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 絲縷玉衣 漢越交融的重要歷史物證
2024-10-11 02:29:10
作者: 劉鈺婷 等
龍形玉觽(一),被放置在墓主人的右手邊
龍形玉觽(二),被放置在墓主人的左手邊
渦紋雙連玉璧,被放置在墓主人的腳下
國寶小檔案
年代: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
尺寸:長1.73米
出土地:廣州市中心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之墓的主棺室
館藏地: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供圖: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主講人:黃子立
本書首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1983年,在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廣州市的市中心發現了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之墓,墓中出土了1000多件(套)珍貴文物,反映出當時嶺南地區的社會發展情況,同時,也揭開了2000多年前南越國歷史的神秘面紗。今天要向您介紹的就是從南越王墓中出土的一件衣服,這件衣服非常特別,南越王一生只穿了一次,也只能穿一次。它就是南越王下葬時所穿的絲縷玉衣。
玉衣又稱「玉匣」,是用不同材質的線,將四角穿有細孔的許多玉片相連,而製成的與人體形狀相似的衣服,也是兩漢皇帝和諸侯王等貴族下葬時所穿的一種特殊的殮裝。由於漢代人迷信玉,有崇玉的觀念,所以,他們認為穿上玉衣下葬可以保持屍體不腐,防止精氣外泄,從而讓靈魂升天。
南越王身穿絲縷玉衣下葬的緣故
南越王墓出土的這件絲縷玉衣,共有2291塊玉片,使用麻布和絲線編綴而成。它的外觀和人體形狀一樣,可分為頭套、上衣、袖筒、手套、褲筒和腳套。玉衣長1.73米,由此也可以猜測南越王趙眜的身高在1.7米左右。這件玉衣有幾個十分有趣的細節,比如頭套頂端有一塊玉璧,中間的圓孔被認為是靈魂進出的通道;上衣採用對襟形式,和我們現代的服裝非常相像;手邊放有玉握,代表人死後不能空手而去;身體的上下還鋪墊著玉璧,腳下放置有精美的渦紋雙連玉璧,或許想憑藉玉璧從而讓靈魂升天。
您可能會有疑問,南越王為什麼不穿金縷玉衣下葬呢?絲縷玉衣和我們常聽說的金縷玉衣有什麼不同呢?
絲縷玉衣的頭部
絲縷玉衣的手部
絲縷玉衣的腳部
中國歷史上以玉衣殮裝的制度,可追溯到東周「綴玉面罩」和綴玉片。根據已知的考古材料記載,形制完備的玉衣出現在西漢文帝、景帝之際,皇帝和王侯等以玉衣作為殮裝是從漢武帝時開始盛行的。根據《後漢書》的記載,玉衣根據編綴玉片的材料不同而分為三個檔次:漢代皇帝死後穿金絲縫的玉衣,叫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公主等穿銀絲縫的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使用銅縷玉衣。但是,史料並沒有記載絲縷玉衣。
南越王趙眜之所以身穿用絲線縫綴的絲縷玉衣下葬,或許是因為南越王特殊的身份。那麼,南越王和別的諸侯王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第一代南越王趙佗是河北真定人,原是秦始皇軍隊的一名大將,秦統一六國後,趙佗隨大軍南下到嶺南。秦統一嶺南後,隨即在嶺南設置郡縣,趙佗則被任命為南海郡龍川縣的縣令。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席捲中原,反抗秦王朝的暴政,繼而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戰火連年,在這種混亂的形勢之下,南海郡尉任囂病重垂危,便把龍川縣令趙佗秘密召到身邊共商大計。任囂覺得,如今天下大亂,百姓受苦,賊兵很可能會侵擾嶺南,於是打算起兵斷絕新道,加強守備,靜觀中原局勢。但由於自己病得太重,力不從心,蕃禺這個地方北有山嶺之險,又有廣闊的南海,地方廣大,可以割據立國,於是,想把這項事業交付給趙佗。
不久之後,任囂病逝,趙佗接任了南海郡尉職權,他命令駐軍切斷通道,嚴守邊關,鞏固政治地位,於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國,定都蕃禺,自稱「南越武王」,成為獨立的地方政權。
一年以後,楚漢之爭劉邦勝利,建立漢朝。劉邦原本打算出兵平定南越國,但考慮到中原連年戰亂,百姓勞苦,於是改用懷柔政策安撫南越王。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使臣陸賈出使南越國,勸降趙佗。趙佗衡量得失後最終接受,面北稱臣,從此南越國成為西漢王朝的藩屬國。所以,南越王趙佗可以說是為維護國家統一,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
毛澤東主席曾經評價道: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從以上的故事中您會發現,南越王的身份非常特殊。南越國不是分封的,南越王也不屬於諸侯王,南越國對外雖然是面北稱臣,但對內卻行使南越國自己的一套規章制度,擁有一定的自主權。
於是,南越王趙眜在中原文化的影響之下,下葬時也為自己準備了一套玉衣。由於漢代初年玉衣制度並不完善,所以南越王在製作玉衣時,可能覺得穿金縷玉衣屬於僭越,使用銀縷或銅縷玉衣又不合身份,怎麼辦呢?不如乾脆自己發明一套玉衣吧。
南越先民獨創的絲縷玉衣
嶺南文化一貫兼容並蓄,勇於創新,於是,南越先民在玉衣制度的基礎上,創造性發明了獨一無二的絲縷玉衣。只見這件玉衣是由紅色絲線編綴而成,別具一格,看起來很高級,又顯得很低調,絲毫不輸漢朝的大牌玉衣,可謂是南越風格。
這件絲縷玉衣部分玉片的外觀與廣東曲江石峽遺址出土的玉器十分相似,專家推測,這件玉衣的用料產自嶺南,應該是南越國宮廷所特製。所以綜合來看,這套絲縷玉衣從頭到腳都是「廣東製造」。
目前,西漢時期墓葬出土的玉衣不下40套,南越王墓趙眜的這件絲縷玉衣,應當是在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前製作,比大名鼎鼎的滿城漢墓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的製作時間,還要早10年左右。這件絲縷玉衣是我國迄今為止所見年代較早的一套形制完備的玉衣,而且是從未見於文獻和考古發掘的新類型,是南越國學習中原文化後漢越交融的重要歷史物證。
到了東漢時期,玉衣已明確為金縷、銀縷、銅縷3個等級,確立了分級使用的制度。曹魏黃初三年(222年),魏文帝曹丕為防止盜墓,廢除了玉衣制度。目前為止,尚未發現東漢以後的玉衣,所以,用形制完備的玉衣殮葬,現在僅見於漢也終結於漢,僅存300餘年,是漢代文化的重要象徵。
稀世珍寶的發掘和修復
那麼,這件絲縷玉衣當時是如何出土的呢?這件絲縷玉衣出土於南越王墓的主棺室,置於墓主人的棺槨之內。由於絲織物容易腐朽,玉片散落一地,但整體構造大致還可辨認。為了今後玉衣的修復和研究,一個難題擺在了考古發掘隊的面前:如何才能在不破壞玉片位置關係的基礎上清理出玉片呢?
經過反覆的觀察和研究,最終制訂了一個整取方案「竹扦插取法」,也就是預先削好一批細薄的長竹片,每根長約1米,寬2~3厘米。考古隊員從玉衣兩側開始,小心地將細長的薄竹片逐條從玉衣底部與地面相間處逐分逐寸地橫插進去,這樣整件玉衣好像放在一張竹床之上。然後又在竹片下面插入幾塊大的鋅鐵板,於是,玉衣連同它裹著的南越王趙眜的遺骸,整體被置於薄板之上。
接著,在外圍套上一個大木箱,當中蓋上幾層柔軟的棉紗紙把玉衣隔開,然後灌上一層厚石膏。就這樣,將已經散亂的玉衣固定在木箱之中。釘上蓋板後,把木箱連同下面插入的薄鐵板一起翻轉過來,揭去薄鐵板和長竹片,整套玉衣就背朝天被揭起了。
最後,考古隊員又在玉衣背面鋪上綿紙,灌注石膏,玉衣就像是「三明治」一樣被綿紙和石膏夾在了中間。而沉睡了2000多年的南越王趙眜就這樣臉朝下地趴著,被幾位考古隊員請出了寢宮,送到北京社會科學院。他們花3年時間修復了絲縷玉衣,才讓我們可以看到這套完整的稀世珍寶。
如今,這件絲縷玉衣靜靜地躺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南越藏珍」的展廳里,向世人訴說著古老神秘的南越國歷史和開放包容的嶺南文化。