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見證美好愛情的元代青花瓷
2024-10-11 02:30:51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元(公元1271—1368年)
尺寸:高38.7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13厘米
出土地:2006年湖北省鍾祥市郢靖王墓出土
館藏地:湖北省博物館
供圖:湖北省博物館
主講人:崔航
您好,今天我為您介紹一件文物,名為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四愛圖」是古代書畫、裝飾中常見的題材,描繪的是四位古代名人雅士高尚的情懷: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以及林和靖愛梅、愛鶴。
在元代的青花瓷紋樣中,除花卉龍鳳、翎毛走獸,人物故事也是重要題材。元代末年,中國戲曲創作興盛繁榮,而元代青花瓷器上的人物故事圖也主要取材於當時盛行的戲曲,特別是以雜劇類似「昭君出塞」「蕭何月下追韓信」「尉遲恭救主」等這樣的人物故事題材為主題的瓷器應運而生。這件四愛圖梅瓶雖然是在元朝末年燒制,但當時景德鎮這一片南方地區已在朱元璋的統治之下,所以梅瓶上也不再帶有蒙元文化的特點,而是採用了中原傳統文人鍾情的四愛圖作為主題。
這件梅瓶小口、豐肩、深腹,很像我們家中插梅花、富貴竹的花瓶。事實上,雖然它因造型特徵而得名「梅瓶」,卻並不是用於插花。宋元時期這類瓷瓶有自己的專稱,叫作「經瓶」,有些瓶上寫有文字「清沽美酒」「醉鄉酒海」,表明它們是用來做盛酒的器具。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的發掘
我們都知道瓷器易碎,目前存世的元青花瓷更是屈指可數,按照權威機構的統計,目前國內現存的元青花完整器僅有100件左右,即使擴大到全世界範圍,數量也不會超過300件。那這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又是如何被發掘的呢?
這件梅瓶是明代郢靖王墓的隨葬品,墓葬主人郢靖王朱棟是朱元璋第23個兒子。20世紀40年代,日本侵占湖北鍾祥,郢王陵成為日軍覬覦的對象。但日軍接連轟炸半月後也未能打開地宮,只有地上建築在炮火中毀壞殆盡,殘存的建築材料被拿去修路築橋,最後只剩下墓冢、墓碑等石質建築立在原處。戰後,地方政府派人專門負責保護此墓,但由於盜墓賊的多次光顧,此墓先後經歷了多達7次的轟炸,最深的盜洞更是達到了8米。經過反覆研究,文物部門從搶救保護文物的角度考慮,決定在2005年對該墓進行搶救性發掘。
2001年,由於在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朱高熾的第九個兒子梁莊王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器具,讓人們對郢靖王墓也抱有同樣的期待。可是,在打開墓室之後,考古隊員卻有些失望,墓葬里沒有稀世珍寶,只是破爛不堪的腐爛樹根。這是因為出身貧寒的朱元璋一向在喪葬制度上有嚴格的規定,要求兒子們在隨葬時禁用金玉,所以明初王室的隨葬品都很簡陋,很多有機物質也早已灰飛煙滅。
但就在考古隊員發掘郢靖王和王妃的後室時,驚喜出現了!打開墓門後,人們發現在墓葬後室郢靖王王妃的棺床下方,有一個元朝的青花瓷梅瓶!
當時,收藏界正為中國民間是否存有元代青花瓷而爭論不休。因為600年來,史料中都沒有關於元青花的文字記載,因此沒有人相信元朝的人能燒制出成熟精美的青花瓷;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存世的元青花極為稀少。因此,郢靖王墓中元青花梅瓶一經發掘便引起了人們極大的關注。
考古人員發現郢靖王與王妃雖是合葬,但王妃的隨葬品,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明顯高於郢靖王。根據文物出土的位置,考古領隊院文清推斷,這件梅瓶應該屬於郢靖王妃。
據文獻記載,墓主人郢靖王朱棟是一位既能吟詩作賦,也能上馬提槍、射箭的王爺,為人低調,深得朱元璋和朱棣兩代帝王的厚愛。朱棟四歲時就被封王,而他的王妃郭氏,更是一直追隨朱元璋打天下的大功臣郭英之女。據傳,朱棟和郭氏從小青梅竹馬,有一次兩人玩耍時,朱棟就說將來要娶郭氏為妻。郭氏問他,以何為證,朱棟笑指擺在堂上的四愛梅瓶。他們長大以後,戲言成真,朱棟果然迎娶了郭氏為王妃,而那件四愛梅瓶自然就成了兩人愛情的見證。
可根據史料記載,這對夫妻婚後聚少離多。郢靖王一心帶領軍士墾荒開田,耕種戍守。儘管如此,朱棟與郭氏依然恩愛如初。可惜好景不長,郢王27歲英年早逝,王妃悲痛不已,對鏡畫下自己的容貌並留給未成年的孩子後,便決然殉情自盡。皇帝聞訊甚為感動,於是下旨厚葬王妃,因此王妃的隨葬品遠遠超過了夫君郢靖王。而這件青花四愛圖梅瓶則作為她生前心愛之物一同隨葬,直到500年後終於重見天日。這件梅瓶的發現,不僅印證了史書中關於郢靖王和王妃的記載,更成為研究元青花瓷的一個重要物證。
元青花價值連城的緣由
2005年,「鬼谷子下山」元代青花瓷罐以1568萬英鎊在佳士得拍賣行成交,折合人民幣2.3億元,創下了當時中國藝術品成交價的紀錄;按照拍賣當日的黃金價格,2.3億元可以購買兩噸的黃金!而這件四愛圖梅瓶一經出土,其保險金就高達5億人民幣。究竟是什麼造就了元青花無人可及的價值呢?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元青花的價值連城正在於它的罕見稀少,不過有些遺憾的是,在全世界僅有的300多件元青花中,超過三分之二都流落在國外,其中土耳其的托布卡比王宮就擁有80件完整器物。為什麼現存於世的元青花大多數不在它們的出產地中國,而在遙遠的伊斯蘭國家的皇宮中呢?
與其他西方博物館的中國文物大多是掠奪而來的情況不同,托布卡比皇宮裡的中國瑰寶則是通過絲綢之路的貿易而來。翻閱奧斯曼時期的各類檔案,可以從其國庫清冊、帳簿、禮品收發錄、契約及其他文件中找到大量有關中國瓷器的記載。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開了通向中亞、西亞的通道,也就是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之後逐漸成為東、西亞商業往來的黃金線路。中國的絲綢、瓷器等都是通過這條道路運往伊朗,再轉至土耳其等國家。而海路也是在加快東、西亞商業往來中發揮極大作用的通道,阿拉伯商船和波斯商人從波斯灣取道馬六甲海峽北上至中國東南沿海一帶。貿易之路的暢通為青花瓷銷往海外提供了重要條件。與之相對的是,蒙古人的征戰也打通了中西文化交通的要道,大批阿拉伯人湧入中國,為中國帶來了別樣的西域文化。青花瓷藍與白的主色調,符合伊斯蘭文化的審美,是當時西亞王宮貴族熱衷的藝術品。
與青花瓷在西亞大受歡迎不同的是,在同時期的中國卻對傳統的審美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瓷器的裝飾歷來講究淡然素雅,中國文人的傳統習慣就是喜歡青瓷、白瓷,他們認為彩繪瓷太俗氣。但是,青花瓷因其強烈張揚的風格,並不被元朝的中國人所接受;再加上它的藍白兩色接近喪葬的顏色而遭人忌諱,於是元朝青花瓷主要作為商品外銷西域而極少在國內存留,這也就是如今元青花大多出現在中東國家的原因。
得寵於西域卻在故土受挫,這曲折的經歷註定了元青花存世量稀少的事實。隨著時間的流逝,元青花也逐漸被世人淡忘,以致後來很多人產生了元朝並無青花瓷,青花瓷始於明朝這樣的錯覺。
除了原本存量稀少,元青花之所以珍貴還有另一個因素就是繪畫顏料。元青花的繪畫顏料是一種被稱為蘇麻離青的鈷料,它並非產自中國,而是來自遙遠的阿拉伯地區。由於鈷料中鐵的含量過高,導致青花瓷上呈現出褐色的鐵鏽斑。這原本屬於燒造中的缺陷,但是青花瓷上所呈現的錫光斑和略帶凹凸的釉面,在無意中也形成了另外一種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這種鏽斑也成為鑑定元青花真偽的重要依據。
元青花是一種釉下彩瓷,紋飾描繪完成後,工匠們會在青花胎體上施以透明的釉料,最後便是用1300°C的高溫將青花瓷一次燒成。燒制是最困難的一道工序,當時不能像現在這樣使用電磁爐精準地控制溫度,而需要燒窯師傅憑藉豐富的經驗控制溫度的高低,把握氣氛的濃淡,差之毫厘便會造成整窯瓷器的失敗,最後往往燒制的十窯中只有一窯能夠燒成功。
在明朝宣德以後,由於蘇麻離青釉料使用殆盡,這種特有效果的青花瓷器也隨之消失,縱然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也無法重現元青花的工藝。在今天發現的青花中,畫有人物故事的更是稀少。據專家考證,帶有人物圖案的元青花只出現在元末明初這樣短暫的時期內。收藏家馬未都曾說,全世界的元朝人物青花罐加起來還不足10件,可見這件四愛圖梅瓶彌足珍貴。
600年時光流轉,梅瓶中的佳釀早已化為塵埃,無言起相思的王妃,連同無人知曉的哀愁也早已灰飛煙滅,而元青花的傳奇和一個美好的愛情絕唱卻恆久地定格在永不褪色的青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