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超級國寶(全二冊)> 046 文帝行璽 南越王墓的鎮墓之寶

046 文帝行璽 南越王墓的鎮墓之寶

2024-10-11 02:29:13 作者: 劉鈺婷 等

  國寶小檔案

  年代: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尺寸:印面長3.1厘米,印高0.6厘米

  出土地:廣州市老城區解放北路越秀公園西側象崗山

  館藏地: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供圖: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主講人:黃子立

  鎮墓之寶橫空出世

  1983年的那個夏天,6月的羊城,驕陽似火。在廣州市老城區解放北路越秀公園西側的象崗山上,廣東省政府辦公廳準備蓋幾棟宿舍大樓。突然,轟的一聲,有一位民工的鋤頭碰上了硬物,他低頭一看,發現鋤頭下居然有整塊的大石板。工人們挖開一條石縫後,發現石板下面黑洞洞的,似乎是一座地下建築。霎時間,圍攏的人越來越多,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說是防空洞,有人認為是抗戰時的地下軍火庫,也有人說是過去有錢人家挖的秘密窖藏。正當有人準備把大石撬開來一看究竟的時候,聞訊趕來的省辦公廳基建科長,制止了民工的貿然行為,他懷疑這是一座古墓,並向文物保護單位匯報了情況。

  經過初步的勘探,確定這是一座南越國時期的墓葬,未被盜擾,且墓主人非等閒之輩。那麼,墓主人到底是誰呢?難道是大名鼎鼎的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後,考古隊開始了發掘工作。

  不知不覺,距離象崗古墓發現已過去了100多個日夜,每一位考古隊員都默默地盼著有一天能找到可以確切證明墓主人身份的隨葬物證。經過漫長的等待,9月22日,墓主人終於自報家門了。當考古隊員小心翼翼地清理玉衣的漆皮殘片時,一枚金印赫然出現在了眼前,這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考古隊員輕輕地捏起印紐,小心翼翼地將印面翻轉過來,就看到印面的田字界格上書體工整、剛勁有力的陰刻篆書四字「文帝行璽」,那麼,象崗山大墓的主人就是南越文王——趙眜。自此兩千多年的一件絕世鎮墓之寶橫空出世。

  南越王趙佗和趙眜的故事

  南越文王趙眜是何許人也?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記載,南越國第二代王諡號文帝,是第一代南越王趙佗的孫子。可能您會感覺到奇怪,第二代南越王不應該是第一代王的兒子才對嗎?接下來,我要和您講一講南越王趙佗和趙眜的故事。

  第一代南越王趙佗是河北真定人,其家世不顯於史書,可謂出身於平民,卻成名於亂世。先是秦始皇統一六國,趙佗率大軍南下平定嶺南,被任命為龍川縣縣令,後北方大亂,趙佗合併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建立南越政權。趙佗在秦末漢初的大時代中從平民升到將軍,再到縣令、郡尉,最終於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國,定都蕃禺,自稱「南越武王」,走向了人生巔峰。

  但趙佗絕不只是一介武夫。他重視農業,推廣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團結當地民眾,實行「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他妥善處理和漢朝的關係,使南越國得以長治久安。在漢越之間的外交會面中,還誕生了趙佗的一本不朽著作《上文帝書》。在文中,趙佗為自己在南越國稱帝進行了巧妙而幽默的解釋,他調侃道:「在廣西、福建、長沙那邊都是半裸的蠻夷,卻能稱王,我都這麼大歲數了,稱個帝,聊以自娛!」隨後,趙佗還表明自己的忠心:「我趙佗也是中原華夏之人啊!」讓人不得不佩服趙佗有勇有謀的英雄氣概。在趙佗的作用之下,漢越之間友好相處,是中原大地迎來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的重要原因。可見,趙佗為維護國家統一,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正如毛澤東主席對他的評價,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

  考古隊員輕輕地捏起印紐,小心翼翼地將印面翻轉過來,就看到印面的田字界格上書體工整、剛勁有力的陰刻篆書四字「文帝行璽」。

  根據《史記》的記載,趙佗「與越雜處十三歲」;根據《漢書》的記載,趙佗在《上文帝書》中寫道「老夫處粵四十九年,今抱孫焉」;而且《漢書》還提及「至武帝建元四年,佗孫胡為南越王」,由此可以推斷趙佗在位67年,並且在位時佗孫已經在世。如果以趙佗年僅20歲就作為秦將南下嶺南,在嶺南地區生活了13年後接任南海郡尉統一嶺南三郡建立南越國,並且當了67年南越王來推算,趙佗可能活了將近100歲,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由於趙佗太長壽了,他的兒子沒能熬到當南越王的那天,於是,只能由趙佗的孫子趙眜來接任第二代南越王了。

  那麼,第二代南越王趙眜在位期間,南越國又發生了哪些故事呢?《史記》和《漢書》中有記載,趙眜繼位不久,閩越國趁機攻打南越國,趙眜連忙調集軍隊加強防守,同時派人火速上書漢武帝,請求諸侯藩國不得互相攻擊。漢武帝接報後讚賞趙眜守約,按制度辦事,於是派兵擺平了衝突。之後,漢武帝要求南越王趙眜上朝謝恩。但是,在重臣的勸誡之下,趙眜擔心有去無回,於是以病為由派太子趙嬰齊入朝為人質,在長安做皇宮侍衛。趙眜去世前,趙嬰齊請求回國服侍父親,得到漢武帝允許。

  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趙眜去世,在位16年,由趙嬰齊繼承王位。根據《史記·南越列傳》載,「嬰齊代立,即藏其先帝璽」,顯然第三代王趙嬰齊已完全臣服於漢朝。而南越王墓出土的這枚文帝行璽,印台四周有摩擦使用過的痕跡,印紋溝槽內有暗紅色的印泥,顯然,這是墓主生前的實用物。從某種程度上也印證了史實。

  雖然南越國國史不長,但無論是第一代王趙佗、第二代王趙眜、第三代王趙嬰齊,都一直為維護漢越的關係和兩地的平穩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廣州象崗山文王墓的發現,揭開了南越國的神秘面紗,墓中出土的文帝行璽是確認墓主人身份的重要物證。

  獨一無二的文帝行璽

  我們最後再來看這枚文帝行璽的幾個特別之處:

  一、印章的印面長達3.1厘米,是目前考古所見最大的一枚西漢帝印。漢代的官印主要用於表明身份和封檢,由於需要隨身攜帶,且用於檢上填泥的面積有限,所以璽印不大。根據當時的規制,漢朝皇帝帝璽的印面尺寸為「方寸二」,相當於現在的2.7~2.8厘米,即所謂「方寸之印」。這枚文帝行璽印面長達3.1厘米,高0.6厘米,逾越了漢禮。

  二、文帝行璽以金為材質,極其罕見。中國目前已發現的西漢金印不到10枚,其中南越王墓就出土了3枚金印,而文帝行璽更是目前考古所見唯一西漢金璽。根據史料記載,秦統一天下之後,規定只有帝後的印才可以稱「璽」,以玉為材質。見於記載的秦帝璽有兩種,其中一種是乘輿六璽,分別是皇帝行璽、皇帝信璽、皇帝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天子之璽,所以,文帝行璽的發現不僅印證了史書記載秦漢實行的印璽制度,同時,也首次打破了秦漢時期天子用璽以白玉為材料的規制。

  三、文帝行璽以龍為紐,是目前所見最早以龍為紐的印章。根據漢代的史料記載「皇帝六璽,皆白玉螭虎紐」。螭虎是一種神獸,在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權勢、王者風範。可見,玉質的螭虎紐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徵。而這枚文帝行璽印紐是一條游龍,盤曲成「S」形,龍首伸向一角,龍鱗和爪是鑄後鑿刻的,龍腰隆起以系印綬,打破了秦漢天子用璽以螭虎為印紐的規制。

  所以,如果用三個字來概括這枚文帝行璽的特點,那就是「大金龍」。無論大小、材質和造型,它在目前所出土的秦漢印章中都是獨一無二的,是南越王墓當之無愧的鎮墓之寶。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