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超級國寶(全二冊)> 057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碑 李世民、玄奘、王羲之聯袂打造的國寶級文物

057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碑 李世民、玄奘、王羲之聯袂打造的國寶級文物

2024-10-11 02:29:46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唐(公元618—907年)

  尺寸:高315厘米,寬141厘米

  出土地:唐長安城修德坊弘福寺內

  館藏地:西安碑林博物館

  

  供圖:西安碑林博物館

  主講人:白雪松

  您好,今天我要為您介紹一件由李世民、玄奘、王羲之三位「大咖」聯袂打造的國寶級文物——《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碑》。

  這方碑石高315厘米,寬141厘米,共1904個字。那麼,古人為什麼要刻碑呢?最根本的理由還是因為紙和絹比較脆弱,難以保存長久,有一句話說得好,「竹帛難存,金石永固」。碑石就像古代的硬碟,能夠跨越千年,為我們保存先賢留下的信息。

  在西安碑林博物館中,這方《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碑》的身前擺放著顏真卿的《多寶塔感應碑》,在它的身側擺放著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夾在「顏筋柳骨」之間的它,被稱作西安碑林博物館最「貴」的石碑!它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呢?概括來說就是,玄奘(也就是《西遊記》中唐僧的歷史原型)從西天取經回來,唐太宗李世民給玄奘寫了一封表揚信,這方碑石就是花了20多年的時間,用王羲之的字刻成的表揚信。

  那麼,李世民為什麼要給唐僧寫表揚信?書聖王羲之是東晉人,已經逝世幾百年的他怎能在唐代死而復生親自寫字刻碑呢?一方石碑,又為什麼會花20多年去鐫刻它呢?讓我來為你一一揭秘。

  李世民為唐僧寫表揚信

  首先,先為您介紹唐朝當時的背景。佛教在漢朝時期由印度傳入中國,並在隋唐時期達到了巔峰。一時之間,名寺古剎林立,高僧輩出,玄奘法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玄奘本名陳禕,洛州緱氏,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偃師人。他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但是,「三藏法師」並不是唐僧一個人獨有的尊稱。《三藏》是佛教經典的總稱,指的是《經藏》《律藏》和《論藏》。《經藏》記載了釋迦牟尼及其最早門徒的教義,《律藏》規定了佛教僧侶的戒律和佛寺的一般清規,《論藏》為佛教各派學者對佛教教義的論述解說。通常,人們把一些通曉《三藏》的得道高僧尊稱為「三藏法師」。

  我們再回來說唐僧,他13歲時到洛陽淨土寺剃度為僧;17歲起,開始遍游四川、荊州、河北、長安等地,訪求國內名師,遍讀佛教經典,被稱為「佛門千里駒」。他在遊歷的過程中,深感佛學界對佛經教義的解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便下決心赴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去求取真經。

  跟1986年版電視劇中的情節不同,唐僧並不是以「御弟哥哥」的身份,並在孫悟空等人的護送下去西天取經的。事實上,唐僧是在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偷渡到印度的,沒有得到李世民的允許,也沒有拿著所謂的通關文牒。唯一跟電視劇的情節相同的是,他確實經歷了數不清的磨難,才抵達印度。到了印度之後,他遍訪印度高僧,學習最高深的佛法,精通了梵文,並與印度戒日王會晤,得到了優渥的禮遇。在戒日王的支持下,他多次參與佛教的辯論大會,戰無不勝,並被尊為「大乘天」。

  終於,在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僧攜帶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佛經657部回到了長安,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唐太宗李世民似乎忘了當年阻止唐僧去西天取經的事情,對唐僧禮遇有加,不僅賜給他法號「玄奘」,還讓他在國都長安的大慈恩寺翻譯佛經。唐僧上表請求皇帝為全部經文作序,唐太宗李世民欣然應諾,親自為唐僧的謝表和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作序,還讓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李治)作記。

  因此,《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碑》上一共刻了五部分文字:分別是唐太宗李世民寫的序,唐高宗李治寫的記,兩人給唐僧的回信,以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尤其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據說是觀音菩薩和舍利佛的一段對話,可以說是大乘佛教第一經典,也是唐僧翻譯的1335卷佛經中最為老百姓所熟知的。即使你不是佛教信徒,也一定知道其中的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吧?其實,這句話說的不是讓你不要貪戀美色,它闡述的是萬物本空的理念,原本是要使我們了解一切事物都不會永恆存在,讓我們不要對萬物起執念,而使身心不得自在。

  因此,《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碑》上一共刻了五部分文字:分別是唐太宗李世民寫的序,唐高宗李治寫的記,兩人給唐僧的回信,以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書聖真跡中的精華

  當時主持刻碑的懷仁和尚面臨一個很大的問題:既然碑上的內容是由皇帝、太子和唐僧三位身份尊貴的人親自撰寫的,那書寫文字的人該找誰呢?選擇已經名動天下的褚遂良,還是初出茅廬的顏真卿呢?其實都不是,懷仁和尚選擇了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是東晉人,出身於門閥貴族,大詩人劉禹錫寫的那首膾炙人口的《烏衣巷》中有一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中「王」字指的就是王導、王羲之領銜的山東琅琊王氏。出生頂級門閥的王羲之有一顆藝術家的心,他拜衛夫人為師,博採眾長,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在楷書、行書、草書三種書體上都有極高的造詣,被稱為「書聖」。梁武帝、唐太宗都是他的超級大粉絲,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喜愛他的書法到了痴迷的地步,還讓人收集全天下的書聖真跡,將近3000頁。唐太宗為了得到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甚至用了見不得人的手段!

  這還要從隋朝一位高僧智永說起。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孫,《蘭亭序》由先祖傳給了他。智永圓寂之前,又把這幅字傳給了弟子辯才。按理說,唐太宗如果直接開口討要的話,辯才怎麼都要給。可是,唐太宗琢磨著,如果直接奪人所愛的話有點影響他的好名聲。幸好有個叫蕭翼的大臣,幫他解決了問題。原來,蕭翼裝扮成一個落魄書生,到了辯才所在的浙江紹興永欣寺,並靠才華吸引了辯才的注意,兩人越聊越投機。有一天夜裡,蕭翼用計讓辯才和尚喝得爛醉如泥,還從他的口中套話得知《蘭亭序》藏在房梁,於是成功騙得真跡後離去。唐太宗得到《蘭亭序》之後視作珍寶,日日臨摹,並把臨摹的《蘭亭序》賞賜給有功的大臣們。傳說《蘭亭序》在唐太宗死後隨葬在唐太宗昭陵,自此不見天日。

  因為唐太宗特別喜歡王羲之的書法,所以用書聖的字來刻這方碑是能說得通的。但是王羲之為東晉人,人死而不能復生來寫字,這可怎麼辦呢?

  懷仁和尚最終解決了這個問題。他的思路是:書聖王羲之雖然已經不在了,可是他的書法作品還有呀,如果能從他紙上的真跡中挑選合適的字,集在一起,不就可以拼出整篇文章,並刻成碑石了嗎?不過這件事情可不容易,懷仁首先向內府借來王羲之的書跡,從中精挑細選了合適的字。有些字找不到就在民間貼榜徵集,花重金去求購這個字,一字換一金,據說總共花了千兩黃金,所以此碑又被稱為「千金碑」。如果有些字實在找不到,最後只能選擇拆偏旁部首後再重新組合,比如一些左右結構的字就是重新結合到一起的。

  正因為有如此多的限制,所以刻這方區區1904字的碑石竟花了懷仁20多年的時間。事實上,在咸亨三年,也就是公元672年此碑正式刻成,立於長安大慈恩寺的時候,唐僧已經圓寂八年,李世民更是逝世23年之久了。懷仁,一個長安弘福寺的僧人,不以書法著稱,卻憑藉自己對佛教的虔誠之心完成了這樁偉大的書法事業。

  由於懷仁對於書學的深厚造詣和嚴謹態度,使得他刻的此碑上的字跡錯落有致、氣韻生動、風神瀟灑,充分體現了王羲之書法的特點和韻味。《蘭亭序》中有21個「之」字各不相同,因而被書法愛好者津津樂道,而在這方碑中竟有36個「之」字,而且大多不同。

  時至今日,全世界範圍內王羲之的墨寶真跡都找不到了,各大博物館收藏的都是其他書法家的臨摹版本,而這方《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碑》竟是從已經失傳的數千張書聖真跡中所挑出的精華摹刻而成,可以稱作「國寶中的國寶」了。

  書法碑石和其他文物不一樣,因為語言在書法大美面前總是顯得蒼白無力,歡迎您來西安碑林博物館看看這方曠世名碑。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碑》細節圖(一)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碑》細節圖(二)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碑》細節圖(三)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碑》細節圖(四)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