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國(公元937—1253年)
2024-10-11 02:30:40
作者: 劉鈺婷 等
075 銀背光金阿嵯耶觀音立像 大理人心中的福星
國寶小檔案
年代:大理國(公元937—1253年)
尺寸:高28厘米,重1135克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
館藏地:雲南省博物館
圖片:邢毅攝
主講人:彭野
印象阿嵯耶觀音
這件阿嵯耶觀音立像,高28厘米,重1135克,是國家一級文物。觀音像為純金打制,後面的舟形背光為銀制。觀音像身形纖細修長,高高的髮髻是由若干小辮子相互纏繞而成,髮髻中藏有化佛。脖頸和雙臂分別戴有項圈和臂釧,雙手結妙音天印。赤袒上身,腰部有團花裝飾的帶形箍,下身的長裙如剛出水一般緊貼身體,並用「U」形紋飾表示衣紋。赤足,足下有榫頭便於插座。不過,究竟何為「阿嵯耶觀音」 ?又為何會是這樣獨特的造像風格。讓我留個懸念,先為您介紹阿嵯耶觀音背後的故事吧。
與南詔和大理國的淵源
《天龍八部》第一回,金庸讓一位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出場。話說當時,「無量劍」東宗的掌門左子穆的得意弟子正和西宗後人比武,這弟子武藝了得,佯出虛招,誘敵深入。可就在這時,座下一位青衣少年在這弟子佯作失足時撲哧一聲,失笑譏諷。如此膽大的必定是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不料這少年卻是點滴武功都不會,挨了一巴掌還嘴硬說:「我本是來遊山玩水的,誰知道他們要比劍打架了?這樣你砍我殺的,有什麼好看?還不如瞧人家耍猴兒戲好玩得多。」這位少年就是大理國段王爺的世子段譽。他風度翩翩,博學多才,還有些善良,帶著些迂腐,在今天應該就是「男神」般吧。
穿梭歷史,回望千年,金庸筆下的大理國並非完全來自想像。在《天龍八部》第一回前面的《釋名》中,作者解釋了故事發生的背景:「這部小說以《天龍八部》為名,寫的是北宋時雲南大理國的故事。大理國是佛教國家,皇帝都崇信佛教,往往放棄皇位,出家為僧,是我們歷史上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
大理國的中心便是今天的大理,而大理崇聖寺的三塔已然成了大理的代名詞。1925年,大理發生地震。據方國瑜先生回憶,「民屋倒塌甚多,三塔仍巍然屹立」。1976年,經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批准,人們對三塔進行加固維修,並實測和清理塔頂、塔基的文物。在這次以維修、保護為目的的工程中,清理出土了各種文物680多件,其中就有銀背光金阿嵯耶觀音立像。此時,它正在雲南省博物館展廳的中心展櫃裡接受來自世界各地觀眾的欣賞和讚嘆。
阿嵯耶觀音是雲南特有的文化。雲南省博物館收藏的阿嵯耶觀音像有五件,另外,新中國成立之前部分流落海外,目前還存世的10尊阿嵯耶觀音像分別收藏在美國弗瑞爾藝術館(The Freer Gallery of Art)、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聖地亞哥藝術博物館(The San Diego Museum of Art)、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The Asian Art Museum of San Francisco),英國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以及日本新田氏等,均為銅質鎏金。
至於阿嵯耶觀音的來歷,還要追溯到大理國建國之前的南詔。南詔和大理國一樣,是唐代時期祖國西南邊疆的一個地方政權,大理國就是在南詔的基礎上建立的。而關於南詔的建立,《南詔圖傳》中講述了「觀音點化細奴羅」的故事,這裡的觀音就是阿嵯耶觀音,《南詔圖傳》也是阿嵯耶觀音最早的出處。傳說在大理巍山腳下有一個農夫叫細奴羅,他的兒子叫邏盛,他們一家人都以耕作為生。有一天,細奴羅的妻子潯彌腳和兒媳正準備去田間送飯,路上遇到一位梵僧。這梵僧頭戴赤蓮冠,身披袈裟,帶著一缽一犬。她們見到梵僧乞食,便一次次將飯菜供給這位梵僧食用。待她們再次做好飯菜來到巍山腳下時,卻見那梵僧坐在石頭上,前有青牛,左有白象,右有白馬,雲氣在空中翻湧。等她們各自叫來丈夫之後,只見有一人拿著缽坐在五彩雲中,磐石上留下了衣服以及牛、象、馬的印記。在之後的一次祭祀銅柱大典上,柱頂銅鑄的金鳥忽然變成五色神鳥飛了起來,它一會兒落在柱頂,一會兒停留在細奴羅的身上,眾人驚駭,以為是天意。最終白子國酋長張樂進求順應天意,將王位禪讓給了細奴羅。原來,梵僧和五色鳥都是阿嵯耶觀音的化身,當地人把它當作福星。
在對歷史的探索中,傳說從來都不只是傳說。從「觀音點化細奴羅」的傳說里,你或許也讀到了「君權神授」的意味,這可能有來自中原的影響。事實上,南詔真正建國也是因為有唐朝的幫助。公元7世紀,吐蕃政權崛起,並不斷向東擴張,使得唐朝不僅西北邊陲不得安寧,西南邊疆的安全也面臨危機。從元隆元年,即公元680年,吐蕃攻占安戎城後的半個世紀裡,洱海地區成為唐朝與吐蕃激烈爭奪的戰場。為了鎮扼吐蕃,唐朝迫切需要在洱海建立一個統一而強大的地方政權。
當時的洱海地區有六詔,即六個小的地方政權。六詔中位於最南邊的就是蒙舍詔(也被稱為「南詔」),它想吞併其他五詔後稱雄洱海地區,在當時相當困難。由於其他五詔有吐蕃的支持和保護,南詔就必須依靠唐的力量。在這樣複雜的局勢下,唐和南詔自然地聯合起來,統治了洱海諸部,抗擊了吐蕃。南詔由於地處邊疆,文教不興,一直被列為南蠻之列。南詔建立後,通過學習漢文化,在異牟尋時已自稱「人知禮樂,本唐風化」。即使後來雙方發生天寶戰爭,南詔所立的《南詔德化碑》依然表現出對漢文化的嚮往。
當大理國奪取了南詔的政權時,中原王朝也由李家的大唐王朝更迭為趙氏的宋朝。關於大理國與宋朝的關係,流傳有「宋揮玉斧」的典故,即宋太祖趙匡胤鑑於唐朝和南詔戰爭失敗的教訓,手執玉斧,畫大渡河為界,與大理國不相往來。但據考證,這一傳說純屬好事者杜撰,斷不可信。事實上,大理國與宋朝的政治、經濟往來一直就未曾間斷。宋室南渡以後,大理還遣使至廣西,請求入貢和開闢馬市。
佛教歷史探尋
那麼南詔大理的佛教是如何傳入的?阿嵯耶觀音獨特的造像風格是否受到了印度佛教的影響呢?《維摩詰經》記載,在婆娑世界極上處有一個妙香城,那裡的一切皆以香作樓閣,還有許多得道升仙住持,不為他國所侵害。佛經中的妙香城,被認為是今天蒼山洱海間的大理。不管是否屬實,大理國對佛教的信仰的確是推崇的。那時,蒼山洱海間「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珠。一歲之間,齋戒幾半,絕不茹葷飲酒,至齋畢乃已。沿山寺宇極多,不可殫記」。明代李元陽在《大理府志》中也寫道:「蒼洱之間,妙香城也。」你可能不知道,雲南是中國佛教類型最多、分布最廣、信仰最具特色的省份,還是全國唯一同時保留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脈絡的省份。佛教的影響滲透到當地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這也是罕見的。比如宋代《桂海虞衡志》就記載:「乾道癸巳冬,忽有大理人李觀音得、董六斤黑、張般若師等。」李觀音得、董六斤黑、張般若師都是姓、法號和名共同構成的人名,可見佛教的深入人心。
有人說,阿嵯耶觀音從名稱和形象來看,明顯受到了印度佛教的影響,因此,南詔大理的佛教應該是從印度來。不過,也有專家堅決否認了這種觀點,並提出南詔大理的佛教來自中原,是受漢文化的影響,而南詔中後期出現的阿嵯耶觀音是南詔王對歷史的有意書寫,並且提出了確鑿的證據:證據之一是,從史源來看,南詔稱阿嵯耶觀音是源自印度等地的說法,都出現在南詔晚期,與時間較早的其他材料不符,有可能是後人增飾的;其二便是,從南詔大理佛教的具體內容來看,唐代初期傳入雲南的佛教,主要表現了漢地佛教的元素,比如漢地佛教僧人編撰的經典等。所以,歷史的探索總是沒有止境,新的資料和觀點常常會挑戰前人的研究,這便是歷史真實存在的狀態。不過,對我們來說,即使這是南詔王對歷史的有意書寫,在1000多年前的當下,它不也正是真實的歷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