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超級國寶(全二冊)> 北宋(公元960—1127年)

北宋(公元960—1127年)

2024-10-11 02:30:22 作者: 劉鈺婷 等

  069 真珠舍利寶幢 佛教藝術珍品

  國寶小檔案

  年代:北宋(公元960—1127年)

  尺寸:通高122.6厘米

  發現地:江蘇省蘇州瑞光塔第三層天宮中

  館藏地:蘇州博物館

  主講人:蔣樂漪

  您好!今天我將為您介紹一件珍貴的佛教藝術品,它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它就是「真珠舍利寶幢」。「寶幢」是指由珍珠等佛家七寶連綴起來的佛教藝術品,主要用於供奉舍利子。

  真珠舍利寶幢的發現

  蘇州博物館珍藏的這件寶幢,原藏於瑞光塔(又稱「瑞光寺塔」)。瑞光塔是一座七級八面磚木結構的樓閣式寶塔,屹立在蘇州城西南隅,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由蘇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保護管理。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1978 年4月12日,三個少年登上垂危的古塔掏鳥蛋時,無意中在第三層塔心的一堆乾草中,發現了一個很深的窖穴,穴內還藏有寶物。三個少年將精美的寶物隨意裝入麻袋,欲帶回家,結果被發現後,將文物交到了蘇州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當即派考古部的工作人員到現場再次搜尋,並測量、繪圖、研究、修復。在宗教界、工藝界人士的幫助下,最終才基本恢復了它們的本來面目。在這裡發現的文物主要有楠木黑漆嵌螺鈿經箱、碧紙金書《妙法蓮華經》、刻本《妙法蓮華經》、雕版經咒、墨書經卷、銅佛像、銅質金塗塔、彩繪泥質觀音像、龜紐琥珀「與貞私印」,以及這件真珠舍利寶幢與它的內外木函。

  璀璨奪目的真珠舍利寶幢

  這件寶幢的主體部分由楠木製成,通高122.6厘米,自下而上共分為三個部分——須彌座、佛宮和塔剎。

  寶幢底部的須彌座呈八方形,象徵著佛教中的八方天;分為三層,包括底座、須彌海及須彌山。底座上每個稜角的底部裝飾有燕尾形牙腳,牙腳正面貼有形態各異的堆漆紋飾。 八稜台座之上飾有雙層平行方澀,方澀大意為不光滑的平面。台座整體中間束腰,高2.5厘米,束腰部位每面設壼門三個,一周24個壼門孔上,裝飾著金銀絲如意花飾;澀面綴以海棠形寶飾,每層轉角處均以堆漆條花圖案包角。在座階上,站立著八隻跳躍飛舞的銀獅子,姿態有騰躍、後顧、搔耳等,造型生動;銀獅子的內側又起一層方澀,方澀上收分漸斂呈八棱斜弧面,其上折收為平階。在八棱斜弧面一周,貼飾著形象各異、兩人一組,共16個堆漆裝金供養人像。八棱斜弧面上的平階八角處,各置立體雕刻的小木獅;木獅表面施青石,局部略敷朱彩。在平階內側收腰處,鏤如意壼門,上承八角帶環繞勾欄的平階。勾欄的八根欄柱頂端,綴銀絲串珠蓮花,蓮花上各置一顆水晶球。

  在木質描金勾欄內是須彌海和須彌山。須彌海和須彌山通體描金,海面四周升起八朵描金木雕祥雲,「四天王」站立雲端,手持各種武器,氣勢非凡,而站在他們邊上的「四天女」則是溫柔美麗,婀娜多姿。波濤洶湧的海浪托起了一根海涌柱,一條銀絲鎏金串珠九頭盤龍盤繞於海涌柱,傳說是龍王的象徵,掌管著人間的旱和澇。龍脊和龍皮大框用鎏金粗絲構成,龍齒、發、耳、角及龍的鱗、爪,由極細的三股合一的辮絲製成,龍爪甲則以銀子鑿出;圓柱上端托起的則是由16座疊嶂山巒組成的須彌寶山。該寶幢的須彌座造型極為精美繁複,通體描繪寶相、纏枝和幾何圖案,細如纖毫。

  在真珠舍利寶幢的中間部分是幢殿,居於須彌寶山之上。幢殿由殿基、殿柱、殿外護法八天、八棱經幢、幢頂鎏金銀龕、殿頂、漆木龕、華蓋等部分組成。須彌山上,分別站立著佛教傳說中的「八大護法天神」,天神由檀香木雕刻而成,形象誇張,神態逼真,大有呼之欲出的感覺。護法天神中間所護衛的,即為寶幢的主體部分——佛宮。

  須彌山上,分別站立著佛教傳說中的「八大護法天神」,天神由檀香木雕刻而成,形象誇張,神態逼真,大有呼之欲出的感覺。

  佛宮外圍由八根套金銀絲編織的菱形網長柱支撐,中心為碧地金書八稜柱狀經幢。經幢正面刻有「南無摩訶般若波羅密」,意為「大智大慧可到達彼岸樂土」。其他七個面則分別以真、草、隸、篆等字體陰刻填金「過去七佛」之尊號。幢體中空,內置一個乳青色葫蘆形小瓶,藏有九粒舍利子,還有摺疊的雕版印刷的梵文和漢文《大隋求陀羅尼》經咒各一張。幢頂置有挑花工藝製成的纏枝紋鎏金銀皮小龕,一尊高約6厘米,通體描金,雙手作禪定印、頭裹風兜的木雕高僧大德祖師像趺坐其間。

  真珠舍利寶幢中的九粒舍利子具體出於何時,屬於哪位高僧大德,還沒有找到相關資料,所以它的歸屬仍是千年未解之謎。

  佛宮頂部是金銀絲串珠嵌寶的華蓋,華蓋上方即為塔剎,主體呈柱狀,由銀棒和包金箔木柱相接而成,剎輪以白玉、水晶、五色珠料等製成,間以金銀絞花、葉片及銀絲串珠裝飾;剎輪上部的銀絲串珠小幡蓋,以銀絲編織而成的八條串珠天龍為脊,它們個個昂首俯衝,代表著八大龍王。塔剎頂部有一顆直徑為3.4厘米的碩大水晶球,外罩銀絲火焰光環,寓意為瑞光普照。

  至此,整座寶幢被裝扮得璀璨奪目,令人嘆為觀止。

  歷經千年的兩重木函

  1978年,整座真珠舍利寶幢被發現於蘇州瑞光塔第三層的天宮中。在發現之初,它是被放置在兩重木函之中的。黑色外木函正面有兩行白漆楷書「瑞興院第三層塔內真珠舍利寶幢」。內木函用銀杏木製成,為五節正方形套疊式,內壁墨書有「都勾當方允升妻孫氏十娘」等題銘,以及「大中祥符六年四月十八日記」等題記字樣,外壁彩繪四天王像。

  四天王像的面部表情誇張且生動,手持法器,足踏小鬼,氣勢雄壯。四天王原是印度的神話人物,後來成為佛教護法天神,他們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北方多聞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南方增長天王。其筆墨可見後世傳摹唐代畫聖吳道子的畫風,採用柳葉描法,線條流暢,富有變化。粗獷處豪放雄健,如風馳電掣;細纖處遊絲毫髮,如行雲流水。

  此木函雖歷經千年,畫面依然五彩斑斕,氣勢不凡,豐富的天然色彩帶給我們真實靈動的感覺,為我國古代繪畫寶庫增添了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真珠舍利寶幢造型之優美、選材之名貴、工藝之精巧都是舉世罕見的。製作者根據佛教中所說的世間「七寶」,選取了名貴的水晶、瑪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銀等材料,綜合了當時的木雕、堆漆、描金、貼金箔、玉雕、穿珠、古彩繪以及金銀細工等專業技術,精心製作而成的,可謂巧奪天工,精美絕世。整個寶幢用了四萬餘顆珍珠,凝聚了許多能工巧匠的智慧與心血。它是藝術家根據佛教典籍中的記載,採用虛實相生的手法,發揮了豐富的想像力,所設計出的一個超凡脫俗、莊嚴華貴的佛國世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佛教藝術珍品。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