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 北魏石佛造像 皇權政治在佛教造像中的實物體現
2024-10-11 02:29:25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北魏(公元386—534年)
尺寸:每尊石佛單體高約5.7米,重約30噸
出土地: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龍池村龍泉寺故址大殿內
館藏地:青島市博物館
供圖:青島市博物館
主講人:鞠靜
您好,今天想為您介紹的這件文物,是青島市博物館最具重量級別的文物——北魏石佛造像。這兩尊丈八大佛生動傳神的美感、眉眼間慈悲為懷的佛光,雕刻技藝之精湛、保存程度之完好,還有其背後飽經滄桑的傳奇經歷,都讓它們無愧於「鎮館之寶」的美譽。
絕無僅有的古代石造像
這一對北魏石佛造像的名字,出自一通「雙丈八碑蘇公之頌」的大型碑首上的銘文,故而我們把這兩尊丈八大佛又稱為「雙丈八佛」。每尊石佛單體高約5.7米,重約30噸,這在我國博物館界室內陳列的古代石造像中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同殿兩佛並立的情況,更是絕無僅有。在全球博物館中,此類文物也僅見於青島市博物館。
這兩尊石佛造像的長相有點像少數民族,深目高鼻、脖頸細長,其實,它們的形象本來就源自北魏鮮卑拓跋部。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它結束了十六國紛亂的局面,從落後狀態趁勢崛起,擔當了開啟北朝、孕育隋唐的歷史任務。另外,它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牢固印象出現在公眾的視野里,同時也閃耀在中國南北朝的歷史中。
這個鮮卑拓跋少數民族在中原建立了政權,到北魏第七位皇帝拓跋宏時,南遷洛陽,全面實行漢化政策。這一政策都有哪些具體的展現呢?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體現在北魏石佛造像的服飾上,簡單說就是「褒衣博帶」。
「褒衣博帶」本來指的是有領有袖的傳統漢族儒服,而它穿在佛身上,則指是袈裟披著,外觀與漢服有相似的形式,是北魏造像的標誌性特徵。相傳北魏「褒衣博帶」服裝樣式的設計師是一代傳奇匠師蔣少游,他出身寒微,但機敏善學,《魏書·術藝傳·蔣少游傳》里稱讚他「性機巧,頗能畫刻,有文思」。他生平有兩大愛好:一是喜愛服裝裁剪,經他研製的服裝既美又雅;二是鑽研建築工程,孝文帝遷都洛陽時,洛陽宮殿的設計建造也多由他主持。
佛不妄笑,沒有哪門藝術像中國古代佛教造像藝術那樣,執著於表現微笑。微笑,絕對具有不可抗拒的魔力,這一定律在佛像身上同樣適用。當你放任視線游弋於佛像之間時,會不知不覺被他的笑容所吸引,這一對北魏石佛造像便是以笑暖人心。看它們嘴唇輕輕上揚、眼眸微微低垂,流露出對芸芸眾生的關切,莊嚴中透著慈祥,寧靜中透著博愛。相比早期北魏的石窟造像,它們已經開始邁出世俗化的腳步,顯得清秀、溫和、聖潔,還具備人性之美。
美往往藏在細節之中,佛家的表意世界很豐富,比如手勢,不同的手勢代表佛像的不同身份,表示佛教的不同教義。常見的有說法印、施無畏印、與願印、降魔印、禪定印5種,即「釋迦五印」。這兩尊石佛均手心向外,右手上揚作施無畏印,左手下垂作與願印,寓意眾生得安樂無畏懼,斷除一切煩惱,整個手勢有著一種普度眾生的意思。兩尊大佛的粗獷設計中帶有輕柔的動態變化,衣服上的雕刻紋理讓人仿佛感受到堅硬的石體表面似有一陣微風吹過。兩尊大佛底座中間,刻有一個大力士,他雙手扶地,袒胸捧腹,頭頂博山爐,其兩側各刻有一羅漢守護,還有手彈琵琶的姬樂侍從的浮雕。這種生動傳神的雕刻造型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經專家鑑定,兩尊大佛為北魏中晚期風格,建造年代約在北魏景明、正始之後,北齊、北周之前,也就是公元500—550年之間,明顯帶有印度佛教與希臘文化結合而成的犍陀羅佛教藝術痕跡,又吸收了古印度貴霜王朝的佛教造像中心馬土臘地區的佛像因素,最後與中國審美趣味水乳交融,有力度而不失精細,剛柔相濟,美輪美奐。
雙丈八佛與當朝皇權
雙丈八佛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這種形制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實施漢化政策以後才出現的。北魏(386—534)是鮮卑族建立的北方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西晉滅亡以後,山東成為鮮卑、羯、漢等民族爭奪的地區。公元469年,山東納入北魏版圖,結束了劉宋王朝半個多世紀的統治。而北魏皇族多信奉佛教,山東佛教也就逐漸興盛起來。佛教的興盛,自然帶來佛教造像的興起,也推動了佛教造像藝術的發展。北魏在中國境內開鑿了無數的佛像,藝術造詣普遍非常高,如著名的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等。
而同殿「兩佛並立」的罕見情形也頗有研究意義和價值。北魏中晚期流行一種稱作「兩佛並坐」的造像模式,有學者統計僅雲岡石窟就有385個「兩佛並坐」的佛龕。這種造像模式的流行,具有深刻的社會政治原因。
孝文帝在延興元年(公元471年)即位時只有5歲,他的祖母馮氏直到去世前把持了朝政長達20年。當時文明太皇太后馮氏與孝文帝拓跋宏並稱「二聖」。顯而易見「兩佛並坐」是太和年間「二聖」當朝的世俗皇權政治在佛教造像中的實物體現。不過北魏太和年間雖然流行過「兩佛並坐」的造像模式,但並沒有「兩佛並立」這種立佛的造像形式。「兩佛並立」的特殊布局是「兩佛並坐」形式的繼承和演變,應該指的是後來的孝明皇帝與皇太后胡氏。
飽經滄桑的傳奇經歷
對於青島來說,這兩尊大佛是「外地佛」,它們的遷徙流轉經歷頗為傳奇,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傾注了幾代人的心血,才得以完好地保留下來。其實,在長達千餘年的時間裡,這兩尊大佛一直安放在山東臨淄著名古剎「龍泉寺」的大殿內。龍泉寺遺址位於龍池村北,淄河東岸,是臨淄著名古寺院之一,昔日殿宇軒昂,石佛屹立,碑碣幢幢。
兩尊大佛能保留至今,可以說歷盡了滄桑與磨難。1928年日本人入侵山東後,曾兩次欲將這批珍貴文物劫走。起初,曾有人想要將佛像以3000元的價格賣給日本人,被當地人得知後出面干涉,才沒有成交。後來日本占據濟南及膠濟鐵路沿線,他們垂涎兩尊大佛已久,因此立刻率人將佛像劫取,運到了淄河店車站,準備伺機運往日本。當時適逢濟南「五三慘案」發生,中國人民反日鬥爭此起彼伏,風起雲湧,日本侵略者迫於形勢,最終未敢將這批文物劫走。
石像能夠保全,除了得益於當地民眾,還得益於一位名叫欒寶德的人。他是山東棲霞人,1905年就讀於青島禮賢書院,畢業後考進青島德華特別高等學堂,1914年赴德國留學;畢業回國後,在濟南機車車輛廠任職,1925年奉交通部令任四方機廠廠長;1930年,他親自調派專車將這兩尊佛像運至青島。當時的運輸條件極為有限,據欒寶德回憶:「運上火車的時候,沿途的鐵路橋樑都用道木頂起來加固,以防不載重。用人工滑動移位,再用幾架加重的倒鏈(一種簡單的起重工具)吊運,用了大約半個月時間,才把石佛運來青島。」當時石佛就安放在四方機廠外的四方公園荷花灣西岸,供遊人參觀。後來工廠不斷擴建,把四方公園圈入廠內,所以這兩尊大佛一直在青島四方機廠內。
1979年,青島市調用了兩台最大的吊車——20噸吊車,將兩尊大佛運送到青島市博物館保護,並作為「鎮館之寶」陳列展出。因為石佛太重,青島市博物館舊址(南區魚山路37號)內的鋪地石條竟然被壓陷下去二三十厘米。1998年,工作人員經多次論證並制訂專業搬遷方案,遂將其遷至東部新館。
千餘年風雨磨礪,幾多世事變幻。如今宏偉的「雙丈八佛」安然屹立在青島市博物館的西區大廳中,歡迎您來這裡追古溯源,感受文物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