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公元618—907年)
2024-10-11 02:29:34
作者: 劉鈺婷 等
053 《虢國夫人遊春圖》(宋代摹本) 真實再現大唐盛世的藝術瑰寶
國寶小檔案
作者:張萱(生卒年不詳)
年代:唐(公元618—907年)
材質:絹本設色
尺寸:高51厘米,長148厘米
館藏地:遼寧省博物館
供圖:遼寧省博物館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主講人:王婉婷
今天要為您介紹的這件繪畫作品,它以精妙絕倫的寫實技巧,真實而生動地記錄了1200多年前一個綺麗的瞬間,它就是《虢國夫人遊春圖》。
豪華氣派的遊春陣容
此畫卷高51厘米,長148厘米。在平滑如紙的宮絹上描繪了虢國夫人一行八騎九人遊春踏青時的情景。畫面中身著華服的一行人騎馬執鞭,徐徐前行。整個遊春陣容豪華氣派,主僕騎的都是宮中的精良駿馬,有前導,有殿後,次序嚴謹,等級分明。
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個著男裝的中年人,乘淺黃色駿馬,戴烏紗冠。這位前導官英俊而威嚴的神態和這樣豪華的馬鞍,醒目地昭示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這匹三花馬是唐代御廄中最為名貴的,代表了當時皇家出行的最高規格。第二人是位乘菊花青馬的少女,烏黑的頭髮左右分開,梳成兩個長長的髮髻,這是當時仕女的一般髮式。少女著胭脂紅窄袖衫,下襯紅花白錦裙。在少女左方略後有一個乘黑色駿馬的中年人隨行,粉白色的圓領窄袖衫,與黑馬形成鮮明的對比。三人共同構成了華貴的前導行列。
疏朗的三騎成為前導,緊接著便是簇擁的五騎,前排右面一騎,也是全畫的中心點,便是虢國夫人。虢國夫人何許人也,為何會成為畫作的主角?這要從她的妹妹說起。在唐天寶年間,因為楊貴妃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寵愛,於是楊家成為顯貴一時的豪門望族,哥哥楊國忠貴為宰相,大姐、三姐、八姐分別封為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其中,以虢國夫人的驕逸奢華最為聞名。她常常騎著宮中御馬,帶著英俊的年輕侍從進入宮苑,出行的威儀場面,聲勢宏大,喧囂一時。以善作宮詞而著名的唐代詩人張祜,曾經這樣寫道:「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娥眉朝至尊。」虢國夫人唯恐粉妝玷污了她美艷的本色,從不施濃妝,即使去見皇上,也僅僅是「淡掃娥眉」。
走在最前面的是一個著男裝的中年人,乘淺黃色駿馬,戴烏紗冠。這位前導官英俊而威嚴的神態和這樣豪華的馬鞍,醒目地昭示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第二人是位乘菊花青馬的少女,烏黑的頭髮左右分開,梳成兩個長長的髮髻,少女著胭脂紅窄袖衫,下襯紅花白錦裙。在少女左方略後有一個乘黑色駿馬的中年人隨行,粉白色的圓領窄袖衫,與黑馬形成鮮明的對比。三人共同構成了華貴的前導行列。
畫面中間的這位正在遊春的虢國夫人,果然是淡掃娥眉不施粉黛的自然本色,這樣端莊豐腴的面容和膚色,是盛唐時期崇尚的標準美貌。你看她那旁若無人的眼神,微閉的小口,顯露出她身為主人的從容。看似簡約的服裝,配上這樣的白色披巾更顯得飄逸,鞍具上沒有任何的華麗裝飾,透出了虢國夫人喜歡自然的性格。
在虢國夫人左面與其並轡前行的便是她的妹妹秦國夫人。其裝束一如虢國夫人,唯衣裙顏色與之不同。她側向虢國夫人,似在交談,態度顯得恭敬有加。虢國夫人姐妹之後,橫列為後衛三騎。居中的是老年侍姆,右手護著鞍前的幼女,神情顯得矜持,眉眼間流露著小心謹慎的表情。幼女左手把住鞍橋,態度十分安詳。侍姆右側的中年人也是從監,裝束與前一從監相同;左側紅衣少女裝束與第二騎少女相像。居中的一匹三花馬與前導的三花馬相呼應,為這支不同尋常的踏青隊伍,壓住了陣腳。
畫面中間的這位正在遊春的虢國夫人,你看她那旁若無人的眼神,微閉的小口,顯露出她身為主人的從容。看似簡約的服裝,配上這樣的白色披巾更顯得飄逸,鞍具上沒有任何的華麗裝飾,透出了虢國夫人喜歡自然的性格。在虢國夫人左面與其並轡前行的便是她的妹妹秦國夫人。似在交談,態度顯得恭敬有加。虢國夫人姐妹之後,橫列為後衛三騎。居中的是老年侍姆,右手護著鞍前的幼女,神情顯得矜持,眉眼間流露著小心謹慎的表情。幼女左手把住鞍橋,態度十分安詳。侍姆右側的中年人也是從監,裝束與前一從監相同;左側紅衣少女裝束與第二騎少女相像。
《虢國夫人遊春圖》的藝術魅力
整幅畫在構圖上,從單行的三騎到兩騎並行,最後三騎並行,既符合這一類貴族出遊行列的規律,又像一首樂曲一樣,充滿韻律感,把人的視覺從序曲引導向主題。表現手法精練集中,且富有節奏感。
畫面除了在人物關係上精心布局,還畫出了春遊人馬並不十分嚴肅的狀態,非常切合主題。儘管全畫沒有花草樹木,然而通過人們穿著的明麗服裝,悠閒自得的從容神態,我們仿佛看到了春水微波,桃李爭艷,正是風和日麗、春光明媚的季節。
畫面色彩結構中的粉白、淺紅色也就是對春天色彩的把握,很好地傳達了春天的信息。馬的顏色灰暗沉著,以襯托出人物的形象。大量運用較多的青、綠、紅等鮮艷顏色,以白色加以間隔,使畫面整體和諧,從而達到艷而不俗的效果。畫中從監所騎的黑馬是大片的黑顏色,也突出了墨在中國畫中的重要作用。背景中用濕筆畫出斑斑草色,既突出了前面的人物,也使畫中的意境顯得更加清新。這些,正是畫家的高明之處。
融合唐宋兩代宮廷藝術的精華
這幅畫的創作者,是唐代畫家張萱。張萱,以擅長繪畫貴族仕女、宮苑鞍馬著稱,在畫史上通常與周昉相提並論。唐宋畫史著錄上記載張萱的作品有數十幅,不少還一再被許多畫家摹寫,但出於張萱本人手筆的原作,今已無一遺存。
據考證,張萱在唐開元年間可能任過宮廷畫職。唐朝的統治階層非常重視繪畫的社會功能,他們招賢畫家,收藏名畫,對美術的發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動力。到了開元、天寶年間,經過近百年發展的唐朝政權更加穩固,經濟更加富足,整個封建社會迎來了它的巔峰時期。在貴族中間,享樂主義也存在不斷滋長的現象,這時的盛唐藝術呈現出另一派氣象,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像滲透在盛唐藝術之中。張萱正是將這些貴族婦女的享樂生活和許多家常事項描繪得淋漓盡致,讓我們從這瑰寶中感受到了大唐盛世。
但是,您在遼寧省博物館看到的這幅並不是唐代的原本,而是宋代的摹本。此圖原作曾藏宣和內府,由畫院高手摹裝。在兩宋時期為史彌遠、賈似道收藏,後經台州榷場流入金內府,金章宗完顏瓊在卷前隔水題簽,指為宋徽宗趙佶所摹。不過,據學者考據,此件技藝高超的作品可能是宋代畫院名家所代筆,未必是趙佶親手摹寫。
在12世紀初,宋徽宗時期,北宋內府所編寫的《宣和畫譜》中,還著錄有張萱繪製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歷經滄桑的顛簸,原作已失傳,值得慶幸的是,由於這一時期畫院的興盛,宮廷繪畫再一次呈現了高峰。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宋代宮廷畫師對照原作精心繪製了眼前的這一卷,可以說這幅畫作凝聚了唐宋兩代宮廷藝術的精華。
珍寶入藏遼寧省博物館
那麼,這幅宋代摹本為何又會收藏在遼寧省博物館?這就不得不說到清代宮廷的收藏。
清代的乾隆皇帝因愛好書畫,在位期間不遺餘力地將全國珍品收藏到清宮內府。清朝滅亡後,末代皇帝溥儀雖然退位,但仍按退位優待居住在故宮原住所。溥儀擔心北洋軍閥終將無視先約將他趕出,為考慮生計,與弟弟溥傑將一批書畫盜運出宮,後於1925年移居天津,1931年又被挾持至長春。1945年偽滿洲國滅亡後,溥儀隨身攜帶小部分書畫,希望經瀋陽前往日本,被逮捕入獄,隨身書畫被繳獲,保存到銀行。
整幅畫在構圖上,從單行的三騎到兩騎並行,最後三騎並行,既符合這一類貴族出遊行列的規律,又像一首樂曲一樣,充滿韻律感,把人的視覺從序曲引導向主題。表現手法精練集中,且富有節奏感。
1948年,這批書畫從銀行撥交給當時的東北文物管理委員會,後來轉交給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其中就有這幅《虢國夫人遊春圖》(宋代摹本)。遼寧省博物館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座博物館,同時還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館藏文物豐富,收藏的清宮散佚書畫除了《虢國夫人遊春圖》《簪花仕女圖》,還有《瑞鶴圖》《洛神賦圖》等,以及明四家的書法作品,因此享譽海內外。歡迎您有機會來遼寧省博物館親自看看這件融合著唐、宋兩代宮廷繪畫精華的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