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 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元代景德鎮同類器物燒造的最高水準
2024-10-11 02:31:00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元(公元1271—1368年)
尺寸:高43.5厘米,口徑5.5厘米,最大腹徑25.3厘米,底徑14厘米
館藏地:揚州博物館
供圖:揚州博物館
主講人:張薔
提到揚州,您會想到什麼?是唐代時期「揚一益二」的繁華,還是「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的美譽,抑或是聞名中外的揚州炒飯,等等。今天我為您介紹的是揚州另一張城市名片——揚州博物館珍藏的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這件來自600年前的梅瓶,高43.5厘米,口徑5.5厘米,最大腹徑25.3厘米,底徑14厘米,屬於元代景德鎮窯藍釉瓷器中的大型器物。其瓶身外壁通體施藍釉,呈現出晶瑩奪目的寶藍色。
霽藍釉的歷史
首先,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霽藍釉瓷器的由來。元朝時期的文化是粗獷奔放的,遊牧民族在廣袤的草原上奔馳,藍天、白雲下的草原就是他們的天堂,這種流淌在他們血液里的文化,讓他們對藍色和白色尤為偏愛。因此,藍色成為元代的流行色。
元朝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只存在了不到100年,但當時的手工業尤其是制瓷業卻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聰明的工匠們在研發多種瓷器品種時,採用了大膽的創新式手法,創造了眾多新的品種。比如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霽藍釉。
霽藍釉是一種添加了鈷土礦料的高溫石灰鹼釉,首先要在生坯上施釉,爾後在1280~1300℃的溫度下一次性燒成。元代陶工們創燒霽藍釉時,是用天然的鈷土礦料做呈色劑,礦物中的氧化鈷與並存的少量氧化鐵和氧化錳等金屬氧化物,使燒成的霽藍釉或明淨艷麗,或深沉古樸,耐人賞玩。雖然我國的雲南、江西和浙江都有鈷土礦藏,但由於國產的鈷料中含錳量高、含鐵量低,經高溫還原焰燒成後發色偏於灰暗。而這件梅瓶所用的是含錳量低、含鐵量高的進口鈷料,在適當的溫度、氣氛下燒制,發色純正濃艷,謂之「寶石藍」。
龍紋梅瓶俯視圖
用天然的鈷土礦料做呈色劑,礦物中的氧化鈷與並存的少量氧化鐵和氧化錳等金屬氧化物,使燒成的霽藍釉或明淨艷麗,或深沉古樸,耐人賞玩。
據文獻記載,當時霽藍器的廢品率較高。燒制這種產品時,窯爐中必須還原氣氛,且窯溫要控制得當。溫度低了,釉色發黑;溫度稍高就會出現流釉現象。燒制如此完美的大件梅瓶,須將瓷坯置於最好的窯位,而且燒造優質的產品不僅需要成熟的技術,也需要很好的運氣。該梅瓶代表了元代景德鎮同類器物燒造的最高水準,令人驚嘆。
梅瓶的用途
接著,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梅瓶的發展史。梅瓶出現於宋代,初名經瓶,根據宋代趙令畦在《侯鯖錄》中的記載,可知梅瓶一開始是盛酒所用。隨著人們審美意趣的變化,明清時期逐漸把梅瓶作為一種陳設瓷,有時也做花瓶用。
「梅瓶」這一定名的由來,出自民國時期許之衡所撰《飲流齋說瓷》,書稱:「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 此後約定俗成,便將這種小口、豐肩的瓷瓶稱為梅瓶。至今,景德鎮燒制的各式梅瓶,作為大眾家居的陳設品,仍不失為裝點美化生活、平添生活情趣的常用藝術品。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的藝術價值
接下來,讓我們共同走近揚州博物館的霽藍釉白龍紋梅瓶。
從紋飾上看,瓶身中部飾有「趕珠龍紋」,即一條正在追趕寶珠的飛龍。整條龍環繞瓶身一周,呈曲線形,龍首高高上昂,雙角後翹,口部大張,唇邊微卷,露出利齒。龍的四肢粗壯頎長,前後肢均一前一後地屈伸,呈現大步行進的狀態。每肢的前端都有前伸的三爪,爪尖鋒利,顯得十分勇武有力。四肢上的肘毛纖長稀疏,仿佛在隨風飄拂,與龍身四周所襯托的火焰形雲紋相呼應,又有一種飄逸之感。雲龍紋施以淡淡的青白釉,以藍釉點綴眼珠,頗有畫龍點睛的效果。古樸的藍釉瓶身與素淨的青白釉龍紋形成強烈的對比,仿佛是一條白龍自由翱翔於藍天之上,氣勢雄渾,呼之欲出,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從造型上看,其豐肩修腹的弧線斜收至脛部時,又以弧線外撇至底邊。這樣的梅瓶肩部顯得更加豐滿,而且整體修長美麗,具有極強的觀賞性。梅瓶最大腹徑與高度的比值近似於黃金比。工匠們在長年累月的勞動實踐中不斷發現並創造著美,這種比例並不是他們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一種「技進乎道」的境界,單純欣賞如此比例的器形便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
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的製作工藝
燒制梅瓶這樣的大型瓷器,器坯入窯後,在高溫焙燒過程中很容易發生變形,因此廢品率很高。元代統治者對制瓷業非常重視,政府尊重有技能的官匠,不僅可以免除他們的一切差科,地位亦可以世襲。這種政策激勵著景德鎮的匠師在制瓷工藝上不斷取得突破。他們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增加了胎土內氧化鋁的含量,在提高瓷器的燒成溫度和胎釉融合度的同時,減少了器物的變形,使燒制大型器物成為可能。製作大型器物時須用接胎法成形,因此我們看到的梅瓶器身上微微凸起的接胎痕跡是當時不注重修胎所致。作為時代的工藝特點,已成為今天我們鑑別的重要依據之一。
梅瓶拉坯成形後,陶工先在瓶體上刻畫龍紋及雲紋,龍紋必須在瓶體作360度全方位布局,才能產生最佳的視覺效果。龍身呈「S」形取勢,以便控制整個畫面的大勢,龍首、龍尾、龍爪、白雲結合在一起,既能起到平衡構圖的作用,又能產生延伸、拓展、擴張的效果。工匠的刻畫得心應手,深淺、粗細、疏密搭配,自然生動,恰到好處。整個龍紋栩栩如生,充滿著無限活力;然後,在瓶體周身施霽藍釉,最後在紋飾上施影青釉,燒成後呈現出藍天、白龍、白雲的精彩畫面。霽藍釉白龍紋梅瓶釉質瑩潤,色澤濃艷,紋飾精緻,代表了元代景德鎮同類器物燒造的最高水準。
享譽國際的稀世珍品
這件梅瓶在國際上也很有知名度。2000年10月21日,法國前總統席哈克訪問揚州時,在繁忙的國事訪問之餘,他提了一個小小的請求,希望能見到揚州博物館珍藏的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原來,在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Musée Guimet)的鎮館之寶中,也有一件中國元代的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因此,席哈克對揚州博物館珍藏的這件也充滿了好奇。
中國元代白龍紋梅瓶目前存世共三件,其中一件為宮廷的舊藏,現存北京頤和園,可惜有殘損;一件藏於法國巴黎吉美博物館,龍首處的釉面缺陷明顯,這兩瓶的高度都只有33厘米左右。唯有揚州博物館珍藏的這件器形最大,紋飾最為精美,保存也最為完好。
梅瓶存世量稀少是因為元朝時景德鎮的各大瓷窯都被朝廷所管轄,專門為皇室貴族燒制瓷器。這種精美的霽藍釉白龍紋梅瓶由於圖案的特殊性,只允許收藏於皇宮中。成批的瓷器燒製成功之後,品質較為完美的被直接運往京城,那些稍有瑕疵的就會被當場砸碎,因此這種梅瓶的產量在當時就比較少。後來歷經朝代更替和歲月變遷,數量越來越稀少,也變得越來越珍貴。
揚州博物館珍藏的霽藍釉白龍紋梅瓶,1992年經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評定為國寶級文物,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定為禁止出境文物。
[1] 我國把所有的文物藏品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又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其中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代表性文物被叫作一級文物。
[2] 元至正十一年,也就是1351年,屬於元代晚期。
[3] 古代人有時會為某些特殊原因,把珍貴的東西埋入地下,一般不會埋太深,大概是距離地面1米。比如發生戰亂或者天災的時候,人們為了避亂,會選擇離鄉背井或者舉家遷移。他們離開的時候,會帶著金銀細軟等容易攜帶而且保值保價的東西,而那些不易帶走的珍貴物品,比如易碎的瓷器,則會找個地方埋起來。後來種種原因,這些被埋在地下的物品沒有被拿出來,而是一直保存在原地,直到現在才被發掘。這樣的文物,就被叫作「窖藏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