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超級國寶(全二冊)> 金(公元1115—1234年)

金(公元1115—1234年)

2024-10-11 02:30:43 作者: 劉鈺婷 等

  076 銅坐龍 金源文化的代表

  國寶小檔案

  年代:金(公元1115—1234年)

  尺寸:高19.6厘米,重量2.1公斤

  出土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

  館藏地:黑龍江省博物館

  供圖:黑龍江省博物館

  請記住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主講人:汪可欣

  提到龍,大家都很熟悉。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圖騰符號,龍常常出現在中國歷代的器物裝飾上。今天為您介紹的這件金代的銅坐龍,高19.6厘米,重量2.1公斤。該銅龍集四種動物的特徵於一體:龍頭、犬身、麒麟背、獅尾。龍首上揚,半張著嘴,微眯著雙眼,散發著悠然自得、睥睨天下的神韻。

  銅坐龍的獨特造型

  一般龍的造型都是龍目圓睜,表示威嚴。而銅坐龍的眼睛則是鳳眼,這是受唐代龍形的影響,鳳眼體現出仁慈華貴,並以鳳眼的微笑祝願金朝的國運興盛。常見龍紋的嘴部似鱷魚,而銅坐龍的嘴是鷹嘴,不過鷹嘴本應是彎鉤狀,而金人覺得鉤狀的嘴從視覺上看不適合龍身,於是大膽將鷹嘴拉直,讓龍嘴成為三角形。金人用變形的鷹嘴作為銅坐龍的嘴,這與他們崇尚海東青有必然的聯繫。海東青是一種能捕捉天鵝的獵鷹,是金人英勇頑強和智慧的象徵。龍口有上、下兩對如同猛虎一樣的牙齒,以表現龍的威猛兇悍。據專家考證,龍口中原本應銜有一枚銅珠,也許是挖掘時遺失了。銅坐龍的鼻子造型也很特殊,是人的鼻子的造型,鼻孔朝上,霸氣中又有點傲嬌。

  整尊龍呈蹲坐式,幾千年來龍的造型多種多樣,常見盤旋、飛翔等姿態,而坐龍的造型最早出現在金代;在金人後裔滿族人所創建的清代,坐龍的姿態變得很常見,其中宮廷建築的屋檐上以及華表上常見坐龍的形態。金朝皇帝將狗的形象運用到象徵皇權的龍形中,可見狗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有一種說法是,狗在金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動物,因為金人是典型的漁獵民族,日常生活、打獵都離不開狗,它既是狩獵中的幫手,也是看家護院的忠僕。

  歷朝歷代都曾出現不同的龍的形象:史前的龍,如紅山文化的玉豬龍,稚拙而古樸;商代龍紋神秘而獰厲,質樸而粗獷;春秋戰國的龍紋開始神采飛揚、精細浪漫,龍的形象也逐漸趨於寫實的獸形;秦漢時期,龍的形象基本定型,即長角、尖耳、獸足、蛇軀呈無鱗甲的走獸狀,古拙雄健,威武激昂,氣勢不凡;隋唐時期龍紋則顯得雍容華貴,形體飽滿豐腴,盤旋多姿,彰顯出富麗尊貴的儀態;宋代的龍紋典雅而灑脫,宮廷和民間的龍紋同步發展。宮廷龍紋造型突出神性,金碧輝煌、精巧典雅,民間龍紋則寓意吉祥、素雅秀美、氣韻生動;明代龍紋成為皇權的象徵,五爪為龍,三爪、四爪為蟒。雙角五爪的龍由皇帝專用,三爪、四爪的蟒可為民用;清代的龍紋精繁而華麗,體形巨碩、龍發披散、鋸齒形腮,龍身略微拉長, 鱗紋刻畫均勻,多以雲紋、海水相陪襯,龍翱翔於雲海之間。

  這件文物,銅龍的身體雖是蹲坐的姿勢,但其四肢與尾部的刻畫沒有絲毫懈怠。龍的前左腿翹起,其爪飛踏瑞雲,瑞雲與後左腿相連;前右腿略向前方直立,爪與地面相連。龍尾上翹向外捲曲,龍首、肩部和四肢飾有卷鬣,整體亦動亦靜,雄姿威武、浩氣凜然。它腳踏瑞雲,龍尾翻卷,有一種昂揚的氣勢;在瑞雲及龍尾處有扁錠殘跡,說明它當時應該是與他物相連固定而鑄的。

  《金史》中有記載: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將「軾上坐龍改為鳳」。「軾」即古代車廂前面做扶手的橫杆,因此有專家認為,這尊銅坐龍可能就是皇帝御用車輦上的裝飾物。20世紀90年代,在北京的幾處金代遺址中相繼出土了幾件坐龍,它們的鑄造年代都晚於黑龍江省阿城區出土的這件銅坐龍。它們的造型十分相似,只是這件銅坐龍多了幾分威嚴與莊重。也有一些學者經過研究認為,這件銅坐龍與建築有關,是宮殿中木質柱子上的柱頭飾物,至今仍未有定論。

  銅坐龍的出土經歷

  除了銅坐龍獨特的造型,還有一個判定其為金朝器物的重要依據,這要先從它的出土經歷講起。

  1965年的深秋,在黑龍江省阿城區,有位姓裴的農民正在自家門口的地里挖菜窖,用於冬天儲藏白菜、蘿蔔、土豆等作物。當裴某挖了幾米深後,就聽到鋤頭咣當一聲,原來刨出了一個大鐵疙瘩。他蹲在地里用衣袖擦拭大鐵疙瘩後,便一子認出這是一條坐著的龍。早年他聽老人講過,自家的地在金上京會寧府皇城旁邊,心想這若是金龍就發財了。當裴某拎著坐龍進屋後,曾試圖用火燒,用牙咬它,之後發現這不是金子,他有些喪氣,於是順手將坐龍扔在窗台上。自此以後,他家就發生了怪事:每當遇到颳風天氣,家裡常有嗚嗚的聲音,尤其是到了夜裡,這聲音非常嚇人。裴某越想越害怕,心想是不是不該挖坐龍,莫非是金代皇帝派坐龍來尋仇了。

  於是裴某趕緊將銅坐龍送到了文物管理所,專家們對它進行了細緻的研究後,發現它是中國金代的皇家御用之物。原來出土銅坐龍的地方,早在800年前,正是中國金代皇城所在地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阿城區)!雖然這件銅坐龍的主體是經典的龍形,但其獨特的造型實際是金代工匠的一大發明,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尾巴。它尾部很小,專家稱為斷尾,中國古代的斷尾龍僅出現在金代的銅坐龍上。而銅坐龍會隨風發出陣陣響聲也不神奇。由於銅坐龍的口是微微張開的,裡面又是空心,也就是響銅,風一吹自然會發出響聲。

  回首歷史上的金朝

  說起歷史上的金朝,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一代名將岳飛寫下的《滿江紅》中的詩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音猶在耳,這裡說的「靖康恥」便與金朝有關。

  現在哈爾濱市中心城區東南23公里處的阿城區,為哈爾濱市的下轄區,地方不大,卻是原大金國的都城。1115年的正月,完顏阿骨打命名此地為上京會寧府,建立了奴隸制的國家,國號為大金。金代第二位皇帝完顏晟吳乞買繼承了完顏阿骨打的遺志,在滅掉遼朝後,開始向北宋發起攻擊。1126年,金軍兵臨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慌忙將皇位傳給兒子宋欽宗,並向金朝賠償大量金銀和城池作為退兵條件。而僅僅時隔一年,金軍再次捲土重來,四個月後攻陷汴京城,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變」。同年,宋徽宗、欽宗及皇族大臣3000餘人被金軍強行押往上京,金軍同時帶走的還有宋朝皇宮內的寶印、祭器、冠服、珍寶、輿圖、書籍等物品。

  如今,學者們將金代文化的起源稱為「金源文化」,表示一種以金上京都市文明為核心,進而出現的多種文明交融的現象。作為都城的上京會寧地區,是金代女真的肇興之地,也奠定了整個金王朝的發展。金人在這裡定都建城、改造工具、創立文字,吸納遼、宋文化,以先進的中原文明為學習對象,最後實現了從遊牧生活到商農並重的封建都城生活的轉變。到12世紀中葉,上京已成為東北地區經濟最為繁華的城市——雖不比漢人的臨安城繁華,但也是「匯八方珍奇,繁榮喧嚷」。

  彼時,住在金上京的城市居民,大部分是在金滅掉遼、北宋以後,遷入上京地區的契丹人和漢人,他們當中有身懷技藝的工伎之民,也有商賈文人。文化融合後,金源文化也逐漸從早期的粗糙、實用,蛻變為後期的精緻、奢華。

  到了金朝的第四位皇帝完顏亮篡位,他的野心變大,加之崇尚中原文化,立志要做一個大一統的皇帝,於是在1153年4月,正式下詔遷都燕京,並將新都城命名為中都大興府。然而有些令人費解的是,完顏亮下令徹底拆掉上京的一切,將木料石料等全都搬到了中都。如今我們在阿城這座曾經的金代都城,很難再看到金國都城故貌,只能通過這尊銅坐龍一窺上京的全貌。

  中華民族的文化並不是單一文化的延續,而是多民族、多地域、多文明的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今天,當我們回望800多年前的這尊銅坐龍,仿佛再次讀到了「金源文化」中風雲激盪的歷史,以及民族融合與碰撞的種種往事。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