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超級國寶(全二冊)> 080 元代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穀倉 景德鎮出土的超豪華陪葬品

080 元代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穀倉 景德鎮出土的超豪華陪葬品

2024-10-11 02:30:54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元(公元1271—1368年)

  尺寸:通高29厘米,長20厘米,寬10.3厘米

  館藏地:江西省博物館

  供圖:江西省博物館

  主講人:趙桐

  今天我想為您介紹一件景德鎮出土的超豪華陪葬品,其保持的兩項紀錄,至今還沒有被打破,它就是元代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穀倉。

  穀倉是人們保存糧食的場所,也是農耕民族調配季節性食物、保障食物來源的重要方式。這件穀倉,確切講應該是一件瓷質的穀倉建築模型,通高29厘米,長20厘米,寬10.3厘米,屬於重檐廡殿頂樓閣式仿木結構建築,樓面錯落,中間高而兩側低。側樓大約是主樓的一半高,檐面大致與主樓的地面平齊。整體建築樣式獨特,看上去像兩層,實則為三層。廡殿屋頂的正脊兩端各有一個神獸,呈現出蹲坐的姿勢,面向外,張大嘴,披鬣毛,一身威嚴之氣。

  樓上大廳正中間擺放著高大的座椅,兩旁各站立著侍女,妙齡姣容,頭梳丫髻,身著長衣,手持宮扇,在旁邊服侍。廊外更妙的是一支設備齊全的樂隊,有懷抱柳琴的、手拍腰鼓的、彈琵琶的、吹簫的、吹笛子的、吹笙的、打夾板的、撫琴的,應該是正在進行一場大型的演出。樓下還站立著許多侍衛。

  本書首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29厘米高的穀倉上竟有18尊人俑,高一點的侍衛俑約4.9厘米,其他俑高不及3.5厘米;侍衛俑握持的棒徑只有2毫米,而侍女手中的大扇柄徑細到1.5毫米。人物衣飾清楚,髮髻可辨,容貌形象姿態生動,可謂栩栩如生。人物在舉手投足之間,一顰一笑之中,其音容笑貌被充分展現。至於雕塑建築,欄杆上的串珠都能數得清楚;脊突凹下的屋面,片片豎立的瓦當,種種構件都細緻入微!

  穀倉所保持的兩項紀錄

  這件穀倉採用重檐廡殿頂樓閣式的建築樣式,氣勢雄偉。古代的建築規制嚴格,屋頂基本式樣有廡殿頂、歇山項、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卷棚頂和平頂等,其中以廡殿頂規格最高,僅用於皇宮和廟觀,重檐廡殿頂更是建築樣式的頂級規格。由於穀倉明器埋於地下不為人所見,其樣式不會因僭越規制而帶來禍患,以此可以盡力渲染出墓主的富貴。這件穀倉是迄今所見唯一的重檐廡殿頂建築樣式的穀倉,這是它的第一項紀錄!

  樓上大廳正中間擺放著高大的座椅,兩旁各站立著侍女,妙齡姣容,頭梳丫髻,身著長衣,手持宮扇,在旁邊侍服。

  瓷器穀倉採用的建築樣式成形難度大,若是建築構件複雜,雕塑細小精緻就更是難上加難。因為器物成形時,要注意以柱為主支撐的建築模型各部分重量的配置合理,下部能夠承受上部的重量,不致出現在窯里高溫中軟化崩塌。14世紀中葉以後,景德鎮制瓷工藝重大進步之一是,胎料採用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瓷器的硬度和強率,耐高溫性、抗變形能力大大提高,讓燒制大型瓷器成為可能,也有助於精巧細緻物件的燒製成功。但是,先進的二元配方胎料還不足以保證樓閣式穀倉燒製成功,製作時還要考慮周詳,設計巧妙。

  這件穀倉建築模型以二樓層面為界,採用上下兩部分段成形、焙燒,使複雜的形狀製作相對簡單,也便於雕塑時獲得更大的操作空間。這樣也可避免成形和焙燒時,因下部瓷化時承重能力的不足而導致的坍塌或斷裂。具體構架時,在下部中間四根主柱的空間裡,以板為主要材料,搭建一個內有撐板的箱體。箱體四周圍板,前板活動,可以插取,其他三板固定,內中增加兩塊縱向豎板,中間以兩個橫板相連。這樣整個箱體牢固,四根主柱穩定,幫助承受上部的壓力。有趣的是,它的倉門是可以活動開啟的,真可謂是一所名副其實的穀倉。

  這件穀倉的大門對聯和背板的墓志銘都以青花料書寫,青花以氧化鈷做著色劑,呈色較為穩定,受空氣影響較小。所有立柱和正面倉板均勻塗抹銅紅釉,欄杆、瓦當、屋脊上獅子和蓮花都用銅紅料點綴裝飾,倉側大字也用銅紅釉書寫。元代才開始熟練掌握通體一色的銅紅釉燒成技術,以銅紅料為著色劑,在高溫還原氣氛下燒成,呈色不穩定,極易受窯室中氣氛的影響,難度大,成品率低。穀倉表面以施青白釉為主,其瓷器胎體潔白,呈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青花、青白釉、銅紅釉、釉里紅均屬高溫釉,四種高溫釉工藝集於一件器物之上,在出土元代瓷器僅見於此,這是它的第二項紀錄!

  禾黍豐而倉廩實,子孫盛而福祿崇

  高規格的建築樣式、複雜的製作工藝、人數眾多的丫鬟和侍衛無不表現著瓷器極高的雕塑水平。那麼,這件穀倉瓷器是什麼用途呢?「事死如事生」是古人葬俗中最為重要的觀念之一,不論皇家官宦,還是商賈平民,都不惜財之竭力營造墳塋,富斂各式器物陪葬,期望逝者仙逸陰間仍然生活安穩,享福不盡。人生在世離不開衣食住行,民以食為天,食是人生之本,糧乃食之根。因此,自古以來糧食及相關器皿成為不可或缺的陪葬用品,最具象徵性的器物就是穀倉。「谷」是所有糧種的總稱,而「倉」則是儲藏穀物的所造之物。罐類型穀倉是最原始的存藏器之一,也是最普遍的一種樣式。從遠古時期開始,它的種類很多,形式也多種多樣。到了漢代,五聯罐出現時,賦予了罐類穀倉罐的另一種造型美感,這對後世的罐類穀倉罐影響非常大,如堆塑罐、堆塑瓶等都是在以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建築物型的陶器穀倉在新石器時代各地區的早期文化遺址中就有出現。在早期,陶倉模型的製作要明確把真實的糧倉塑造出來;到了漢代,這些建築穀倉皆呈現出了雕刻所塑造的造型美,蘊含著高度的審美價值;三國兩晉時期,南方地區戰事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經濟開發後,出現了一種形制獨特、雕鏤精緻的青瓷堆塑倉;宋元時期的江西地區,不論是堆塑瓶,還是瓷質建築模型類穀倉形制都已趨典型,堆塑內容開始齊備,並形成規律。上高縣博物館藏的一件圓腹細頸蓋倉,也是樓閣式穀倉,但遠沒有今天介紹的這件穀倉精美。

  作為明器的穀倉主要作為陪葬之用,那麼這件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穀倉的墓主人又會是誰呢?穀倉上的文字為我們做了解答。

  正中大門用青花書寫對聯一副,上聯「禾黍豐而倉廩實」,下聯「子孫盛而福祿崇」,橫批「南山寶象莊五穀之倉」;兩面側壁有釉里紅書寫的文字,豎直排列,右側「凌氏墓用」,左側「丘穀倉所」。

  背面倉板上用青花書寫了159字的長篇墓志銘,大意是表達墓主人是一位女性,姓凌。凌氏的祖父凌穎山曾任景德鎮長薌書院的山長,相當於現在的地方學校校長,為朝廷任命的官員。凌氏嫁給同鎮官宦之家的劉炳文,公公劉文史擔任地處揚州路召伯管理運河的官員,稱為劉大使。凌氏與炳文兩家都居住在景德鎮的仁都胡同,可謂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凌氏作為劉炳文之妻,處事周妥,溫柔善良。凌氏生於前至元三十年也就是1293年的二月初九,死於後至元四年也就是1338年的五月二十三日,享年45周歲;同年六月壬寅,凌氏安葬於景德鎮南面的南山北麓。

  這件穀倉專為凌氏死後陪葬之用,在陰間地府用作凌氏五穀倉廩,保佑其陽間在世的子孫。

  元代景德鎮地區鄉戲的縮影

  背面倉板上用青花書寫了159字的長篇墓志銘,大意是表達墓主人是一位女性,姓凌。凌氏的祖父凌穎山曾任景德鎮長薌書院的山長,凌氏嫁給同鎮官宦之家的劉炳文,公公劉文史擔任地處揚州路召伯管理運河的官員,稱為劉大使。凌氏與炳文兩家都居住在景德鎮的仁都胡同,可謂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凌氏作為劉炳文之妻,處事周妥,溫柔善良。凌氏生於前至元三十年也就是1293年的二月初九,死於後至元四年也就是1338年的五月二十三日,享年45周歲;同年六月壬寅,凌氏安葬於景德鎮南面的南山北麓。

  那麼,穀倉為何要做成戲台呢?這是工匠的隨意想像,還是當時就有穀倉和戲台兩用的建築呢?原來,這座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穀倉真實再現了元代景德鎮地區社會生活的場景。以與景德鎮相鄰的樂平市為例,其素稱「贛劇之鄉」。歷史上樂平的戲曲班子常年不斷巡演於鄉間農村,廟會、節日更是大戲不斷,好戲連台。有民謠:「三天不看戲,肚子就脹氣;十天不看戲,見誰都有氣;一月不看戲,做事沒力氣。」要看戲就要有戲台。數量龐大的古戲台按建築樣式大致分為祠堂台、萬年台、宅院台、廟宇台和會館台五種。戲台多半與祠堂連成一體,成為族人祭祀、社交、娛樂的場所,也是維繫宗族感情的紐帶。

  鄉村戲台以萬年台和祠堂台最多見。萬年台是獨立的單台,大都坐落於村坊中心,台前有一坪小廣場,與大街小巷相通,便於觀眾集散。祠堂台則與宗族祠堂相連,大抵屬於雙面台,台的兩面按需啟用。台的另一面對著祠堂,中間或有天井,兩側包廂與台相接。人們可以聚集在祠堂內祭祀、修譜,看戲時坐於屋內、廂中,避風躲雨,舒適方便。每當遇到盛大節日,天氣晴好時,人們聚在室內活動會顯得擁擠、閉塞,此時就可以將室內的後台背板卸下,變後台為前台,而前台成為後台,於是人們的活動場地就會忽然變得開闊起來,在明媚中觀賞演出,如同露天觀看的萬年台。由于晴天時台朝外,雨天時台向內,因而也稱為「晴雨台」。

  這座樓閣式穀倉正是模仿景德鎮地區古代流行的祠堂戲台,或者晴雨戲台建築。建築等級高貴,台面雙向開放,人物布局到位,可以說是元代景德鎮地區鄉戲的縮影。因為祠堂為農村大型建築,面積巨大,可利用的空間很大,除了舉行祭祠、聚會,以及族人婚喪慶喜,收穫季節還常常利用兩側廂房作為存放稻穀的倉房,人民公社時期江西農村仍舊延續這一做法。因此,把祠堂台用作穀倉是江西農村長久的習慣,樓閣式穀倉的戲台與穀倉的結合來自元代江西農村的現實生活,絕非雕塑藝人的憑空臆想。

  宏觀的建築,華貴的樣式,複雜的構架,細刻的構件,多重的釉彩,精雕的人物,豐富的文字,元代精湛的瓷藝與地方深厚的文化交會融合,都在這件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穀倉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座戲台之上,一場元代大戲還未謝幕,唱腔樂聲仍在空中迴蕩,文化魅力經久不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