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國寶(下冊) 南朝(公元420—589年)
2024-10-11 02:29:28
作者: 劉鈺婷 等
051 南朝神獸 南朝地下王國的「守門人」
國寶小檔案
年代:南朝(公元420—589年)
尺寸:高約120厘米
出土地:丹陽地區
館藏地:震旦博物館
供圖:震旦博物館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主講人:尋婧元
如果您來到震旦博物館,不用走進大門就能遠遠地看見一位特殊的「門衛」,這是距今1500多年的南朝神獸,今天我就和您一起認識一下這位特殊的「守門人」。
這件南朝神獸以超現實的動物形象為基本主體,然後在身上附加了翅膀;昂首挺胸,頜下須髯垂胸,在它的前胸、下腹部又雕琢出橫隔紋,用以凸顯它強壯的肌體。它姿態威武有力,特別是工匠對其頸部及臀部的弧線處理,使其身體線條形成富有張力的「S」形,給人以蓄勢待發、氣勢磅礴之感,真可謂形神兼備,體現著古代工匠「識材成器」的設計巧思,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帶翅的神獸是中國古代經常出現的一類形象,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青銅器上。1923年,河南新鄭鄭國大墓出土的蓮鶴方壺上就已經出現了帶翼螭龍形象。隨後歷經戰國、秦漢,直到六朝,有翼神獸作為銅器、玉器、石雕中十分常見的裝飾母題,一路演變發展,最終達到高峰。其中以東漢及南朝時期的石雕神獸最為典型。
南朝神獸的命名爭議
在博物館裡,經常有來訪的觀眾看到南朝神獸後提出疑問,比如:「欸?這個是不是貔貅啊?」「好像是應該叫辟邪吧?」「它到底是哪種傳說中的上古神獸啊?」
其實有關南朝石雕神獸的命名,長久以來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熱點。根據這些神獸的造型特點,它們經常被命名為辟邪、天祿、麒麟、獅子等,其中神獸頭部「角」的數量是命名的關鍵要素,這樣命名的依據主要來自歷史文獻的記錄。但是如果仔細梳理歷代文獻,則不難看出這其中並沒有完全統一的命名方式。
《漢書·西域傳》中記載:「巫弋山離國有桃拔。」桃拔是什麼動物呢?三國時期孟康對「桃拔」一詞做出了進一步的解釋,桃拔也被叫作「符拔」,一隻角的叫作「天鹿」,兩隻角的叫作「辟邪」。但是《後漢書》中對這個動物的記載又是另外一種面貌,書中明確提到:「符拔形似麟而無角。」之後在清人假託宋人所撰寫的《古玉圖譜》中也提到了天祿及辟邪,不過它們又是另一種形象:「雙角曰天祿,無角曰辟邪。」 近來,又有學者從語言學角度考證得出「辟邪」同古印度梵文的發音近似,推測可能這一名詞為音譯,實際就是指大獅子。
由此看來,天祿、辟邪、獅子等名詞似乎都不能作為準確的定名。因此,震旦博物館收藏的這件石雕還是選取「南朝神獸」這一名稱。
探究南朝神獸的身世
就現在了解到的情況而言,大型石雕「有翼神獸」可以上溯至東漢時期,在河南和四川地區均有發現。但是到了東漢末年及兩晉時期則陷入了發展低潮,這和當時反對厚葬的政策相關。根據《宋書·禮志》的記載:「建安十四年,魏武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又記載了咸寧四年(公元278年)晉武帝司馬炎詔令:「此石獸碑表,既私褒美,興長虛偽,傷財害人,莫大於此。一禁斷之。」
一直到了南朝時期,這類神獸又重新復興,不過在地域分布上同東漢時期不同,集中在南京、丹陽、江寧等地。南朝歷經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先後歷時169年,而神獸的存在幾乎貫穿南朝的始終,其藝術風格在不同時期也有區別。一般看來南朝早期的神獸在造型上有脖頸短肥、背脊平直,雕飾簡樸的特點;而南朝中晚期的神獸頸部斜長,脊線曲轉流動,雕飾繁密。所以從風格入手,震旦博物館藏此件神獸應為南朝中晚期作品。
除了傳統的風格分析,神獸的尺寸也是解讀其年代的一個輔助線索。縱觀南朝,獨立完整的神獸基本在2~3米左右,少數能達到4米。而震旦博物館藏神獸高度僅120厘米左右,實屬特別。其實在南朝神獸中有三類小型神獸可以供我們進行比較:首先是「子獸」,這類神獸不單獨出現,多依託於「母獸」腹部下方,雕琢相對粗糙。由於被「母獸」身體遮擋,「子獸」的背部刻畫得相對簡要;其次是「柱頭獸」,這類神獸亦不單獨出現,多站立於石柱上方,其刻畫也相對簡略,同震旦博物館這件雕琢精美的神獸不甚雷同。第三類小型神獸是獨立存在的,目前已知的數量不多,集中于丹陽地區,其中以爛石弄、巨竹村發現的最具代表性,觀其風格、造型均與震旦博物館館藏神獸頗有相似之處,應是同一時期作品。而丹陽是齊、梁兩國帝王的祖籍,古稱「南蘭陵」,因此齊梁的皇室去世之後陵墓也多修建於此。所以,震旦博物館藏神獸的年代可以進一步定位至南朝齊梁年間。
南朝的大型石雕「有翼神獸」本來是放置於通往帝後、王侯等高等級墓葬前神道兩側的。後世唐人《封氏見聞錄》中也有相關的記載:「秦漢以來,帝王陵前有石麒麟、石辟邪、石象、石馬之屬。」一般而言,伴隨神獸組合出現的還有其他石質文物。就目前的發現情況而言,帝王級別以梁文帝的建陵保存得最為完整,其中包括神獸一對、石柱一對、石碑一對、石礎一對;王侯級別則以蕭秀墓為代表,包括神獸一對、石柱一對、石碑兩對。
同樣是墓葬前神道兩側的神獸,帝後同王侯級別有著明顯的區別:王侯級別的神獸均無角,而帝後級別的神獸則有角。且在分布上,單角神獸位於神道右側,雙角位於左側。震旦博物館珍藏的神獸頭上裝飾兩角,因此可以認為其原出于丹陽地區,位於某齊梁帝(後)陵墓神道的左側。
漂洋過海,回到祖國
那麼,這件原屬於南朝帝王的神獸,是怎麼漂泊到上海震旦博物館的呢?這要從10多年前紐約的一場拍賣會說起。2007年3月20日,紐約的蘇富比拍賣行舉辦了一場以中國藝術為主題的專場拍賣,這其中來自水牛城一家美術館的拍品引起了大家的高度關注,它將20世紀40年代著名收藏家阿瑟·麥可(Arthur Michael)的捐贈送上了拍賣場。
阿瑟·麥可是一位化學家,本人喜好收藏,尤其對亞洲藝術偏愛有加,其收藏涵蓋中國、印度、東南亞多個地區的青銅、陶瓷、石雕等。阿瑟·麥可的收藏「顧問」是著名的藝術史家費洛諾莎(Fenollosa),兩人曾於1880年遊歷亞洲,其間費洛諾莎帶領麥可接觸了諸多的亞洲藝術品,震旦博物館館藏神獸很有可能是在費洛諾莎先生的建議下購得的。
1942年收藏家麥可離世,他將部分收藏捐贈給了家鄉水牛城的奧爾布萊特-諾克斯美術館(Albright-Knox Art Gallery),其中就包含了這件神獸,但是由於美術館的展示和研究多以近現代歐美藝術品為核心,因此這件神獸基本上沒有公開展出的機會。2007年奧爾布萊特-諾克斯美術館為了自身的發展籌措資金,決定將麥可先生捐贈的部分藏品委託蘇富比進行公開拍賣。這在當時美國的博物館界也引起了一番爭議,當年的《華爾街日報》就此刊登了連續的文章進行討論,最終此件神獸還是沒能繼續留守在水牛城,而是漂洋過海又回到了它的原生地中國,來到了位於上海的震旦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