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 《趙佶草書七言詩紈扇》 趙佶的草書真跡
2024-10-11 02:30:28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年代:北宋(公元960—1127年)
尺寸:縱28.4厘米,橫28.4厘米
材質:絹本
館藏地:上海博物館
主講人:劉一翔
您好,今天我想為您介紹一件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書法作品——《趙佶草書七言詩紈扇》。
紈扇上作畫
紈扇是一種用細絹製成的團扇,又名「宮扇」,是古代宮廷里重要的納涼之物,被尊稱為「涼友」。團扇的形制起源於秦漢時期,到了唐宋時期大為盛行,並且發展出了豐富而精美的式樣。比如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輕羅小扇」就是用絲織品「羅」製作的宮扇。宮女用輕巧的團扇扑打著飛動的螢火蟲,讓人感受到季節的轉換,平添了不少生活的趣味。同樣,我們也可以在唐代張萱的名作《搗練圖》中發現一個手持繪有「寒汀蘆鴨」團扇的女童。她用團扇給火盆維持火力,但是又因畏懼熱氣、灰塵而扭轉頭部,用衣袖遮擋面孔,仿佛畫外的欣賞者也感受到了團扇帶來的陣陣輕風。
團扇上經常飾以書畫,兼具實用與藝術價值。宋代的團扇書畫藝術相當盛行,宋徽宗趙佶尤其喜歡在扇面上創作。宋代著名的畫論家鄧椿在《畫繼》中寫道:「政和間,每御畫扇,則六宮諸邸,競皆臨仿一樣,或至數百本。其間貴近,往往有求御寶者。」這段話為我們描述了政和年間,宋徽宗每次親自在紈扇上作畫,都會在宮中掀起一股爭相仿效的流行之風。
《草書七言詩紈扇》的藝術魅力
趙佶的草書作品傳世極少,目前得到認可的只有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真草千字文》,以及這幅上海博物館收藏的《草書七言詩紈扇》。這件團扇上草書一句詩:「掠水燕翎寒自轉,墮泥花片濕相重。」署「天下一人」花押,鈐「御書」葫蘆印記。此作品在章法上疏密有致,用筆婉轉挺拔,與扇頁的形制相得益彰,在藝術性與裝飾性兩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草書七言詩紈扇》雖然字數不多,但有著確信無疑的真跡地位,是後世研究趙佶草書風格的重要參照物。
除了欣賞趙佶的書法,後面的花押也值得我們仔細品味。花押是舊時公文契約上的草書籤名,或代替簽名的特定符號。「押」就是「署」,書畫上常見古人押署,也就是一種簽名;而「花押」就是「用名字稍花之」的草簽。對於宋徽宗花押的含義,古代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為「天水」,如元代夏文彥《圖繪寶鑑》中就持此觀點,因為天水是趙氏的郡望;另一種說法為「天下一人」,明代汪珂玉在《珊瑚網》中作此解釋,因為看上去更加形象,也符合皇帝的身份。此花押由四筆構成,整體看似結構鬆散的「天」字,或可辨認出「下」字,兩小橫皆可分拆出「一」字,兩豎則似「人」字。不論是何種解釋,此花押都是運用了古文、印章、草書的偏旁借用、減省方法構思而成,巧妙而別致。
史上罕見的書畫大家——趙佶
提到這件《草書七言詩紈扇》的作者宋徽宗趙佶,您可能馬上會聯想到岳飛《滿江紅》中的詞句「靖康恥,猶未雪」。宋徽宗在治理國家方面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昏君,在他的統治下國家民不聊生,官員貪污腐敗,讓北宋走到了滅亡的邊緣。直到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首都汴京被金人攻破,宋徽宗和自己的兒子宋欽宗,以及宗室、後宮悉數被金人擄走。
如果我們拋開治國為政方面,重新看待趙佶這個人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他是一個史上罕見的書畫大家。他的藝術成就之高,與他治國能力之低,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宋代的書畫藝術精彩紛呈,燦若星空,而趙佶則是那最閃耀的明星。
趙佶早在成為皇帝之前的「端王」時期,就在藝術道路上開始了饒有興味的探索,並展現了其非凡的藝術天賦。北宋蔡絛的《鐵圍山叢談》中提到,趙佶曾經師從當時的書畫名家吳元瑜,並且常常和皇親駙馬都尉王詵和宗室趙令穰交往。王詵和趙令穰不僅是當時著名的鑑藏家,而且在書畫創作方面也都有著非凡的造詣。在與這些名家交往學習的過程中,趙佶不論是書畫創作的實踐,還是鑑賞名家名作的水平,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也為他後來的藝術創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當上皇帝的趙佶並沒有因為身份的變化而放棄藝術;相反,他大力發展書學與畫學,將書畫推上了藝術巔峰,為後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北宋初年,朝廷官方便設置了專門從事繪畫的機構,叫作「翰林圖畫院」。而宋代的翰林圖畫院在宋徽宗時期發展到了鼎盛狀態。這一時期的畫院,湧現出了眾多名家大作,比如我們熟知的《千里江山圖》和《清明上河圖》等。
同時,趙佶還重新設立了書學,也就是進行字學教育與書法教學的專門機構。書學隸屬於國子監,並在大觀四年(1110年)併入翰林院書藝局。宋徽宗設置的書學較以前有了較大的改革發展。第一,機構內的課程設置更加全面,學生們不僅兼學篆、隸、楷、草等書體,同時還要熟知《說文》《爾雅》《論語》《孟子》等經典;第二,更加重視書法的藝術性教育,不同的字體都有對應而具體的學習對象,如大篆學鐘鼎文,小篆學李斯,隸書學鍾繇、蔡邕,楷書學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草書學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徐浩、李邕,並且要逐月會試考核。宋徽宗甚至願屈九五之尊,表示樂意親自教授生徒們學習書法。書學作為中國古代最進步的官方書法學校,體現了統治者對書法教育的高度重視,無疑是中國古代書法教育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設置這些官方書畫機構,趙佶還對中國的書畫史有著巨大的貢獻。在他的授意下,由官方組織人力進行了《宣和畫譜》和《宣和書譜》的編寫。其中《宣和畫譜》總共收錄了魏晉時期至北宋時期的畫家共231人,作品總計6396 件,並且按畫科分為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畜獸、花鳥、墨竹、蔬果10門,每門畫科前都寫有一篇敘文,敘述該畫科的起源、發展、代表人物等,然後按時代先後排列畫家小傳及其作品。《宣和畫譜》不僅是宋代宮廷繪畫品目的記錄,而且還是一部傳記體的繪畫通史。而《宣和書譜》則系統地著錄了皇家秘藏曆代書法名帖,總計書家197人,作品1214帖,是一部系統地記錄宮廷收藏書法名帖的巨著,以其著錄完備、保存了大量史料而在書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兩本著作對後世研究北宋及其之前的中國書畫作品有著重要作用。
而趙佶的書法遠師薛稷。薛稷是名臣魏徵的外孫,有機會見到很多當時的書法名家如虞世南、褚遂良的真跡,而他的書法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褚遂良的影響,當時就有著「買褚得薛,不失其節」的說法。趙佶獨具個人特色的「瘦金書」就是在薛稷書法的基礎上演化而來的。他用勁健的筆毫加強運筆的提按頓挫,筆畫更加挺括瘦硬,各種連帶牽絲纖毫畢現,也反映了他對毛筆高超的控制能力,以及敏銳的表現力。相較於褚體與薛體,「瘦金書」的結體更加修長,去除了過多豐腴的成分,緊繃的線條質感顯示出十足的骨力。趙佶早年還曾向黃庭堅學書法。黃庭堅以行草書見長,他的大字行書中宮緊收,四周發散,被他的老師蘇軾戲稱為「凍蛇掛樹」。趙佶行草書中的很多筆畫都與黃庭堅十分相似,注意點、橫、撇、捺的聚散分布,章法疏密的強烈對比,對形式美有著非常強烈的追求。與厚重而多變的黃庭堅草書相比,趙佶的草書明顯筆毫更健銳,運筆速度更快,因而更多了幾分犀利與勁道,少了一些柔和與纏綿。
如果您有興趣的話,可以到上海博物館的書法館來欣賞這件900多年前的書法精品,感受作為藝術家而不是皇帝的趙佶,品味他的獨特書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