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超級國寶(全二冊)> 081 「小宋自造」香爐 傳世鈞窯瓷器中的佼佼者

081 「小宋自造」香爐 傳世鈞窯瓷器中的佼佼者

2024-10-11 02:30:57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元(公元1271—1368年)

  尺寸:高42.7厘米,口徑25.5厘米

  出土地: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東郊白塔東南500米處

  館藏地:內蒙古博物院

  供圖:內蒙古博物院

  主講人:劉弘軒

  今天,我為您介紹的文物是一件元代的鈞窯瓷器,叫「小宋自造」香爐。它得名於器物正面的銘文,「小宋」可能是工匠的名字,「自造」意為自己製造。這件香爐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器形最大、最完整、製作最精湛的鈞窯香爐之一。

  黃金有價鈞無價

  鈞窯是我國五大名窯之一。它始於唐,盛於宋,起源於河南省禹州市附近。靖康之變因戰亂停燒,金大定後恢復並進一步發展。金、元時期,除今河南很多窯場燒鈞瓷,鄰近各省的一些窯場也都在仿燒,形成一個龐大的鈞窯系。

  本書首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鈞窯瓷器的基本特點是窯變成色,釉色為各種深淺不同的藍色乳光釉。其純粹、勻淨、含蓄的釉色,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於是就有了「雨過天青」和似玉非玉勝似玉的美名,再加之高溫下自然巧妙又幻化萬千的窯變效果,給人以無盡的想像空間,讓它的藝術價值瞬間飆升。鈞窯瓷器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的盛譽。

  宋、元兩代鈞瓷燒造技藝的結晶

  正因為宋代鈞瓷燒成條件高,在成形和燒制工藝中限制比較多,所以宋代鈞瓷的高度均不超過一尺(即33.3厘米),於是民間也常用「鈞不盈尺」來體現宋代鈞瓷的珍貴。和宋代鈞瓷不同,這件元代香爐完全打破了高度「一尺」的限制,高42.7厘米,口徑25.5厘米,堪稱已發現的鈞窯瓷器之最。受草原遊牧文化的影響,其渾圓碩大的造型也讓它成為元代鈞窯瓷器中的代表,1999年中國郵政局還專門以它為圖案發行了一枚小型郵票。

  香爐為三足獸,足尖的位置刻出三條爪痕。

  背面一隻麒麟「行走」於瓷器的後頸部正中位置。

  正面兩隻麒麟中間有一個長方形題記,上面刻有「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共15字的楷書銘文。

  香爐雙立耳,圓鼓腹,三獸足,足尖的位置刻出三條爪痕,口沿兩側各有一個長方形直耳,口沿至肩部兩側裝飾有獸形耳。頸部雕刻有三隻麒麟,貼於正反兩面:背面一隻麒麟「行走」於瓷器的後頸部正中位置,正面兩隻麒麟呈對稱分布,兩者中間有一個長方形題記,上面刻有「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共15字的楷書銘文。腹部裝飾著四個獸面鋪首銜環紋與獸面紋,因濃釉垂流經過,局部輪廓略顯模糊,虛實相映。

  香爐通體施天青色釉,胎質土黃色,因施釉非常濃厚,以致燒制時釉色縱橫由左上及右下流於器表,形成天青色釉面與土黃色露胎處的強烈對比,具有銅器的金屬質感。那麼,為什麼鈞窯香爐的釉會流動,而且是從左上角向右下角流動,而不是通常垂直往下流?原來,鈞瓷的燒成溫度很高,大約是1320°C以上。當窯溫達到1150°C以上時,一部分釉會開始溶化,靠近坯體的釉有的滲透於坯體之內;而表面上的釉由於黏性較弱,當它黏粘不住的時候,就會往下流,待燒成後其狀如涕,也就形成了當時風行一時的「流釉如涕」。

  據專家推測,鈞窯香爐採用的是斜裝窯法。入窯時它的兩隻腳會被墊高而呈傾斜狀,所以釉子會順著香爐的前面傾斜向下流。由於流動的釉濃淡不一,它的色彩會如水墨畫般暈染開來,甚至有水流凝滯的感覺,可以打破垂直流動的呆板,一次成形可謂渾然天成。香爐的基本釉色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具有螢光般的藍色光澤,色調古樸優美。整體胎質層次分明,內容豐富、清新明快,整體造型渾圓飽滿,古樸典雅、渾厚凝重。可以說「小宋自造」香爐是汲取了宋、元兩代鈞瓷燒造技藝的結晶,也是北方遊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完美結合,更彰顯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匠藝。

  「小宋自造」香爐正面的銘文

  關於匠人「小宋」的信息,我們知道得非常有限。只能推斷出他姓「宋」,有可能別人叫他「小宋」,他也習慣了這樣的稱呼,於是在香爐正面的銘文中就寫下「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這15個字揭示出了不少信息,讓香爐顯得彌足珍貴。

  首先,己酉年到底是哪一年?按照我國的干支紀年法,每60年為一個甲子即一個紀年周期,己酉年為天干「乙」對應的一個地支「酉雞」年。大一統的元朝(1271—1368)共歷97年,有兩個乙酉年:一個是元定宗皇后海迷失稱制時期,即1249年;另一個是元武宗至大二年,即1309年。專家普遍認為香爐產自1309年。因為1249年元朝尚未統一,戰亂不斷;而1309年元朝統一全國日久,社會相對穩定,經濟得到恢復,包括瓷器製作業在內,手工製造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由此可以推斷,這件香爐應該是元代中期的鈞窯產品。

  其次,銘文中「一個」的「個」字,有別於元朝使用的繁體字,而使用了現在的簡體字。這說明在我國元代,為了書寫的便利,民間已產生了一些簡體字。這對我們研究簡體字發展過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同時,通過比較同一歷史時期其他鈞瓷的文物,便可以進行鈞窯地區分布、元代瓷器貿易發展等方面的積極研究。在當代遍及世界的「中國製造」語境下,「小宋自造」四個字則證明在距今六七百年前的元代,工匠不僅具備了一定的智慧財產權意識,還展現出了一種高度的「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通過一個物件實現了自我價值的充分表達,我們甚至能感受到勤勞的「小宋」在完成燒造後驕傲和喜悅溢於言表的神情。這不正是源遠流長的多民族、多元文化在碰撞和交融中凝結出的開放、兼容與自信的果實嗎?

  「小宋自造」香爐的發掘

  那麼,這件「小宋自造」香爐是怎樣被發現的呢?1970年12月,內蒙古大學歷史系的學生們在呼和浩特東郊白塔東南500米處參加生產勞動時,無意中發現了窖藏文物——兩個蓋有鐵釜的黑釉瓮。令人驚奇的是,兩個大瓮中竟還藏著6件瓷器,分別是:香爐1件、鏤空高座雙螭手耳瓶1對、纏枝牡丹紋瓶1對、纏枝蓮紡瓶1件。通過研究證實,這批瓷器屬於元代窖藏,代表了元代瓷器製造業的最高水平,其中這件鈞窯香爐更是讓人驚為天物。

  經考證,香爐窖藏地點屬於古代豐州城轄區。這是公元10世紀初遼太祖在位時期在遼境西南部興建的上等州城,金元兩代相繼沿用,其中元朝的豐州城不僅延續和發展著金代的繁榮,而且成為中原地區通往漠北的交通樞紐;遼朝,豐州城西北隅寺院內便有一座「萬部華嚴經塔」,俗稱「白塔」,是寺內存放佛教經卷的地方,尤在元代負有盛名,來訪人眾甚多。因此,香爐的出土地信息正說明它很可能是當時寺廟內使用的供器,但元代寺廟使用的多為小香爐,而這件鈞窯香爐體積奇大,極為罕見。後來,古城裡的居民迫於戰事而離開此地,為了避免破壞,作為當時的應急措施,便將這些精美的瓷器掩埋於房屋和院落內。由於歷史原因,古城逐漸湮沒,這些窖藏瓷器才有幸完整地保存至今。

  內蒙古地區地處中原,是通往漠北、西域的交通要道。受特定歷史文化環境的限制,這裡出土的瓷器絕大多數來源於中原與南方地區商品或貢品的輸入,各大窯系的產品均有發現,而且不乏精品。鈞窯「小宋自造」香爐正是其中的代表,它讓我們站在文化的碰撞、交流地帶,找到了一個理解中國歷史,感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件香爐曾多次在國外巡迴展出。直至現在,近40年過去了,隨著中國田野考古發掘和水下考古事業的興起,元代鈞瓷出土較多,但鈞窯「小宋自造」香爐仍然是傳世鈞窯瓷器中的佼佼者,至今珍藏於內蒙古博物院,歡迎您到內蒙古博物院近距離欣賞它的美。

  參考文獻

  a 《元鈞窯「己酉」天青釉鼎式香爐》,內蒙古博物院,李毅君.

  b 《國之瑰寶——小宋自造鈞窯大香爐》,《內蒙古日報》,2018年07月23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