獨為侈靡」,南城是江西撫河流域重要的城鎮,建藩使得當地的奢靡之風盛行。
僅這位孫氏的棺內就出土了248件隨葬品,還不包含散落的3000多顆珍珠、600多顆玉珠和100多顆寶石。另外,對於孫氏的厚葬,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根據「大明冊封益宣王妃孫氏壙志」記載:「子九人:長 ,冊封為益世子……」孫氏雖然是繼妃,但她的長子為益世子,而且子嗣眾多,去世後得以厚葬應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明代藩王墓中出土了多件鑲寶嵌玉飾品,體現了上層社會對金銀裝飾器物的喜好。在設計題材的選取上,動植物的組合,儒釋道人物,仙台樓閣,梵文祥字等樣式在明代的首飾設計上都有涉及;取材方面喜用黃金、白玉、紅藍寶石等多種材料的搭配,呈現出多彩化的特徵。明代上層貴族對於鑲嵌寶石類金銀飾物的喜好,大約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長時間穩定的社會環境和寬鬆的國家政策,使得明朝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富足,以華為美的消費觀風靡世間;二是由於1405—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所帶動的對外貿易和東南亞各國朝貢,為寶石材料的源源不斷供應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