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 范寬 《雪景寒林圖》 北宋大家范寬筆下的稀世珍寶
2024-10-11 02:30:30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北宋(公元960—1127年)
尺寸:縱193.5厘米,橫160.3厘米
材質:絹本設色
館藏地:天津博物館
本書首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主講人:張舒怡
在天津博物館二樓「耀世奇珍」展廳正中間最明顯的位置上,有一件篇幅很寬的畫作——北宋范寬的《雪景寒林圖》。它是如何從近20萬件館藏中脫穎而出,成為三件鎮館之寶之一的呢?這首先要從畫作的作者說起。
山水畫一代宗師——范寬
范寬,本名范中正,字仲立,陝西華原人,因其性情溫厚,而被人稱「范寬」。他主要活動在北宋前期,是山水畫一代宗師,與李成、關仝合稱「三家山水」,不過三人之中,范寬算是晚輩。當李成享譽畫壇時,范寬還籍籍無名。那時,人們學畫多是模仿李成,范寬當然也不例外,他認真研習李成的畫法,畫技日益精進。不久,范寬就遇到了創作瓶頸,人們評價他時,只是稱讚他的作品很像李成,為此他十分苦惱。
面對這種情況,范寬將繪畫對象的重點轉向關中大地,在大自然中尋找屬於自己的繪畫風格。他突然領悟到,「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意思是說:前人畫山水的方法,也常是通過觀察眼前的景物,我與其去學習前人的畫作,不如仔細觀察真實的景物。與其觀察揣摩景物,不如選擇自己心性所喜的繪畫技巧與風格。之後,他逢山便入,久居山中,觀察山川不同季節和時間的變化,著重表現所刻畫物象的質地和本貌,形成了個人獨特的風格。
經過長期的繪畫實踐,范寬的畫工愈加純熟。他的作品往往採用全景式高遠的構圖方式,讓整座山完全展現在畫面中,從而彰顯了北方山水的雄闊壯美。繪畫過程中,范寬喜歡用「雨點皴」與「積墨法」:「雨點皴」是將毛筆用力點下後迅速提起,形成下筆重而提筆輕的長點,因為形似雨點而得名;「積墨法」是一層層累積墨,待一層墨幹了之後再塗一層,如此反覆直至達到需要的效果,這種畫法能夠增強物象的立體感與質感。
范寬的畫法對後世影響很深。美國《生活》雜誌在2000年評選出的1000年來對人類最有影響的百大人物中,范寬排名第59位,可見他對後世的巨大影響。不過遺憾的是,范寬的畫作存世不多,天津博物館收藏的《雪景寒林圖》更是少見的精品佳作。
深谷寒林間掩映著蕭寺,流水從遠方迂迴而下,山麓水邊密林重重。
後面還繪有村居屋舍,一人張門而望,畫中之境在煙雲的籠罩下顯得尤其幽遠深邃,寧靜神秘。
畫山畫骨更畫魂
這幅《雪景寒林圖》高約2米,寬約1.6米。它的篇幅寬度是宋代繪畫中絕無僅有的。因為宋代生產絹的工藝有限,只能生產出篇幅較窄的絹,因此絹可以織得很長,但寬度卻有限。例如著名的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長度約為5米,但寬度只有25.2厘米。那麼,《雪景寒林圖》為何會這麼寬呢?因為這幅畫是由三條絹拼接而成的。如果仔細觀察,會在畫面中看到兩條淡淡的拼接痕跡。
整幅畫生動描繪了秦隴山川初雪過後的壯美景色,群峰林立,山勢高聳,枯木成林;深谷寒林間掩映著蕭寺,流水從遠方迂迴而下,山麓水邊密林重重;後面還繪有村居屋舍,一人張門而望,畫中之境在煙雲的籠罩下顯得尤其幽遠深邃,寧靜神秘。整幅畫看似沒有表現白雪皚皚的場景,卻寒氣逼人,這是因為范寬在山頂、屋頂、坡石處採用了留白的處理方式,也就是不著墨色,讓它們看上去如積雪一般,並通過這種方式來強調雪意。同時他還以粗壯的線條來勾勒山石、林木,再用細密的「雨點皴」皴擦烘染出山石的質感,表現了林木濃密、山石雄渾之感,為寒冷的冬景增添了幾抹生機。全畫布局嚴整,筆墨厚重,氣勢磅礴,動人心魄,使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不禁為之震撼。
這是因為范寬把名字藏在了畫中最前方的一棵樹幹上面,而且他用極小的字體書寫了「臣范寬制」四字,名字的墨色還與整幅畫極為接近,所以很難發現。
范寬善於畫雪景,他的作品被譽為「畫山畫骨更畫魂」。這幅《雪景寒林圖》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山川的氣魄通過此畫表露無遺。而這幅畫還有一個獨特之處,如果細察《雪景寒林圖》上的諸多印鑑,可以看到除乾隆皇帝,還有「蕉林」「安氏儀周」「潞河張翼」等一些收藏者留下的印記,但唯獨看不見作者范寬的印鑑。但是我們知道,中國畫家在作畫之後都會留下自己的款識或印章,這幅畫為何沒有范寬的落款呢?這是因為范寬把名字藏在了畫中最前方的一棵樹幹上面,而且他用極小的字體書寫了「臣范寬制」四字,名字的墨色還與整幅畫極為接近,所以很難發現。
歷經世代更替,輾轉眾多藏家
畫作自面世以來已過去1000多年,今天我們仍有機會見其原貌,非常不容易。《雪景寒林圖》曾被梁清標、安岐等歷代藏家鑑藏。安岐是清朝初期著名的收藏家。安家在天津、揚州兩地經營鹽業,是富甲一方的大鹽商。正是憑藉安家強大的經濟實力,安岐以精收藏、通鑑賞而聞名。他花巨資從大學士梁清標手中購得了《雪景寒林圖》,並在他所著的《墨緣匯觀》中評價此畫為「宋畫中無上神品」。所謂「神品」就是宋代書畫等級中最高的一級。由此可見,安岐對《雪景寒林圖》的評價非常高。
可惜的是,安岐死後,安家家道中落,他的後人便把這幅《雪景寒林圖》賣給了當時的直隸總督。為了討乾隆皇帝的歡心,直隸總督又把這幅名畫獻給了皇帝。乾隆皇帝很喜歡這幅畫,就把它收藏在了圓明園中。直到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於是《雪景寒林圖》流落民間,被一個英國士兵在天津的舊書市上銷售,後來被張翼重金購得並藏於家中。
張翼曾任工部右侍郎、開平礦務局督辦,因興辦礦業發家。由於他十分喜好收藏,因而經常出入古董行、舊書市等地,還花費巨資購買稀世珍品,收集名家作品。機緣巧合,張翼從英國兵的手裡買下了這幅《雪景寒林圖》,經過仔細鑑賞後確定它曾是藏於皇宮的名畫,並將畫藏於家中,秘不示人。
張翼去世以後,他的兒子張叔誠受家庭環境的薰陶和父親的影響,也深愛收藏,精通鑑賞。張叔誠悉心保護著《雪景寒林圖》,並遵照父親的遺訓,從來不把《雪景寒林圖》拿出示人。抗日戰爭的爆發對張家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其房產、店鋪等大都被侵占與掠走。而此時的張叔誠又閉門謝客,堅決不為日本人做事,只能靠變賣家產艱難度日。當時,一個日本古玩商看上了張叔誠收藏的字畫,於是勾結日本駐天津的官員,侵占了張叔誠僅剩的一處房產,還聲稱只要他肯賣掉哪怕一幅收藏的字畫,房產便歸還給他。但張叔誠卻說,就算餓死,祖先留下來的東西也不能賣。就是憑著這個信念,張叔誠守護著這些藏品挺過了那戰火紛飛的歲月。
但是,突如其來的「文化大革命」又打亂了張叔誠原本平靜的生活。有一天,一群紅衛兵衝進張家,將《雪景寒林圖》等珍貴文物隨意地丟在地上踩來踏去。他們還揮舞著木棍、皮帶,把張叔誠逼到牆角,命令他交代自己的罪行。此時的張叔誠心裡盤算著,這已經是保護這批文物的最後時機了。因此,他將紅衛兵讓他交代的罪行換成了關於收藏那些珍貴文物的經歷和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了紅衛兵們。這些聞所未聞的知識令紅衛兵們安靜下來,讓他們的臉上恢復了少年人的天真。終於,張叔誠的真誠打動了他們,《雪景寒林圖》等國寶沒有被燒毀,再次逃脫了一場浩劫。
《雪景寒林圖》伴隨著張叔誠經歷了中國新舊社會風雲變幻,歷經坎坷依舊神韻不減。1981年,83歲的張叔誠老先生毅然決定將這幅連自己家人都秘不展示的《雪景寒林圖》連同其他文物珍品共計455件全部捐獻給國家。他本可以將這些藏品換作萬貫家財,留給子孫後代,可他並沒有這麼做,而是這樣說:「自古以來,文物收藏都是聚難散易,如今我已經老了,就怕我死後,子孫將這些文物散賣了。」張叔誠老先生反覆思量如何給這些文物找一個好的歸宿,最終他決定將這些藏品全部捐獻給國家,他還說文物由國家收藏才是永存的。
張叔誠老先生為保護《雪景寒林圖》及其他國寶文物付出了畢生心血,正是由於他的堅持、堅強、堅守,《雪景寒林圖》這幅稀世珍寶才能在今天與觀眾見面,當世之人才能夠親身感受北宋大家范寬筆下意境深遠的恢宏山水。
經過近千年的流轉,《雪景寒林圖》成為目前中國大陸僅存的一幅范寬作品。如今,它安靜地在天津博物館迎接每一位參觀者,其壯闊雄渾的畫面、攝人心魄的氣韻,讓人不禁駐足停留,細細品味。這幅國寶名畫歷經世代更替,輾轉眾多藏家之手,經歷了硝煙戰火,它所承載的不僅是厚重的歷史,更是傳承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