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 三彩騰空馬 全國僅此一件四蹄騰空三彩馬
2024-10-11 02:29:51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唐(公元618—907年)
尺寸:高38厘米,長52厘米
出土地:西安市西郊
館藏地:西安博物院
供圖:西安博物院
主講人:王筱玥
當您走進西安博物院的正門,會看到一個醒目的銅雕。一位胡人少年正在騎馬馳騁,這個銅雕的造型來源於西安博物院的代表文物——三彩騰空馬。
這件唐三彩1966年出土於西安市西郊,高38厘米,長52厘米,由騎手和飛奔的駿馬兩部分組成,造型刻畫得非常細緻。騎手是一名胡人少年,端坐在馬背上;頭髮中分,兩耳旁各梳有一個髮髻,臉上帶著自信的笑容,雙拳緊握,好像在牢牢控制著馬的「韁繩」;身穿藍色長袍,腰間系有革帶,革帶上還有一個袋囊,腳上穿著尖頭靴子。飛奔中的三彩馬體形彪悍、骨肉勻稱,騰空躍起、神氣十足。為了減少高速奔跑時的阻力,馬被剪鬃束尾,雙耳豎起,正如杜甫筆下所描繪的「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
接著,我們再來看顏色。馬的全身呈赭黃色,中間有白色斑駁,而馬轡、馬鞍、馬韉則為亮麗的藍色。馬鞍後還搭著一件黃、綠、白三色相間的行囊。其中,馬的脖子連接身體的部分顏色對比非常明顯,表現出了馬在急速奔跑時這部分毛髮受到風吹拂動或者陽光照射所展現出的層次感。另外,胡人少年小臂十分壯碩,肌肉都是聳立的狀態。您不妨也伸出胳膊,握緊拳頭試試看,小臂肌肉是不是看起來結實了許多?觀者看到的雖然是一個靜止的姿態,但整體造型和這兩個細節都表現出駿馬疾馳、騎馬者成竹在胸之感,足以展示製作者的高超技藝。
唐三彩的燒制
馬的脖子連接身體的部分顏色對比非常明顯,表現出了馬在急速奔跑時這部分毛髮受到風吹拂動或者陽光照射所展現出的層次感。
唐三彩是唐代陶瓷業最傑出的一項成就,主要是殉葬的明器,這也是古代喪葬風俗中很重要的門類。唐三彩的製作採用的工藝是二次燒制方法:成形加工後,第一次在1150℃下燒制,第二次加入一些著色劑塗在表面後低溫燒制,溫度在900℃左右。由於釉料中含鉛,鉛的熔點比較低,所以在這個溫度以內釉色會下滑,互相融合、互相滲化,又產生許多新的顏色,從而呈現出斑駁淋漓、千變萬化的裝飾效果。人們把這種二次燒制後附著在陶瓷表面形成顏色的玻璃質薄層稱之為「釉」。因此,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彩陶。由於器物表面多以黃、綠、赭三種顏色為基色,加之在唐墓出土[1],後人便稱之為「唐三彩」。其中「三」不是指只有三種顏色,而是表示多的意思。
學者們通過研究發現「唐三彩從產生到衰落僅有百年(650—755),可謂盛唐之時曇花一現。[2]」唐三彩燒制的成功,意義是非同尋常的,就像一本唐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唐三彩的興起、發展和衰退,與唐朝的政治經濟相伴隨:初唐的創始,盛唐的發展,安史之亂後的衰退,似乎是合著一個節拍進行的。特別是盛唐時期的三彩作品,是那麼生動直觀地反映了當時的富裕生活,給人以雍容堂皇的印象。」[3]
在已出土的眾多和馬相關的唐三彩中,立馬和臥馬很多,唯獨這件三彩馬是四蹄騰空的造型,到目前為止全國僅此一件。不得不嘆服當時的工匠勇於創新的精神。尤其是胡人身上大面積的藍色鈷料更是難得,因為鈷料在唐朝不是原產釉料,是從遙遠的波斯進口,故而民間有一句話叫「三彩掛藍,價值連連」。
唐人愛馬
唐代墓葬中出土最多的動物造像就是三彩馬,充分體現出唐人對馬的喜愛。馬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有著很高的地位,古人無論是在邊塞沙場,還是從事生產勞動,或者遊樂出行時都離不開它。
在傳統文化中,馬一直都是速度、富強、忠誠的象徵。前有穆天子的坐騎「八駿」,後有張騫受漢武帝派遣苦苦尋找的「汗血寶馬」,再到唐太宗的「昭陵六駿」,無不體現著人們對馬的推崇和喜愛。在唐代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日常生活中,馬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新唐書》中記載:「馬者,國之武備,天去齊備,國將危亡。」意思是說,馬是國家的武備力量,如果上天要去掉這個武備,那國家就危亡了。這就不難想像,唐時的人們對優良馬匹的渴求會達到多麼瘋狂的地步。
在軍政上,我國封建社會政權中心大多建在北方,最大的外部隱患就是西北草原的遊牧民族,想和他們抗衡,沒有良馬萬萬不行。所以早在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路過大宛國(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一帶),發現了汗血寶馬。由於漢使看到馬前膊流出的汗水中有血,便以「汗血馬」命名。這種馬與中原常見的蒙古馬差異明顯,身長體高,速度耐力兼備,是極為優良的戰馬。唐太宗在位時,不僅積極發展國家和民間養馬業,還委派專人進行馬匹管理,數量從唐朝建立初期的 26萬匹擴展了近一倍。由於國家疆域廣闊,為了便於國內外的交通,唐朝更是建立了完備的館驛制度。國內主交通線上,每隔30里設一館驛,數量超千所,依照館驛的重要程度,分別供給一定數量的驛馬。館驛制度進一步刺激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唐朝也會從境外引進大量品質優良的馬匹。另外,唐朝周邊國家和地區經常給唐朝進貢,貢獻的禮品中往往有大批的駿馬。這可是讓唐人非常高興的事兒,他們對外來馬非常喜愛,外來馬有作為宮廷御用的,但更多的用來改良馬種。
唐代貴族的娛樂生活也少不了馬,打馬球可是唐代深受歡迎的體育運動,軍隊裡還會用馬球來練兵。馬球古稱「擊鞠」「打球」或者「擊球」,玩者騎在馬背上,用球杖擊球入門。馬球運動源自波斯,後來由西域的吐蕃人傳入中國。在1971年發掘的陝西乾陵陪葬的章懷太子墓中出土過一幅《馬球競技圖》,描繪的就是一場激烈的比賽:場上有五人騎馬,手持球桿,一個人坐在馬上靈活反身擊球,身後四人騎馬追趕……據記載,唐玄宗就是一位馬球高手,他曾奉唐中宗之命,與幾位王公組隊,迎戰吐蕃馬球隊,最終幫助唐朝代表隊贏下了比賽。唐中宗和唐玄宗還都曾養過舞馬,唐中宗的舞馬能夠隨著音樂的節拍起舞;唐玄宗的舞馬更能在壽宴上銜酒杯為帝王祝壽。今天,我們可以在國寶級文物「鎏金舞馬銜杯紋仿皮囊銀壺」上,看到這樣的銜杯舞馬紋飾。
如果您身為唐代的貴族,一天的生活都離不開馬。早晨起來,給心愛的馬餵點營養餐,之後騎著馬去上朝;下午打馬球,舒活筋骨;晚上參加宴會,還能看一番舞馬表演,多愜意的生活!
唐代是一個大氣磅礴的時代,也只有在這樣開放自由、安定祥和的國度,工匠的天才構思才得以淋漓盡致地展示,從而為我們留下這獨一無二的三彩騰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